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4年版计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4年版计划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4年版计划书摘要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抑郁障碍患者规范化筛查及诊断与治疗水平,实现抑郁障碍临床实践标准化,提高我国抑郁障碍防治水平,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联合发起,共同制定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4版),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提供方法学支持。指南制订委员会将遵循国际指南制定与报告相关规范,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采用GRADE方法,制订基于循证证据的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该计划书主要阐述指南制订的意义及目的,证据检索与质量评价方法,指南制订流程,指南的发表、实施与传播
2、计划。一、月景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出现幻觉、妄想精神病性症状,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严重时可导致自杀。抑郁障碍是全球精神障碍所致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抑郁障碍复发率高达75%90%,是一种终生性疾病3。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4,总患病人数超过9OOO万。41.1%的患者共病至少一种其他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等5。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抑郁症患病率
3、增长了22.01%,伤残调整生命年增长了14.70%6o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7,将抑郁障碍的防治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目前我国抑郁障碍的临床诊疗现状并不理想,识别率、治疗率和充分治疗率分别为21%、9.5%和0.5%5o为提高我国抑郁障碍防治水平,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抑郁障碍研究协作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分别于2007年、2015年制定了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一版)和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两版指南对我国开展抑郁障碍的防治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第二版在国际期刊上进行了发布8,有效提升了我国指南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随着国际上抑郁障碍研
4、究证据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修订或更新了抑郁障碍指南;同时,国际诊断分类标准在进行更新,中国人群的抑郁障碍防治领域也不断涌现有影响力的研究,形成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我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修订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联合发起,决定共同制定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I指南的目标是充分考虑我国抑郁障碍临床诊疗中的特点,针对筛查、评估、诊断、治疗和预防康复等关键临床问题,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以临床实践和应用为导向,为临床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规范的指
5、导,以期推动我国抑郁障碍的规范化诊疗,改善疾病预后和降低疾病负担。(一)原则指南制定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9和中华医学会中国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顺2022版)的原则与方法10,符合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11(AppraisalofGuidelinesforResearch&Evaluationn,AGREED)11的要求,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报告条目(ReportingItemsforPracticeGuidelinesinHealthcare,http:/www.right-statement.org)12的标准,进行方法学构建和撰写。(二)指南制定机构及注册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
6、分会、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联合发起制定。已经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GuidelineRegistrationforTransparency,PREPARE)进行双语注册(注册号:PREPARE-2022CN779(三)指南制订工作组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于2022年11月,由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制订组、指南秘书组、证据评价组、外审专家组共同构成。1 .指南指导委员会指南指导委员会由7名抑郁障碍领域资深临床专家和1名循证医学专家构成。主要职责:(1)确定指南整体设计;(2)组建和领导各小组
7、开展工作;(3)审核及批准指南计划书;(4)批准临床问题;(5)监督指南制订质量;(6)审核并管理利益冲突;(7)批准最终推荐意见和审定指南全文。2 .指南制订组:指南制订组由21名抑郁障碍学科领域专家构成,分别来自全国11个省级行政区。主要职责:(1)与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指南范围(2)f艮据目标人群、方案或干预措施、对照及可能的结局(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andoutcome,PICO)原则构建临床问题并遴选结局指标;(3)查阅文献,完成证据搜集并提交至证据评价组;(4)参加专家会议和访谈,达成推荐意见共识;(5)撰写指南(文字、图表和附录);(
8、6)交叉互审,修改定稿;(7)提交指导委员会审核。3 .指南秘书组:指南秘书组由3人组成,均为既往有参与指南编写经验的精神科医生,2名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主要职责:(1)协调指南制订过程中的行政事务工作;(2)进行指南注册,撰写指南计划书;(3)组织开展临床问题及结局指标重要性调研;(4)组织德尔菲专家共识、网络视频会议或专家面对面现场共识会议;(5)文件汇总、整理、编辑与管理。4 .证据评价组:证据评价组由4名循证医学、42名专业人员构成。其中专业人员需要具有精神科临床医学或临床研究背景,每个章节负责的编委推荐2人。证据评价组按照章节分工划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1名循证医学人员,基于
9、社交软件建立小组沟通群。在经过统一培训后,由专业人员进行初步评价,并采用在线集中办公的形式对各章节评价的证据案例进行展示、讨论,以统一评价质量和标准。主要职责:(1)优化临床问题并进行解构;(2)与指南制订组讨论检索内容和检索策略;(3)检索、评价、合成和分级证据;(4)制作证据总结表和推荐意见决策表;(5)协助指南制订组形成推荐意见。5 .指南外审专家组指南外审专家组由8名没有与指南相关利益冲突且从事抑郁障碍领域的临床医学专家,及患方代表组成,包括精神病学专家2名,心理学专家1名,神经内科专家1名,公共卫生专家1名,方法学专家1名,临床药学专家1名,患方代表1名。主要职责:对指南全文提出意见
10、与建议。(四)指南的应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中国抑郁障碍的筛查、评估、诊断、治疗、预防与康复。目标人群为所有拟诊和确诊为抑郁障碍的患者。使用人群为各层级精神专业和心理专业人员、为抑郁障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相关专业人员(如其他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临床药师、康复师等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精神卫生管理与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和医学院校师生等。应用场景为上述人员所在工作机构。(五)利益冲突声明和资助所有参与指南编制工作的成员均要求填写利益冲突声明表,包括经济和非经济2个方面,并对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管理。利益冲突声明表留存于指南秘书组,并需在指南中进行公开发表。本指南未接受任何医药企业基金资助。(六)临床问题
11、的确定及评价各章节的临床问题,由指南制订组在第二版指南临床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国内外指南、共识,结合当前临床诊疗发展趋势,提出增补问题,整理后形成可能的临床问题清单。采用问卷星将清单形成电子问卷,秘书组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对象包括来自全国各层级医疗机构的精神科从业人员,以及公共卫生或管理人员。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7-PoimLikertScale)设计最终版问卷:1代表非常不重要,7代表非常重要。57分表示该问题重要,应纳入指南;13分表示该问题不重要,不同意纳入指南;得分在两者之间的问题表明存在争议,经返修后进行第2轮问卷调查,直到得出是否同意纳入指南的结果。最终纳入指南的临床问题将基于问卷
12、调查结果、问题重要性排序和指南指导委员会讨论形成。(七)证据的检索、评价与合成1.证据的检索本次指南检索数据库包括英文库4个PubmedxEmbasexCochraneLibrary.PsycINFO,中文库3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等证据。当没有可用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时,检索上述数据库纳入原始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横断面研究等)获取证据。此外,在世界卫生组织网站(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美国国立指南文库(NationalGuidelineCl
13、earinghousefNGC),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InternationalNetworkzGIN),加拿大情绪和焦虑指南网络(TheCanadianNetworkforMoodandAnxietyTreatments,CANMAT)和英国国家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ClinicalExcellence,NICE)等国际网站检索公开发表的抑郁障碍相关指南和资料。检索时间为从2014年1月至2023年3月艮定语言为英文或中文。对纳入的文献进一步追溯其参考文献,对相关指南、灰色文献进行手工补充检索。检索工作由专业人员和循证医学人员共同完成,在专业人
14、员提出关键词、检索策略后,由具有检索经验的循证医学人员逐T修订检索式后执行。详细的检索策略及纳入文献的情况将在指南附件中列出。具体检索词将根据每一个临床问题制定。2.证据筛选及数据提取:根据题目、摘要和全文顺序逐级筛选文献,并根据预先设计的资料提取表,提取纳入研究的信息。每篇文献的筛选和信息提取工作均由两人独立完成,若存在分歧,则共同讨论解决或咨询第三方。3.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价工具AMSTAR量表对纳入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进行质量评价。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RoB2(RevisedToolforRiskofBiasinRandomizedTrials,针
15、对随机对照试验QUADAS-2(QualityAssessmentofDiagnosticAccuracyStudies-2,针对诊断准确性研究)、QUADAS-C(QualityAssessmentofDiagnosticAccuracyStudies-Comparative,针对诊断试验准确性比较研究XROBINS-I(RiskofBiasinNon-randomizedStudies-ofInterventions,针对非随机干预性研究ROBINS-E(RiskofBiasinNon-randomizedStudies-ofExposures,针对非随机暴露性研究)对相应类型的原始研究进
16、行方法学质量评价;评价过程由两人独立完成,若存在分歧,则共同讨论解决或咨询第三方。4.证据体的形成当AMSTAR评价结果显示现有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高,但发表年份大于2年,则对该系统评价进行更新。当AMSTAR评价结果显示现有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低,或者筛选之后发现某一PICO问题没有系统评价时,首先进行系统评价制作。当无法进行系统评价制作时,选择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指南的推荐意见,对于重要性较高的问题检索原始研究证据进行评价和综合。当RCT证据缺乏,存在间接性或证据体质量极低时,补充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或观察性研究。更新系统评价和制作系统评价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八)证据质量分级证据质量评价整体采用GRADE的分级方法。为便于操作,初始证据质量分级将基于CANMAT2018指南中的证据等级标准,将初始证据质量分为14级(表11根据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