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教案——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上).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首先要明白第二章主要谈的是什么。1,第二章主要谈的是17世纪到18世纪中叶的世界历史,也就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前的这段时间的历史。当然这段时间还是以西方为主的。从经济上看,西方国家在这个时期,是从工场手工业向现代大工业过渡的这么一个历史时期。从政治、文化上看,这个时期恰恰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文化,开始形成、并逐渐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封建制仍然存在,但是它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并最终成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2,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它的发生既打击了英国的封建制度,也为新兴资本
2、主义制度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这一时期,英国所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为日后其他国家的资本主义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样本。3,随着经济实力的扩张和掠夺殖民地行动的加速,西欧原始积累基本完成,英国等国家已经到达了工业革命的临界点。但是,对于东方国家,由于缺乏制度、文化、体制上的革新,东方国家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并不是说,此时的东方国家就完全陷入一片黑暗,而是说这一时期从总体上,西方文明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东方文明还停留在王朝更迭、宗教混战的状态。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就此形成了。4,本章有四节内容: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东方诸国的衰落,西方殖民政策。综合历次考试的内容来看,1
3、,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光荣革命;2,启蒙运动:3,西方殖民政策(三角贸易)是本章的重点。其中,光荣革命出名词解释的可能性极大;另外,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的考题中,曾出过这样一个题目简述启蒙运动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成就这个题目非常难答。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一研究概况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也就是说这一节当中有哪些问题是大家非常感兴趣,或者是存在疑虑的问题。我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我们知道在早期的一些教科书上,就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因此,学术界一直就非常关注这个问题。我国史学界对英
4、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研究,始于建国初期。当时出版的专著有林举岱的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以及刘祚昌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此外还有20余篇论文。这些论著就英国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如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状况、革命中的土地问题、平等派和掘地派、斯图亚特王朝复辟、革命的特点等问题,对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异同也作了分析。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革命的内容和性质,理论上没有超越阶级斗争的史学观点。到改革开放以后,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争论就增多了,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面:1)革命是否具有保守性。文革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英国资产阶
5、级革命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这主要受苏联史学的影响,主要是因为:(I)英国革命没有能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的方式,去完成废除农民封建义务和实现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的任务,它只是片面地取消了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并没有解决农民问题。(2)英国在革命之后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而不是共和制度,因此在民主方面大打了折扣。(3)指导英国革命的思想是所谓清教主义”,资产阶级只能用宗教的旗帜去发动革命,而不是像法国革命那样,直接诉诸理性主义去发动群众进行革命。(4)在政权问题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英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同新贵族结盟,而在法国革命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派观点往往
6、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作为佐证:基佐先生最大的谜-英国革命保守的谜,应当这样来解释,即资产阶级与大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建立了长期的联盟,而这种联盟使英国在本质上有别于用分散土地来消灭大土地所有制的法国革命。文革以后,许多学者对传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说提出了质疑。我们先看一下沈志华的观点(沈志华是我最欣赏的老师,他历史学界的一个传奇。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苏关系史,冷战史)认为,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应有历史主义的标准。首先,评价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看它是否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是看它是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评价一场革命是否彻底,不是看它对当时世界的破坏程度如何,而主要看它是否在历史进程中
7、开辟了新世界:第三,评价资产阶级革命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对比。(沈志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住辨析,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刘宗绪(刘宗绪,北师大的教授,在我们世界史学界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曾经主编和参编了多部世界近代史教材,影响巨大。晚年的时候还撰写了许多面向中学教师的辅导读物,其中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三十讲,以及最近出版的由刘先生主编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座)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时,只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他认为,多年来史学界以农民是否分到土地为衡量尺度,而不是以是否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为解决土地问题的标准,
8、实际上是忽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至于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当时掌权的金融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最成熟的阶层,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刘祚昌认为,把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作为立论的根据是站不住脚的,不能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保守。用历史主义分析,君主立宪最符合当时英国历史的发展,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发展,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与改造。为此,北京大学的朱孝远(这个人很不得了,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复兴史和中世纪史,曾经去中央给常委们上过课,著作等身,是活跃在
9、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世界史领军人物。)还专门对照马克思著作的德文原文指出,指出:马克思并不是说英国革命是保守的,也没有用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的“长期联盟”的存在来划分是彻底革命”还是保守革命”的意思。(8)因此,现在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总体来看,评价是越来越正面。当然,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还是学术界一种很重要的观点。2.新贵族的问题我国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新贵族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到英国各个部门的结果,是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的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场的资产阶级化地主。顾晓鸣(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系主任。顾晓鸣教授为中国犹太文化研究第一人,在犹太
10、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本人作为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得到重视,思想很活跃,在中国文化圈里是一个大名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新贵族的来源并不是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而主要是进入贵族阵营中的非贵族人物,新贵族只是一种社会称呼”,他们实际上是一种多样成份的复合体。顾晓鸣的这种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很大。赵占伟认为,在英国,贵族的称号是不分等级、出身的,特别是亨利二世后,每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每年收入20镑的,都必须接受骑士称号而进入贵族行列。还有人认为,新贵族就是有爵位和没爵位的资产阶级化的大土地占有者,它是英国历史上特定时期所特有的名称,是指15-17世纪资产阶级化的贵族,
11、以区别于封建贵族,英国革命后,旧贵族事实上已消灭。3,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对他和他的种种行为如何评价呢?我国史学界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观点:(1)否定说:蒋孟引先生(他是世界史学界一位老先生,南大的教授,对英国史非常有研究,在1982年英国史研究会年会上,他的论克伦威尔一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物克伦威尔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新看法,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成为此次年会讨论的中心议题。)他认为,克伦威尔残杀国王并不是为了废除君主专制,而是要取而代之:对于议会和军队,他则使其成为自己的驯服工具:对人民则欺骗、控制和镇压,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
12、并没有真心实意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最终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2)基本肯定说:有学者认为,17世纪英国革命的任务是扫清、排弃并破坏封建社会的一切桎梏,建立资本主义和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新旧交替的动荡过程中,克伦威尔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意志的贯彻者和取得革命胜利的奠基者,他通过立法摧毁了封建上地所有制和传统的封建农业关系,从根本上破坏了英国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大前提,并且,他处死了查理一世,宣布共和,并利用手中的政权和有利时态,把革命扭回到君主立宪的轨道上来。(18)(3)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陈利今等认为,作为资产阶级
13、革命家,克伦威尔坚持不懈地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为英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作为革命元戎,他功不可没:但掌权之后,他镇压人民、入侵爱尔兰,使军队成为其独裁统治的工具,于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为封建势力的复辟开辟了道路,因此,他镇压人民难辞其咎。但总体说来,功大于过,瑕难掩瑜。(1还有人主张分段评价克伦威尔。克伦威尔处于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来说,他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他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他是一个历史矛盾性的人物。4,其他在其他的内容当中如历史分期等问题还有一些讨论,我们这里为了避免和课本的结论造成冲突,就不一一谈了。可能有些同学会发现
14、,听了老师讲以后,发现怎么越来越晕。原本课本上讲的非常清楚的事情,怎么到这里模糊起来了。你要是有这种感觉就对了。这说明你们开始进入历史学习的专业层次了。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别在哪里?差别不在于你掌握的知识量的多寡,关键在于对历史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我们今天讲的这些东西,就是你们专业素养培训中最核心的一块,研究综述。参考文献:1.王玮等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四版陈祖洲:回顾与展望:中国英国史研究十年(1981-1990),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0期。(南大教授)注释:林举岱: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意义,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8期;英法早期资
15、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载历史教学1979年第9期。黄振:关于衡量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标准的几个问题,载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严钟奎:也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载暨南学报1983年第I期。李其荣: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载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刘宗绪: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刘祚昌:世界近代史若干问题,载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赵士国、丁笃本:英国确立君主制异议,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朱孝远: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吗?,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关勋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问题,载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K)刘宗绪上引文;金重远: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5期.QD北大历史系编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在吴于席、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亦有类似观点。顾晓鸣:略论17世纪革命中的新贵族,载复旦学报1988年第1期。候建新: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我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M)赵占伟:略论英国自耕农和新贵族的产生及其社会作用,载洛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15)徐志超、顾复:论英国的新贵族及其历史演变,载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