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录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学录评.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登鹳雀楼教学录评一、解诗题,关联生活,激发兴趣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座楼。(出示“鹳雀楼”图片)这座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是我们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为什么叫“鹳雀楼,?你们猜猜是什么原因?生:我看屋顶上有两只鸟儿的造型,所以叫“鹳雀楼”吧。师:你的眼睛真亮!“鹳雀楼”名字的由来,真的是因为一种鸟儿。来瞧瞧它长什么样!师:看这个“楼”字,是本课要学的生字,猜猜为什么是“木字旁”?生:因为很多楼都是用木头建造的。师:说得好!我们来写写这个“楼”字。(边说边板书)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结构左窄右宽,“木”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注意“女”字这个“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字,使整个字平稳,“撇点”撇得
2、直一点,短一点,这个字会更有精神。师:孩子们,鹳雀楼不仅吸引了水鸟,也吸引了许多诗人。他们在这里纷纷题诗,唐朝大诗人王之涣就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你知道这个“登”字是什么意思吗?生:我觉得是“爬”的意思。师:我们来做一个动作(师生用手势做一步一步往上走的动作),这样自下而上地走就叫“登:我们一起读课题一一登/鹳雀楼。二、读古诗,学习生字,读出节奏师:请大家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正确。(生自由朗读)师:谁来读?请你。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读得认真又响亮。我发现你这个字,读得特别到位。(出示字卡“尽”)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师:这
3、首诗除了“尽”,还有好几个后鼻音的字,这些前后鼻音的字藏在了诗句中,我们一起读这首诗。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读得响亮又准确。能不能再挑战一下自己,读出古诗的停顿与节奏来。谁来试试?(生读)师:读得真动听!谁听出来他的停顿了?(师生一起画“停顿线”: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照着这个停顿,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师生共读)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老师和同学们的朗读有什么不同?生:老师读的“流”和“楼”这两个字音读长了。师:太会听了。把“流”和“楼”读得响亮而长一点,古诗就更有韵味了。咱们一起试试!(全
4、班齐读)三、品诗句,想象画面,理解诗意师:孩子们,学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懂意思。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知道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干什么了吗?生:看远方、看风景、看黄河、登高望远师:是的,这首诗就是写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那么,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呢?请你们读读前两行古诗,把看到的景物用横线画出来。(呈现:白日、黄河、山、海、海流)师:到底是“海”还是“海流”?看老师做一个动作(改变字序:黄河流入海)谁来读一读?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生:黄河流入海,就是黄河水向前流,最后流入大海。师:对!这一句描写的景物是黄河和海。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看
5、到了太阳慢慢下山了。师:“白日”,就是一一(太阳)。这里说“白日依山尽”,这个太阳图片贴在板画上的哪个位置好呢?(生贴太阳图片:有的离山远,有的离山近,有的贴在山后)师:太阳与山应该紧挨着一点?还是远一点呢?读读诗句,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答案。你发现了吗?生:太阳与山应该紧挨着一点,诗中的“依”字就是挨在一起的意思。师:说得对。带着这样的感觉,想象白日紧靠着山的画面,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一一白日依山尽。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贴的太阳,你为什么把太阳贴在山的后面?生:白日依山尽,这个“尽”字说明太阳到山的后面,看不见了。师: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一生:白日一一依山尽。师:太阳慢慢地,慢慢
6、地,慢慢地落下去,落下去。谁来读生:白日一一依一一山一一尽。师:太阳看不见了,诗人收回目光,低头看鹳雀楼下的黄河,于是又吟出这样的诗句一一黄河入海流。你的脑海中,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黄河水很黄,黄河水一直流向大海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着中华儿女。老师带来一段黄河的视频,请欣赏,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生:我看到了滚滚不息的黄河;我看到了浩浩荡荡的黄河师:是的,黄河滚滚不息,浩浩荡荡,奔腾向前!谁来读?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力量!生:黄河入海流。师:孩子们,你看这两行诗描写的画面,一行写白日,一行写黄河,白日向西落下山,黄河向东流入海。一个慢慢落,一个滚滚流,多么雄
7、伟,多么壮丽!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师:读得真好!孩子们,其实站在鹳雀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黄河自青海起源,流经山西之后,还要经过陕西、河南、山东,才能流入大海。此时,诗人站在鹳雀楼上,多么想看到黄河流得更远,流入大海如果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该怎么办呢?请大家用古诗中的句子来回答。生:更上一层楼。师:是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生: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再登上一个楼层。师:说得真好!“欲”这个生字,其实我们以前语文书上已经出现过(出示:李白乘舟将欲行),这里的“欲”的意思是什么?生:将要。师:今天这句诗里的“欲”也是
8、将要、想要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美丽风景,就要走到更高的楼层。带着这样的理解读一一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思“站得高,望得远”。四、背古诗,欣赏积累,指导书写师:这首古诗不仅描写了祖国壮丽的景色,还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从唐代一直流传到现在!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永远记住这首诗。师:千百年来,人们诵古诗、写诗句,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书画作品。我们来欣赏一下!(配乐欣赏书画作品)师:我们来写一写“层”和“尽”这两个字,你会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生:它们都是半包围结构。师:是的。它们都是“尸”部,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右下部分不一样,一
9、个是“云”,一个是捺加两点。师:写到田字格中,“层”的“撇”要写得长一点,把整个云盖住;“尽”的“撇”不用太长,与捺笔持平,下面藏两点。请在田字格中把“层”和“尽”各写两个。(学生写后展示,师生评价)师:看清结构,写好关键笔画,我们的字就越写越漂亮To请拿出书签,在书签的空格中工工整整地写上“层”和“楼写完后,把书签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书写,赠送书签)师:同学们,当自己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一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自己遇到困难,需要去挑战、去克服时,我们要对自己说一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点评:1 .以读为本,品味语言之美古诗语言精练,节奏鲜明,意境高远,具有
10、独特的韵味,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深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教学,缪老师有层次地进行诵读教学:第一步,读准字音,特别是关注本课要认读的生字,缪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前后鼻音“尽、层”等字,通过圈字、拼读、复现等方式,让每位学生准确掌握;第二步,读出节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五言诗“二三”停顿的规律,并练习朗读;第三步,读出韵味,通过老师范读,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韵脚的朗读秘密一一响亮且稍长,从而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第四步,熟读成诵,通过抓“白日”“黄河
11、”和“依山尽”“入海流”等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工整的对仗、明丽的色彩、磅礴的气势,进而鼓励学生背诵,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2 .想象画面,体会思维之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教学中,缪老师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统编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编排古诗,课后练习主要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登鹳雀楼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课后练习明确提出“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要求。想象画面,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想象能力的重要方法
12、。教学第一句诗时,缪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诗句后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在板画中贴出太阳的位置,展开思维的过程,感受“白日依山尽”的美丽画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丰富性;紧扣“依”和“尽”两个字,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位置是离山的远近、还是藏在山的后面,在讨论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教学第二句诗时,缪老师先让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再借助图片与视频素材,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想象,让文字的画面感鲜活起来。3 .润物无声,夯实文化之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本节课中,缪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本身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以外,缪老师还在教学过程中多处渗透文化教育因素。如教学诗题,紧扣“鹳雀楼”一词,展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知道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教学第二句诗时,紧扣“黄河”一词,在学生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播放黄河奔腾不息的视频,让学生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教学第三、四句诗时,呈现精美的书画作品,让学生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了我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千古传诵的名句,并熟读成诵,从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