《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1.docx(7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课程性质: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系统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学前儿童(0-6岁)。课程目的: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把所学的知识和相关技能、技术运用于幼儿园实践。课程内容: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特征的探讨(第一章);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的分析(第二章);对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鉴别与评估(第三、四、五章);对学前儿童进行辅导的原理和方法(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实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十四章)。课程特点: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包向解剖学
2、、生理学、儿科学、心理健康、环境卫生学、遗传学等诸多领域,所包含的内容都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紧密的关系,表达了该课程的综合性、多元性、应用性的特点。学习对象:幼儿园教师及管理者,幼教行政部门人员,早期教育机构的从业人员,家长。(心理工作者,医师,社会工作者等)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含义以及演变过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学习要求: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1、识记:心理健康的含义;2、领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及开展1、识
3、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开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2、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由来和开展。教学过程: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什么是“健康?人们一般并不深究。只要不是疾病缠身,似乎也没有深究的必要。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是否健康决不能只根据是否患有躯体疾病作为评价的标准。对健康的涵义最有权威性的阐述,要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的说明。(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TO)1948年在其宪章中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健康要求到达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完满状态而不只满足于
4、单纯躯体健壮。健康观的这一转变是一个飞跃。改变了人们长期存在的只重视健康的躯体方面,而无视了健康的心理、社会方面的片面观点。这种只重视躯体健康的片面的健康观念为害甚大。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只管治疗躯体疾病而不顾心理疾病给病人带来心灵上的痛苦和引起的社会后果;只重视药物和物理治疗,而无视心理治疗和社会治疗。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只注意躯体康复而无视心理康复。在预防中,只重视生理卫生而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书籍几乎全是有关躯体保健的内容,人们对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这些年来在医学界广泛讨论医学模式的转变,批判陈旧的生物医学模式(即只从生物学角度认识疾病的发生、开展),宣讲生物一心理
5、一社会医学模式(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去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规律,对只重躯体健康的片面健康观念有所触动但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卫生事业的开展,人类许多躯体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不只是希望活得长久,而更重要的是生活幸福愉快一些。人们对什么是良好的躯体状态了解得比拟多,但什么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那么有必要加以说明。(二)关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精神卫生)的界定与理解1、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专家们就这个问题已经议论了半个多世纪,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6、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正确状态。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1946年)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开展成最正确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到达的最正确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国内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本书的表达:心理健康是关于保护和增进人的
7、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那么、方法和措施。(见本书第11页)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比方有些人睡觉习惯一丝不挂,在不同地区对此会有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的不同观点。又如同性恋现象,我国精神医学观点认为属于一种心理障碍,但在某些国家却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受到社会制度、民族风俗、传统习惯、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内涵。另外,在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事实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无绝对的明确的标志,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谱系。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呢
8、?2、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首先,应当理解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和行为障碍。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的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奉献。(心理卫生,也叫精神卫生,其根本涵义是,对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狭义的心理卫生是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预防与矫正,以“三级预防作为其根本内容。三级顶防”是一个医学概念,其主要涵义是:1、初级预防:包括采取生育保健、营养、预防传染病和脑损伤、改善生活环境等有效措施防止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2、次级预防:主要是指早
9、期发现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尽早采取措施予以矫治,以缩短病程,防止疾病进入恶性阶段和复发。3、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康复措施,减轻疾病造成的损害和残疾,促进患者社会职能的恢复,早日回归社会,过正常健康的生活。三级预防的实施主要依赖精神科医务工作者和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广义的心理卫生除上述内容外,更强调心理能力的增进,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和社会改造能力的提高。从事这一广阔领域工作的人员除了教育工作者外,还包括从事健康教育的心理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社会学家、行为科学家等。如果说狭义的心理卫生属于医学事业,广义的心理卫生那么应属于社会事业。前者着眼于疾病的防治和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而后者那
10、么强调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的开展和进步更具有积极的意义J其次,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根本的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开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正确状态。总之,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开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从保育和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治,注重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智能、行为、人格个
11、性、社会性等几方面和谐地开展。二、心理健康的由来(一)我国古代的论述关于心理健康的论述,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和其他古代典籍中都要记载。例如,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文字指出了恬淡的心境对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祖国医学关于心理健康的诸多论述,至今对心理健康仍有指导作用。(二)现代心理健康的由来皮耐尔(Pinel)在1972年提出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是倡导心理健康的历史起点。现代心理健康发源于本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GW.Beers)倡导。他将自己在精神病院中的见闻写成书,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MindThatFo
12、iliIdltSeIf)。皮耐尔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废除对精神病人的约束呢?我们先看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精神病的治疗实践:(精神病的治疗实践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技术其治疗的对象是神经症患者和精神失常者.在对精神失常者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开展过程。对于心理隙碍的觉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那时的巴比伦人相信,心理疾病的原因是魔鬼附体.他们把魔术和祷告结合起来,人道地治疗这种病症古代希伯莱人把心理疾病看作为对罪恶的惩罚,因此同样使用魔术和祷告进行治疗.古希腊哲学家,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等人,认为心理疾病源于思维过程的紊乱,治疗的方法依赖于言语的奉劝。公元4世纪基督教确立以后,心
13、理疾病再次被指责为魔鬼精神。在100O多年的时间里,教堂规定的治疗方法就是对那些被认为魔鬼附体的人进行残酷的折磨或处死.从15世纪开始,并在以后的300年里,由教会主持的宗教裁判所把心理疾病看作是异端和巫术,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残酷的惩罚。到18世纪以后,心理疾病逐渐被看作为非理性行为.心理疾病患者被关在类似于监狱的机构里.尽管不会把这些人处死,但是不会对其进行任何治疗.有时,这些病人象动物园的动物那样被展示给公众.一些病人在多年的时间里用铁链拴在床上,或者四肢用铁棍拴住.另外一些病人被铁环套住脖子,然后用铁链固定在墙上,同狗和猎犬没有什么两样这些关押精神病人的地方被称作“疯人院”,被描绘为是那
14、些”仍在喘气的人的墓地”19世纪以前,精神病人被认为是魔鬼附体,而受到监禁和虐待,处境凄惨。法国医生菲利普皮奈尔(PhiliPPePinel,1745-1852)认为心理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进行治疗.他解开病人的锁链,花费许多时间倾听病人的报怨,以文明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他发现解开病人的锁链,病人会变得更安静。在19世纪期间,精神病学家分成两个阵营:肉体派和精神派.肉体派主张变态行为具有生理的原因,如脑损伤,神经刺激缺乏或神经过度紧张.精神派接受变态行为的情绪或心理的解释.一般说来,肉体派的观点占支配地位.精神分析是在反对肉体派的观点中开展起来的.随着心理疾病治疗方法的开
15、展,某些科学家开始相信情绪因素在导致心理疾病方面比脑损伤和其它生理原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克利福德威廷汉姆比尔斯百科名片克利福德威廷汉姆比尔斯克利福德威廷汉姆比尔斯CliffordWhittinghamBeers1876.03.30-1943.07.09,美国精神卫生专家,一般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起人。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逝于罗得岛州的普洛威顿斯。个人主要经历主要著作编辑本段个人主要经历18岁就读于耶鲁大学商科。毕业后,到纽约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比尔斯的哥哥患有癫痫,他目睹其兄病情发作时昏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泡沫的可怕情景,担忧这种病会遗传到自己身上,于是终日惶恐不安。24
16、岁时,比尔斯因精神失常从四楼跳下,经人救起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在3年的住院期间,他经历了当时精神病院中种种非人的待遇,目睹了病友们遭受的不可言状的痛苦,立志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精神病人,并终生从事预防精神病工作。病愈后,1908年,他将自己在病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自传著作:一颗找回自我的心(AMindThatFoundItself),标志着近代心理健康运动的开始。在这本书中,他用生动的笔墨,历数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冷酷和落后,详细记述了自己的病情、治疗和康复经过,并且向世人发出改善精神病者待遇的强烈呼声。此书问世之后,得到哈佛大学心理学大师W.詹姆斯的赞赏和纽约州立精神病院著名精神病学家A.迈耶的支持。(而詹姆斯在去世之前的几个月再次给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