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演讲词中的比喻思维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演讲词中的比喻思维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育论文:演讲词中的比喻思维分析摘要演讲词中的语言彰显独特的思维魅力,特别是思维主体运用比喻思维来遣词造句,通过口语表达来展现自己深邃思想的过程,尤能彰显这种魅力。在不少演讲词中,思维主体常运用比喻思维来构筑篇章,进而表情达意。一般认为,比喻作为语言形式的一种,在语言实际应用中是冗余度较高的一种语言存在,因而在演讲领域,对比喻修辞乃至思维的运用都是较为慎重的,因为一旦用得不够准确就会适得其反。但只要运用得体得法,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演讲词中语言的比喻思维,对研究比喻思维在演讲领域中的阐释、启发以及我们更好地理解演讲词中的深刻意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演讲词;比喻思维;语言;思维
2、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中的高级形式,而比喻思维则是其外的另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比喻思维兼有具象和抽象的特性,使得思维主体可以在无实物的抽象空间中去想象出具体的事物。比喻思维将自然秩序打破重组,不再按照相似属性来归类事物,而是以人类的知觉经验为标准去搜寻不同事物的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比喻思维的三个层级是本体、喻体和相似性。基于相似性的本体和喻体,前者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既可以是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是具体的意象;而后者则只能是具体的意象,才符合人类思维、交际和表达的逻辑。比喻思维由内在语言外化为外部语言,需要经历一个由深处、内在的意象层级到表层、外在的语言符号的线
3、性过程。基于思维主体的主观倾向或者注意力的不同,本体和喻体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可能外化为事物,即名词性成分;也可能外化为事件,即动词性成分。前者基于思维主体专注于观察对象的特征,后者则基于思维主体关注于观察对象的结构和状态。比喻思维还同时兼具艺术性和阐释性。在艺术的创造智能方面,比喻可以将事物或者事件本身从相匹配的时空范畴中抽离出来,重新构架重组出符合思维主体的审美象限。在演讲语言的阐发详释方面,比喻可以将事物或事件原本所处的逻辑自洽的世界里所产生的一些难以理解的、客观的事实与相互的关系,在新创设的逻辑世界里得到易于理解的同阶、同层的解释与启发,即在思维主体的想象中完成实验条件的给予、逻辑推理
4、的进行,直至最后完成思想实验。在演讲的主题催生、脉络构造和口语输出的过程中,演讲词是其中重要的载体,且演讲词中的比喻思维所承担的任务不可忽视。本文所关注的就是演讲语言中的比喻思维的特点和应用。思维主体在阐发思想时,就可应用比喻思维去阐述和解释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比喻是冗余度较高的语言形式,喻体也承担着意象的角色,总体来说比喻的效果是“意大于言”,因而在演讲词的口语输出过程中,对比喻的运用都是慎之又慎的。但是演讲词中所涉猎的比喻,其所选喻体大多熨帖、适宜,因而演讲语言中的比喻思维对研究演讲语言如何选择喻体、如何利用语言的比喻思维在演讲中阐释解疑,就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一、比喻思维的框架构成我们认为
5、,构成比喻思维的本体、喻体和相似性三个层级,在语言的表述中前两者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只出现喻体;而相似性既可以作为一种隐藏、暗含式的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明示的存在。演讲语言中就有一些本体、喻体都出现,而相似性,有的作为隐藏在喻体身上的存在,而更多的则是以叙述性的语句独立出现。如:L我们知道她的身体,并不十分强壮,可以说即使她年纪很轻时,也很少见其英姿,可是冰心这一生把自己当作笔,把岁月当作稿纸,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文章,诉说爱的力量,而她离去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的背影。2 .我听过很多这样的事,便常常觉得自己不就是只气球吗,就是好像自己可以飞得很高,可是再一看却是被浮云拖着;其实,从表面来看呢
6、,挺饱满不是,可是肚子里呢,空荡荡的。这样一琢磨,我就会害怕了,我怎么才能走更长的路呢?在以上例子的比喻思维中,例1中的本体分别是“冰心自己”“岁月”,相对应的喻体分别是“笔”“稿纸”。例2中的本体是“自己”,喻体是“气球”。演讲语言中,相似性独立表述的比喻思维框架在数量上占优势,原因在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较隐晦,对受众来说思维主体不去详细阐释的话,受众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障碍,或是会延时理解比喻思维构架的内涵。而相似性暗含在喻体之中的比喻思维也有不少,如:3 .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只要我们学会感恩,对我们所处的生活时常保持愉悦的微笑,那么生活也会还你以微笑。4 .弄点糖精什么的再添点凉水,他们
7、是装上瓶就出售。于是呢,咱全球只要有人的地方,大家都在喝那种像血一样的液体。以上两例比喻思维的框架构成中的喻体大体都符合受众的认知水平,总体而言是受众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事物,“一面镜子”“血”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轻易接触到的事物;而且它们充当的喻体,与其对应的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人们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生活阅历和认知经验,获得清晰、正确的理解,而不需要思维主体作出单独的解释说明。二、名词性比喻思维名词性比喻思维,其构成情况是本体和喻体都是名词性成分,也就是在同一时空下能够保持自我同一性的事物实体,而在语言表述的外化过程中则以名词性语言符号出现。这种比喻思维启用的前提是思维主体的主观倾向的选择
8、或专注于事物的特征。这种比喻思维在人们的认知架构中,相似性是简单明晰并具备确定性的,具体而言,思维主体只要能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即本体和喻体之间能够搜寻到某个确定的相似特征,就能够迅速、高效地建立起比喻思维。因而思维主体在比喻思维的运用过程中,名词性比喻思维的使用频率就相对较高。如:5 .朋友,假如生活像辆车,载着我们这些还算幸运的乘客。6 .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虽然我们不能人人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名词性比喻思维选取两个事物(即本体和喻体)进行思维立意,进而语言表述,无论是思维主体还是受众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本体和喻体的特征之上,将
9、本体的特征平移到喻体身上,转而由喻体来更好地理解本体的这个特征。例5中“生活”像辆“车”,共同特征是负重前行。例6中不能人人像“雄鹰”,但至少可以像“蜗牛”,其中“人”与“蜗牛”的共同特征是勤能补拙,化普通为不凡。思维主体在运用名词性比喻思维时,专注度集中在喻体的特征上。且这个特征对事物本身来说是相对静止的属性,甚至时空对它影响甚微,所以才使得这些特征是稳定而确定的。如“车”“蜗牛”等事物(即喻体)的特征只需要思维主体的自然叙述就能与本体关联在一起,受众也可以通过这些处在认知水平范围内的事物及其特征来认知本体。三、动词性比喻思维动词性比喻思维,其构成情况是本体和喻体都是动词性成分,也就是本体和
10、喻体是两个在状态结构上有相似之处的事件,且本体所指称的事件是不常见的,喻体所指称的事件是常见的,思维主体通常是用常见的事件来认知不常见的事件。所谓事件,是指处在某个状态下的数量为一的事物,或者是相互之间产生某种关系的多个事物的组合。事件在语言表述的外化过程中,以动词性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这种动词性比喻思维的启用前提是,思维主体的主观倾向的选择或者专注于事物的状态和结构。而这种结构存在于本体和喻体所在的线性时间中,状态也是动态不确定的:或隐晦不明、或明晰彰显、或不可言传只得意会。除此之外,其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结构和状态还要求具有同构性匹配。正由于这种事件所处的时间链条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其同构性也
11、会表现出或明或暗的动态形式。横向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后者更偏向复杂多变。前者是静态、稳定、确定、具体的,后者是动态、多变、不确定、抽象的。因而动词性比喻思维的容量更大,更能帮助思维主体加强对被认知事物在关系上的联系。如:7 .我们每个人都多么渴望啊,咱的生命能像大海里的水一样没有障碍地向前流动,还能跟蓝天接起来。每个人又都渴望生命啊,能像风一样自由,风能优哉游哉地在空中飘,还顺带掳走白云,却没有一丝牵挂。8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自己这卿卿性命受到束缚,因为这就好像自己像动物一样被锁进了牢笼里。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能拜托这种束缚,而整个人努力的过程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
12、7中事件的本体是人们渴望生命的自由,事件的喻体分别是海水无障碍地奔腾流动、风从天空自由自在地飘过。两者的相似性表现在:无阻碍、自在发展。例8中事件的本体是不让生命受到束缚,事件的喻体是用笼子这一生活器具来圈养动物。两者的相似性表现在:通过某种方式对某个对象进行约束。动词性比喻思维在这里被用在演讲语言中来解释某个难以理解的有内在联系的客观事实。思维主体正是通过借助人们常见且易于理解的客观事实,利用它们在演讲语言中的同构性来释疑解惑。四、比喻思维在演讲词中的作用演讲词在表述中,思维主体常选择具有丰富具象性的喻体,这种具象性,或是表现在事物的特征上,或是表现在事物的结构和状态上。古人云:言不尽意,立
13、象尽意。其中“意”是客观的、理性的,“象”则是强调体验的、相对感性的,因而常言“象”总归大于“意二但是比喻思维却能够能动地帮助思维主体使“象”无限地接近“意二探究其成因,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比喻思维时,用“意”紧随“象”之后进行限制,具体而言就是思维主体多采用数量上占优势的、相似性独立表述的比喻思维框架,它既给了受众以体验的空间,又划定了受众的接受范围,让受众在给定的范围内体验、理解,不至于产生歧义。至此,比喻思维在演讲语言中起到详释说明的作用。如:9 .我做事之前,一般会问自己这两个事:一是我做事的目的何在,因为我知道盲目做事就像胡乱地捡了一堆七七八八的砖头而不知道拿它们干什么,这不就等于在浪费
14、自己的生命嘛。二是那我得需要耗费多少精力才能够把这事完成呢,也就是我得弄清楚我需要捡多少块砖头才能把我要的大房子盖好。之后我就不断告诉自己要有相匹配的耐心才行,因为我知道,这个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例9中,思维主体认为做事情就像捡砖头、造房子。其中本体是做事情,喻体是捡砖头、造房子。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在表述中不加以限制,就可能引发受众的多种不同的体验和理解,但是一旦被限制在“明确目标,不断积累,谋取成功”上,受众就能够得以顺利理解,甚至引发共鸣。思维主体将一段较难理解的关系,借助人生做事与捡砖头、造房子的同构性进行了详释说明。演讲语言在表述中,思维主体还常选择有生活气息的喻体,并利用相似性进
15、行表情达意,激发受众的联想机制而最终有感而发。同时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思政时,也会采用比喻思维,启发学生通过联想,从具体到抽象,来掌握新概念,构筑自身的知识体系。如:10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像是有了一个大蛋糕可以给大家一起分享,但是呢这个蛋糕它不够大啊,所以它并不能保证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能分得上、甚至分得自己感觉心满意足的一块,再说啦我们又还没有那种特别可信的、清晰的分蛋糕的规则,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呢?那就是众人你争我夺啊,甚至是尔虞我诈啊,其实就是想让自己分得的那一块蛋糕大一些,当然可以想见,你分的大了,那别人分到的就少了,所以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人们的诚信。例10中,思
16、维主体借用“蛋糕”这个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喻体,利用“蛋糕”和“利益”的相似性,激发学生进行联想,并感悟人生。思维主体应用比喻思维,启发学生有所感悟,比喻思维的作用可见一斑。参考文献:1邓国栋.比喻思维论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43-48,68.2刘大为.从事物性比喻到事件性比喻J.修辞学习,2002(3):14-17.3叶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比喻思维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1):193-196.4魏丹.语言文字立法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J.语文研究,2003(1):35-37.5张子泉.演讲与口才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6韩斌生,演讲与朗诵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7曾汀宜.演讲与口才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