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772919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妇科学:妊娠肿胀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医宗金鉴根据肿胀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别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名称。如在妊娠7-8个月后,只是脚部轻度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期常见现象,可不必治疗,产后自消。本病类似于西医学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症、妊娠水肿。妊娠肿胀是孕妇多发病,做好产前检查,加强营养,适当休息,对减轻本病的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若不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者,预后良好。严重者可致子晕、子痫。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者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实者气滞湿郁,泛溢肌肤,以致肿胀。常见分型有脾虚、肾虚和气滞三种。一、脾虚脾气素虚,或孕后过食生

2、冷,内伤脾阳,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泛滥肌肤,遂为肿胀。二、肾虚素体肾虚,孕后阴血聚于下,有碍肾阳敷布,不能化气行水,且肾为胃之关,肾阳不布,则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以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肿胀。三、气滞素多忧郁,气机不畅,孕后胎体渐长,更碍气机升降,两因相感,不能通调水道,气滞湿郁,泛溢肌肤,遂发肿胀。辨证论治辨证首先要注意肿胀的特点和程度。一般水盛肿胀者,皮薄光亮,压痕明显;湿郁肿胀者,皮肤粗厚,压痕不显。同时根据兼症及舌脉等分辨脾虚、肾虚、气滞三种证型,以指导治疗。治疗大法以利水化湿为主。脾虚者健脾利水,肾虚者温肾利水,气滞者理气化湿。按照“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随证加入养血安胎之品,

3、慎用温燥、寒凉、滑利之药,以免伤胎。若水肿明显,需适当休息,必要时需要住院治疗,并进低盐饮食。一、脾虚型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俱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脱腹胀满,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小便短少,大便澹薄,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证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脾虚不运,水湿停聚,泛溢肌肤四肢,故面浮肢肿,甚则遍身俱肿,水溢皮下,故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脾虚中阳不振,故院腹胀满,气短懒言;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故口中淡腻,食欲不振;水湿流走肠间,故大便澹薄;脾虚肺气不足,水道不利,则小便短少。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者薄腻,脉缓滑无力,为脾虚湿盛之征。治疗

4、法则:健脾除湿,行水消肿。方药举例:白术散(全生指迷方)。白术、茯苓、大腹皮、生姜皮、橘皮方中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行水;生姜皮温中理气化饮;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橘皮理气和中。全方有健脾除湿,行水消肿之效。若肿势明显,小便短少者,酌加猪苓、泽泻、防己以利水消肿;肿甚以致胸闷而喘者,酌加拿茂子、杏仁、厚朴以宽中行气,降逆平喘;食少便活者,酌加山药、惹松仁、扁豆、英实以实脾利湿;脾虚气弱,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者,酌加参、芭以补脾益气。二、肾虚型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耳鸣,腰酸无力,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证候分析:肾气不足,气化失常

5、,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故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湿性就下,故下肢肿甚;肾虚髓海不足,外府失荣,故头晕耳鸣,腰酸无力;肾阳不足,水道莫制,不能气化使出,则小便不利;水气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命火虚衰,不能温煦下元,故下肢逆冷。其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肾阳不足之征。治疗法则: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方药举例:五苓散(伤寒论)加山药、菟丝子。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方中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使水湿自小便排出;山药、菟丝子补益肾气,以固冲安胎。全方共奏温阳化气,行水消肿之效。若腰痛甚者,酌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固肾强腰安胎。三、气滞型主要证候:妊

6、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于腿,皮色不变,压痕不显,头晕胀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证候分析:证因气机郁滞,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下滞,故始肿两足;渐及于腿,此因气滞而湿气内停,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清阳不升,浊阴上扰,故头晕胀痛;气滞不宣,横侮中土,故胸胁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为妊娠气滞之征。治疗法则:理气行滞,化湿消肿。方药举例: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木瓜、紫苏方中天仙藤、香附理气行滞;陈皮、生姜温中行气;苏叶宣上焦之滞气;乌药开下焦之郁滞;木瓜行气除湿,舒筋活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行滞,化湿消肿之功效。若兼脾虚湿阻者,症见头晕头重,胸闷腹胀,纳少呕恶,便澹尿少,苔白腻,脉弦滑,治宜解郁行气,健脾利水,方用茯苓导水汤去槟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