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第一村位于甲地市城区北面,距离城区约5千米,北环路从辖区内穿过,交通便利。第一村有三个自然屯,全村总人口4198人,其中壮族3148人,占总人口75%0近年来,第一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甲地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践行屯级“一组两会”并探索实施“村党支部一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构建“12345”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模式,各族群众和谐相处,文化习俗互融互通,乡村治理同频共振,呈现出“生态美、和谐美、生活美”三美新风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一、打造一
2、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骨干队伍。第一村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了以村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第一村实际情况和创建工作任务要求,及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将创建工作融入村日常工作中,逐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把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吸纳进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骨干队伍,坚持打造志愿服务前沿阵地,推出“红石榴宣讲团”等微宣讲,用正能量提升各民族群众精气神。截至目前,第一村已开展理论宣讲20余场次,受益群众1000多人次。并坚持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治理创新,以打造“壮美第一村”为目标,积极践行屯级“一组两会”(即屯级重大事务决策由
3、党小组牵头提议、户主(代)会协商议决、理事会执行落实)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深化拓展“一组两会”治理机制,探索实施“村党支部一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治理体系,村屯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小事不出屯、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持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群众基础,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理念。今年以来,第一村为各族村民开展矛盾纠纷调解约5件,组织党员干部入户108次,帮助解决群众代办88件。逐步形成以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党员带头示范、各族村民广泛参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二、把握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民族特色文体活
4、动两个重点。第一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成立有醒狮队,师剧队、八音队、舞蹈队和山歌队等多个文艺队。文艺队利用春节、壮族三月三、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日,通过开展百家宴、文艺汇演等形式,与台湾同胞开展民族交流,并以自编导山歌参加文艺演出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每年开展文艺演出20余场,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第一村300多年历史的蓝衣山歌和哭嫁歌,经过保留传承并跟随时代的改变进行发展,2009年,第一村的“哭嫁歌”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流传辐射至甲地市三区两县市及乙地等地,促进多地群众的文化交流。2012年10月建成的民族文化展览馆。三、强化政务代办、民生保障、志
5、愿互助三项服务。第一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发挥志愿服务优势,走访入户为各族群众开展政务代办服务。通过以“上下联动,邻里共享”为主题,诚邀爱尔眼科、志愿服务走进村屯开展理发、量血压等便民服务,不断激活企业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热情,形成邻里一家亲的局面。同时,积极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香进万家”主题活动,定期对第一村小学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护航,共组织捐赠书籍1.2万元,惠及学生100O多名O四、解决各民族群众住房、医疗、教育、务工四个突出问题。第一村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通过筹集约2221万元用于基础建设,从中解决了群众出行、住
6、房安全、农业生活用水、学校教育、养老娱乐等各方面问题,得到了广大村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更富裕,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的2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5.88万元,引进企业投资额从2013年的30万增长到2021年的86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10980元增加到2022年的25660元。五、采取“五驱”模式培育文明乡风。2021年,第一村乡风文明建设入选自治区先进典型案例。一是“正”风气。通过村屯宣传栏等基层载体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村党支部每季度定期开展民族政策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正确引
7、领各族群众的思想观和道德观,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增强人们情感认同,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守旧思想,自觉抵制不健康、不真实的幻想以及歪风邪气。二是“立”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和移风易俗劝导队等“一约四会一队”群众组织,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惩戒措施等,引导各族村民破除陈规陋习,促进各族村民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特长的人员组成,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红白事办理流程、标准
8、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目前.,没有发生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2010年以来,第一村连续10年获甲地市无赌无毒无刑事案件“三无村”称号。三是“富”精神。第一村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村委建立一面模范形象墙,推动各族群众比文明、争先进,形成浓厚文明比学赶超氛围。评典型,围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媳、好她婢等时代新人选树和宣传活动,先后涌现出好媳妇张三、孝老爱亲张四等一系列先进典型,全村现有各级文明家庭34户,星级文明户239户,共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文明宣传栏20多处共300余平方米。并重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利用村宣传栏、
9、大喇叭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每年召开先进典型宣讲会,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各族群众见贤思齐,营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亮”品牌。第一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引导各族村民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道德讲堂、宗祠场所等各种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乡村学校少年宫、农家书屋等特色实践点。全村成立理论宣讲、文化娱乐、助老扶幼、爱国卫生等4支志愿服务队,各族志愿者150余人。并紧贴群众需求,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文明实践活动。目前共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教育服务、疫情防控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多场次,志愿者参与人数达1200余人次。全村100余名志愿者积
10、极投身防疫一线开展排查宣传工作,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五是“活”载体。第一村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成立有广场舞队、八音队、醒狮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成员达60多人,进一步夯实村级文化阵地,将乡风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通过投资126万元建成193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全村现有2栋文化活动中心、4个篮球场、2个农家书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平均每年举办文艺晚会5场,及时宣传党的好政策,传播好声音。传承农村优秀文化。每逢“壮族三月三”举办“百家宴”,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目前建有壮族文化传承培训基地,农耕文化展览馆,民族文化展厅等,共有藏书3600多册和400多件民族文化物品,免费供各族群众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