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关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商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协关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商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做出的重大时代性战略部署,按照市政协*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月*日,市政协副主席*带领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和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聚焦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深入开展协商式民主监督活动,通过实地察看、座谈协商等方式,详细了解我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运行情况,同市和有关县(市)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沟通交流,针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短板和关键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凝聚了发展共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出台
2、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方面教育基本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新建学校*所,改扩建学校*所,新增校舍*万平方米、体育场馆*万平方米、实验室和功能室*间、图书*万册、计算机*万台。实施了*市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年,新建、改扩建学校*所,增加学位*个。*年*月,我市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标准,整体通过了国家验败。二、存在问题(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仍不
3、均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不完善,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主要表现老城区“择校热”问题仍然突出,“城镇大班化、乡村空校化”、“乡村弱”和“城镇挤”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的生源不断流向市区和乡镇中心校。(-)公办中小学布局不合理仍存在。因历史原因,我市主城区学校分布不合理,部分区域教育资源不足,如:建设路以南、湛河以北、开源路以东的偌大区域,没有一所初中学校,学生上学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城乡结合部小学数量不足,蓝湾小学覆盖面过大造成负担过重,附近需要更多学校。(三)乡村学校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仍然薄弱。目前,农村学校和城市在教学设施配套上还有差距,部分农村学校仍然存在不同程
4、度的教学楼破旧问题,很多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不符合要求,拥有塑胶场地的学校寥寥无儿,标准实验室配备不完整。由于编制、待遇、环境等问题,乡村教师“招不进、留不住”,特别是农村音乐、体育、美术学科教师配备不足。(四)大班额现象仍然突出。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市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依然严峻,班级学生动辄六七十人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是由于我市教师整体缺编严重,未能按照科学的编制核定标准规范核定编制,各个学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师资力量短缺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造成学生扎堆现象仍然严重。三、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教育部门深度参与,将城乡教育一体化规划与地方行政区划、市政发展规划等统筹考虑
5、、协同调整,根据教育资源供给实际需求及城市发展情况,采用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人口流动趋势、计生政策变化等因素,科学测算学校学位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完善学校布局规划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优化教育用地资源配置,盘活教育用地资源存量,在市区范围形成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格局,构建全市均衡完善的中小学教育用地空间布局体系。尽快解决市区建设路以南、湛河以北、开源路以东区域,没有一所初中学校的紧迫问题,可将市工业学校、财经学校等职业学校迁入新建职业教育园区,腾出原校区用来扩充主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二)加快推进“县管校聘”工作。目前宝丰县通过先行先试,以“县管校聘”进一步盘
6、活师资,激发教育活力。建议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职工的认同和支持。市有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建立以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教师退出机制。要突出重点人群,把校长作为关键,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畅通校长流动渠道,大力选拔、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校长,打造专业化、专家型校长队伍,充分发挥校长办学治校的积极性。(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采用“基本编+机动编”的方式来配置教师编制。在全面分析教师数量的学校分布与盈缺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地测算教师的编制总量和结构。其中“基本编”依据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和班级分布等数测算核定,“机动编”则用于保证教师有充足的培训时间、产假时
7、间等。加大教育系统内部挖潜,缩减教育行政后勤人员,充实到一线。推动编制部门积极向上争取编制,调剂其他系统编制统筹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对于结构性缺编严重的农村地区,依据人力资源的市场定价,通过提高工资、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提升教师的岗位吸引力。二是大力培养全科型乡村教师。推动和鼓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等高校增设“全科”专业,采取定向招生、进编定岗、定期服务的方式,确保有编有岗,增强岗位吸引力,为乡村小学培养“一专多能”、留得住的教师,为乡村补充全科型的小学教师。(四)推动城乡教育资源流通共享。一是在市联合办学、结对协作办学等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推广运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建设专递课堂、同
8、步互动课堂、双师课堂等,加强资源流动互通,为农村学校提供丰富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二是推进教师资源动态配置。由市相关部门建立“骨干教师流动蓄水池”,根据学校发展状况与需求,统筹教师配置,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交流、轮岗,让好教师真正“流动”起来,以利于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指示,推动中央、省、市相关部署落地落实,助推我市城区中小学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市政协近期围绕“合理布局城区中小学建设”深入到*区,以及筹建中的*区*小学、*学校等地开展调研,听取情况介绍,同步收集问题困难和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9、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加大教育投入,全力以赴优化资源配置,持之以恒改善办学条件,动员全市上下更加重视教育、关心支持教育、共同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在推动主城区中小学建设方面,先后编制*市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规划*市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规划,通过扩容工程、置换工程、提质工程,在主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所,新增校舍*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班*个,提供学位*万个,推动我市基础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市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受历史原因影响,
10、我市在建市初期采取企业办学和市政办学“双轨并行”的模式,主城区中小学多分布在居民集中居住区域。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二胎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增加,主城区中小学附近的住户逐年累增。企业办学移交市政以后,主城区中学以市教体局办学管理为主,小学以各区办学管理为主,有限的基础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现实需求,市内*区中小学普遍存在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师资不匹配、经费不宽裕等问题,“大班额”“择校热”等现象日益凸显。如,光明路小学、体育路小学、*区实验小学等,受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制约,在总面积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无法改建成高层建筑,学位严重不足。又如,建设路以南、*以北、开源路
11、以东区域,没有一所市直初中,*路以东、建设路以北、矿工路以南区域只有一所初中一一市十六中,与区域内的高人口密度不相匹配。二、意见建议一、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调整布局规划。一是注重总体规划。以我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等市级层面的总体规划为引领,坚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适当超前、统筹规划的原则,科学测算区域学校学位需求,制定我市城区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二是合理调整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满足需求,初中相对集中形成规模,高中优化配置面向全市”的思路,完善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努力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与各区域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结构布局相协
12、调、相适应。三是加强协调沟通。教育部门要与发改、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等多个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加强联系沟通,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人口流动趋势、计生政策变化等因素,对相关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形成工作合力。二、强化刚性约束,保障教育用地供给。一是严格制度规定。紧紧围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要求,刚性落实好新建住宅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制度,将其纳入住宅建设项目规划和土地出让的必要条件,全面推开“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建学校与住宅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二是统筹用好增量。自然资源部门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要坚持多规合一原则,有意识地为教
13、育规划中的中小学预留足够的建设用地;在推进我市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过程中,灵活采取收储、划拨、置换、购买等方式方法,全力保障主城区中小学的规划建设用地。三是积极盘活存量。顺应城市集约化发展趋势,支持盘活周边闲置的社会资源,如:清理腾退的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用地,各类培训中心闲置的建筑物及其设施等,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一调配,用于城区中小学的改扩迁建。三、深化队伍改革,不断提升师资力量。一是落实定编定人。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教师编制的相关规定,对市内*区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教师编制普查工作,及时核定并给予足额补充,解决好基础教育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二是拓宽师资渠道。结合中
14、心城区面积与人口规模逐步扩大,新建小区数量不断增加,科学规划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的补充招录工作,在政策上适当予以倾斜和鼓励,积极探索阶梯式培养模式,拓展中小学教师的提升进步空间,吸引、支持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一线中小学任教。三是建立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优质中小学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提倡校际结对帮扶、对口帮扶,在研讨备课、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加强沟通联系,推动优秀骨干教师轮岗交流,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四、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城区学校发展。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市级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对城区中小学建设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积极争取省项目建设资金,在经费划拨、资源配置、
15、土地出让等方面优先考虑区域需求,为城区中小学建设项目高质量落地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压实主体责任。市内*区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靠前站位,主动扛起所属区域中小学的办学主体责任,统筹好教育主管部门、发展规划部门、财政部门的力量,细化分工、加强协作,从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学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尽快补齐短板弱项。三是优化硬件设施。按照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对现有中小学的科学、人文、技能、体育、艺术等教学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城区中小学的硬件建设水平。五、坚持公平普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坚持公民并举。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把
16、公办、民办中小学统一纳入规划,在引进优质民办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办中小学建设,新区新建布点,老区灵活采用改扩迁建、保留提升等方式增加学位,形成以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教育格局。二是提高服务效率。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教育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逐步理顺城区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对符合政策标准的中小学建设项目,在评审立项、方案论证、资质复查、预算审核等方面压缩办理时限,开辟绿色通道。三是破解择校难题。严格落实“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要求,认真审查片区内的入学证明材料,杜绝信息失真、档案造假等情况,对通过“递条子”“打招呼”等方式择校入学的情况加强监管治理和教育引导,引导生源合理流动,真正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