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导甲度乙”方法迁移习作模式的运用与实践——兼谈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习作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导甲度乙”方法迁移习作模式的运用与实践——兼谈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习作教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师论文:“导甲度乙”方法迁移习作模式的运用与实践一一兼谈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习作教学一、“导甲度乙”动物观察习作教学的模式概述1 .模式可解决的问题:克服“导甲写甲”格式化现象任何一种模式的提出,必须改变另一种模式存在的弊端,才是其价值与意义。笔者以为,施茂枝教授所提出的“导甲度乙”的动物观察模式,有效防止了过去我们那种“导甲写甲”的教学范式,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观察“大熊猫”,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生观察熊猫,从不同角度来习得观察熊猫的方法,给一些习作支架(关键词,习作角度,内容结构等)或者范文,然后放手让学生再仿写下来。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不能否定其价值,在三
2、年级上册起步作文可以有效。但实际中,诸多教师如此教学,形成这种教学思维后,会出现教师的范例是什么样的结构,学生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构,出现雷同的格式化现象。特别是有了范文之后,更容易出现上面讲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说的仿写存在的问题:缺乏学生表达的灵性与个性。2 .模式操作要义:“导甲写乙”,方法迁移“导甲度乙”动物观察习作模式,关键在“甲”的指导和“乙”的活动任务设计。“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教给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操作流程:观察动物的外形和活动;选择一两个镜头观察动物的活动;依据观察到的进行表达;范文引路,习得方法;“乙”的教学任务是:改变情境,由扶到放,说说“甲”的范文表达方法;然后进行
3、迁移,内容切换到要学的动物观察,从外形到活动,且聚焦活动,分步观察,进行说话自拟结构,后续完成习作。这种模式最大的价值在于知识暗含在“做”的过程中,“阅读范本,暗取形式”,学生会无形感觉到作文有内容写,懂得表达步聚,习得表达方法,久而久之,易形成一种能力。二、“导甲度乙”的习作教学策略及教学流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我们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教学国宝大熊猫为例,来谈谈策略的具体运用,同时介绍一下操作流程。(一)教学内容及教学流程1 .目标的确定:由扶到放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观察作文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根据对象实际,按照动物的活动顺序,调动看、听、想等
4、手段观察,把要观察到的动物走路姿态、吃相、嬉戏或睡觉等系列活动具体地写出来,融入自己的想象写得更有趣;运用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和其他语言材料,正确使用逗号和句号等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国宝大熊猫目标确定涉及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学生先前熟悉的动物“狗”进行指导观察,形成隐性的表达知识;二是情境迁移到“大熊猫”的外形和活动观察,方法的迁移,独立完成大熊猫的观察并习作。因此,我们把目标确定为:(1)从观察小狗摇尾巴、啃骨头、玩小球的活动中习得方法,仔细观察,把大熊猫的吃食、玩耍的动作以及自己的联想和感受写具体。(2)运用学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学习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5、表达观察时产生的联想或感受。(3)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以上目标中,第一条目标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对小狗外形和小狗活动的观察;二是对熊猫外形和熊猫的观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是方法习得,后者是方法的运用。不管何种动物,外形和活动都是观察的内容,但活动在第二学段的动物观察中,把它作为重点内容。后面两条目标,都是语言技能上的目标,属于常识性目标。2 .评价标准:方法迁移有了标准,学生就明确了方向。给了标准,学生就懂得习作重点落在哪个点。小狗和国宝大熊猫主要是写出动物的活动的情趣,先是利用静物观察方法,观察动物的外形,表达好外形特征;再是观察它们的活动,用好动作词语,特别是连续性动作
6、的词语,把内容写具体。其中,适时写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这个作为提高性标准。3 .教学流程:情境迁移(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猜得又准又快。西边来了一个怪,戴副眼镜好气派,拿着竹笛不去吹,张着嘴就吃起来。(熊猫)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袍。看见生人它就叫,看见主人把尾摇。(狗)(2)由静到动,分步观察。观察小狗的外形,大家已经学过静物观察的方法,谁还记得?(按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今天我们要观察的就是刚才谜语里出现的一一小狗。出示小狗图片,从整体来看,这只小狗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可爱)对,小狗是可爱的,但是你向没有见过它的人介绍,你只说“
7、可爱”,人们是想象不出它的样子的,你得说具体,比如它的颜色、外形。(黑白相间、毛茸茸的、短腿)观察小狗摇尾巴的样子,刚才你看到的是小狗安静的一面,小狗最讨人喜欢的是什么动作?老师提示一下,人们只要一提到小狗,就会立刻想到它的这个动作一一摇尾巴,请看视频。播放小狗摇尾巴的视频:你看视频开始的时候,它本来是怎样的?(蜷缩着身子趴在门口)一看到主人回家,它立刻就摇起了尾巴。大家注意到了吗?狗摇尾巴的时候只是尾巴在动吗?(尾巴、身子、脚、头都在动)这么多部位都在动,怎样才能说清楚?(按顺序)请大家再看一遍视频,按从头到脚的顺序观察。(你看嘴像在微笑,身子扭动着,脚在不停地踏地,好像在鼓掌,尾巴使劲摇动
8、,像在跳舞)观察小狗啃骨头的样子。小狗最可爱的动作是摇尾巴,那你知道小狗最爱吃的是什么吗?(骨头)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小狗是怎样啃骨头的,请看视频。看完之后,大家是不是觉得小狗啃骨头的时也很可爱?是不是也像摇尾巴一样,其他部位也配合着?(身体趴在地上,一双前爪抓着骨头,像是捧着骨头,又像是抱着骨头,生怕被别人抢了似的)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除了这个动作,你还注意到小狗啃骨头有什么特点?(头总是歪的,一会儿向左歪,一会儿又向右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骨头很硬,需要用大牙咬,而它的大牙在两侧)观察小狗玩耍的样子,小狗总是很淘气的,看它玩起来多可爱。播放小狗玩耍的视频,你们看它在玩什么?(毛绒小球)它
9、是怎么玩的?能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说一说吗?(它膝盖微屈,俯下身子,像一个即将百米冲刺的运动员。突然它向小毛球猛扑过去,边扑还边“汪汪”地叫着,那样子好像你眼前不是一个小球,而是敌人或猎物。咬到了小球后,它又把小球用力地甩开,然后再次膝盖微屈,俯下身子,再次像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一样扑向小球。)(3)阅读范文,总结方法。出示范文,在富有情趣的句子上画线。请学生说一说小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小狗的?(看、听、想)对了,除了记录看到、听到的以外,还要写出当时想到和感受到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会使你的习作更有情趣。读了这个同学的作文,你觉得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观察的时候要具体到身体每个部位;每
10、次观察都要按顺序)(4)迁移方法,独立观察。刚才我们观察了可爱的小狗,下面我要写的是比小狗还可爱的动物,它就是国宝一一大熊猫。请你运用刚才观察小狗的顺序和方法,细致观察大熊猫,并且写下来。播放大熊猫吃食和玩耍的视频。视频结束后,呈现一屏静态画面,由大熊猫的外形、吃食和玩耍的三张视频截图组y1O出示要求: 请用看、听、想的方法观察,关注大熊猫的动作,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 按照一定顺序,比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把大熊猫吃食、玩耍过程中各个身体部位的动作记录下来。 注意用上学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尽可能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依据目标,组织评价。 依据出示的要求为
11、评价标准,组织学生对所展示的习作进行评价。 修改完善习作。(6)再下任务,课后续完。(二)教学策略要点及使用注意项1 .范文的使用。不少学生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也只是从媒体上获得一些肤浅的了解。如何让学生有序地表达,这得靠“小狗”的范文写作思路、表达方法来引导,而后形成“熊猫”的习作图式。特别是对动物的活动描写,结合自己的想象,要融入自己的感受。范文是学生作文的起始阶段,范文的目的就是把观察方法和表达的技能全部暗含其中,这些都是在前面的教师点拨中所显性的。到了范文中,让学生感受习作的表达,因此,范文的使用,是关系到学生下一阶段独立完成观察动物的一个有效支架。使用时,一是要通读,找出上一个环节中指
12、导“小狗”活动的习作方法,这才能更好地在下一个观察环节上灵活运用或有所启发。2 .分解观察。由于学生的记忆是短暂的,因此,对小狗或熊猫都要采取定格视频观察。最好截取几个关键画面。对“小狗”的描写,我们先从静态的外形入手,选好图片,按照静物的观察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形到五官特征。然后再从动态方面观察,用好“摇尾巴”“玩耍”“啃骨头”的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同时指导学生用好有关动作的词语和结合观察到的想象。通过对“小狗”的活动观察,让学生明白,动物习作可以从外形写起,然后扣住三个活动场面,用好有关动作的词语,并融入自己的想象,形成文章的结构。再通过范文指导,有了感受性的文字,再来进行独立观
13、察,习作。在写“大熊猫”时,可以用上同样的观察分解方法,先写熊猫的外形,再截取三个视频:走路、吃食、玩耍。学生有了多次的支架扶助,放开时,就能对照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独立写作了。分解观察,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顺序及重点的地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习作支架。3 .方法迁移。方法的迁移涉及习作知识。方法即知识,只不过,这方法是“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达实践,即按照学知识一一用知识的逻辑进行教学,不能说做法无效,但效率委实不高。”“导甲度乙”模式的动物观察习作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边观察,边表达,把表达和方法同时进行,在游泳中学游泳,把知识“隐”在做的过程中。然后通过范文,将
14、方法在读中进行整理,学生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最后,把“如何做”的方法知识迁移到独立观察的习作中。从学理上看,这里的知识就有实践(第一次边观察边表达)一一理性(范文)一一实践(第二次观察与表达的独立使用)的过程,久而久之,会形成学生的表达经验,也会形成动物习作的观察图式。三、模式运用与教材理解的变通1 .关于后续作文与当堂作文的问题。三年级起步作文,可能在教学中,难以当堂完成教学任务,有老师对此感到困惑。实际上,有了深度学习,重在学的过程,这个教学模式,由“甲”度“乙”,这个“度”是习作的关键,会花费时间。有时学生的确无法当堂完成作文。但这不影响学生后续完成习作任务。这里,有评价标准,学生只要依
15、据评价标准,就会懂得自己的习作方向,再加上课上有了体验的过程,学生习得了方法,在后续完成的习作中,也就能顺利完成任务,而且时间充裕,不会被时间所限制,有了发挥个人想象和感受的空间。2 .关于教材语文要素的问题。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单元导读有两个要素,一是了解奇妙的世界的人文要素;二是学会初步整合信息,学会介绍一种事物。因此,在写此单元的习作时,按教材意图,一般教师指导学生把国宝大熊猫写成说明性文字,也就是信息的简单整理。我们这里的设计超越教材,这里的信息,包括文字说明性信息,还包括了动态的视频信息。因此,单元导读中的语文元素,“如何介绍”是一种知识的隐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而“导甲度乙”的方法迁移模式恰好应证了“介绍”的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