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3.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深化跨江融合发展更好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作用”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突出创新驱动加速跨江融合奋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标杆城市民建界孙东强2022年5月20日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发展优势。市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聚焦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中心。近段时间,我市出台了沿江科创带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组建了科创委员会和科创投资集团,出台人才政策3.0版,必将大步推进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但我市创新发展
2、质量仍然不够高,表现在要素集聚不够、高端人才短缺、研发投入偏少、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产出效益偏低等方面。据统计,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仅约为上海的1/8、苏州的1/5。根据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报告(2020),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中,上海得分0717,排名第一。苏州得分0.472,排上海、南京、杭州之后。南通得分0.262,排第10位。沪苏通三地得分比值接近3:2:1。1.多维度集聚创新要素。一是高校和创新载体机构。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创新知识和思想的策源地。要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来南通布局。近期可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半导体材料等重点领域,与
3、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以及国家级科研平台深度合作,共建研究院、研发基地、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中期可借鉴苏州、无锡建设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模式,建设紫琅实验室。远期可考虑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等争取与高校院所共建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开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注重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性价比,主要是国内外知名高校、中科院研究所、华为等高科技企业,既增强在重大知识发现、基础科学发明、前沿科技研发、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的创新创意策源能力,又为未来发展培育储备大批高素质人才。二是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人才是最活跃最核心的创新要素。全面落实各类人才政策,着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
4、、带资金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优化人才结构,既吸聚高端领军人才和团队,又引进从事成果转化的研发人才、技能人才。改进人才引进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人才创业支持力度,尤其是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通过“创新+资本+产业“,实现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融合。三是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创新需要人才,也需要组织创新的企业和企业家。要重视引擎型创新企业的引领效应,引进和培育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专特新精”企业。注重中小微企业创新、草根创新,推动本地优秀科技实体企业“强基升级”,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在全国、全球争夺行业话语权。弘扬张骞企业家精神,
5、培育卓越企业家队伍,让一流企业家引领一流企业发展。2,全力推动科技研发创新。一要前瞻性开展科技创新规划布局。针对我市创新驱动短板,制定科技创新中长期战略规划。瞄准科技发展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选准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领域、行业,规划科技创新的重点与突破口、路径与步躲,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技术创新项目,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相贯通,培育未来高质量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二要支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量”“质”并举,为落户南通的各类科创和人才项目,提供从企业孵化、到创新融资、到产业扩张的全周期服务。支持科研院所和
6、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推动基础创新,努力在人工智能、人机物互联、集成电路、动力系统、新材料、生物基因、大健康等领域,尤其要紧扣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高端纺织、光纤光缆、智能装备等我市特色产业“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集中攻关,争取“从O到1”的突破,破除产业发展瓶颈,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三要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融合共进。借助大数据、云计算、5G、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设计合适的商业应用理念,系统性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技术向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方向创新,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融合并进,促进循环畅通,甚至打破原有竞争格局,改变竞争规则,促进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实现变革性增
7、长,由科技发展的“跟跑者、追赶者”,加速成长为“并行者”甚至“领跑者”。3,全面深化创新机制改革创新。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以成立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为契机,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建立全市统一的科技管理系统,对分散在各地区各领域的创新政策、要素、资源进行统筹整合,避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源要素零星散乱。支持沿江科创带先行先试,探索推进有利于集聚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有利于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机制改革,筑牢科技创新基础。完善高新园区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创新绩效考评机制,突出创新特色,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接、创新项目与生产力对接,充分发挥创新驱动战略主平台、主引
8、擎、主阵地作用。二是坚持开放协同创新。全面链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共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基金、多层次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优势互补的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长三角制造业基础雄厚、配套能力强、市场超大的优势,构建高效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加快构建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全域协同创新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突出的创新集群,使我市真正成为长三角区域活跃创新策源地。三是厚植优质科创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和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切实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和物流成本,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初创期困难。建立创新信息共享网络,促进创新主体间创意、知识、技术等的交流碰撞。突出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需求对科研方向、路径选择和资源分配的导向作用。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研发、孵化、专利、产品交易、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价值选择,让南通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