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96810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总论中药无味专题教案培训PPT.ppt(3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 第二节第二节 五五 味味一一、含义、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有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淡)辛、甘(淡)、酸(涩)、苦、酸(涩)、苦、咸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此外,一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五种不同的味道。此外,一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只五种,但古代医家认为味,实际上不只五种,但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味之变涩为酸味之变味味,其作用与酸味相同,而,其作用与酸味相同,而淡为甘之余味淡为甘之余味,可附于甘,可附于甘中,故仍称五味中,故仍称五味 内经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还论述了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还论述了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等过食、偏嗜五味对五脏系统的损害等 第二节第二节 五五 味味

2、二、确定依据二、确定依据1 1、通过口尝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是药物真实味道: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的反映。淮南子淮南子中记载:神农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苦。”,甲乙经甲乙经说:说:“上古神农,始尝百草而知百味上古神农,始尝百草而知百味”。可见自神农始,口尝辨药,区分五味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五味可见自神农始,口尝辨药,区分五味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五味学说形成的一个侧面学说形成的一个侧面 随着用药知识的积累,逐步发现辛味与发散、甘味与补虚、随着用药知识的积累,逐步发现辛味与发散、甘味与补虚、酸味与收涩之间等,存在很大

3、的相关性,便以药物滋味来表示酸味与收涩之间等,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便以药物滋味来表示这些相关的作用特点,并形成了早期的五味理论这些相关的作用特点,并形成了早期的五味理论 由于药物品种的增多,药物功用的拓展,有的药物具有某由于药物品种的增多,药物功用的拓展,有的药物具有某种滋味,却并无其相应的作用特点:而另一些药物具有相同的种滋味,却并无其相应的作用特点:而另一些药物具有相同的作用的特点,又没有相应的滋味。如早期的五味理论认为辛味作用的特点,又没有相应的滋味。如早期的五味理论认为辛味药的作用特点是发散,酸味药的作用特点是收敛。药的作用特点是发散,酸味药的作用特点是收敛。麻黄麻黄虽有较虽有较强的发散

4、作用,但其滋味却无明显的辛味;强的发散作用,但其滋味却无明显的辛味;山楂山楂的滋味虽有浓的滋味虽有浓烈的酸味,却不具有收涩的作用特点。因此,便在麻黄的烈的酸味,却不具有收涩的作用特点。因此,便在麻黄的“味味”中,增加辛味以反映其能散的功效性质;或保留山楂的酸味,中,增加辛味以反映其能散的功效性质;或保留山楂的酸味,只用以反映其实际滋味。这样一来,对于各种药物五味的确定,只用以反映其实际滋味。这样一来,对于各种药物五味的确定,便主要存在滋味和作用两大依据,因而出现一些分歧,而且这便主要存在滋味和作用两大依据,因而出现一些分歧,而且这些分歧现象甚于其他性能。由于多数药物的真实滋味和上述味些分歧现象

5、甚于其他性能。由于多数药物的真实滋味和上述味的作用特点是一致的,仅有部分药物后面所标定的味或只表示的作用特点是一致的,仅有部分药物后面所标定的味或只表示作用特点,或只表示真实滋味。本课程一般只要求认识和掌握作用特点,或只表示真实滋味。本课程一般只要求认识和掌握属于性能内容的五味,作为性状的滋味主要用于药材鉴别,因属于性能内容的五味,作为性状的滋味主要用于药材鉴别,因此,各药之后的味,并不一定与其滋味相同此,各药之后的味,并不一定与其滋味相同 2 2、以作用确定药味以作用确定药味 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五味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反应概括出来的

6、。五味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对疾病产生不同的治疗践观察,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对疾病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加以总结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作用,从而加以总结的。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许多药物的味与口尝味括。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许多药物的味与口尝味道不相符道不相符 三、五味的作用三、五味的作用1.1.辛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一般用于表证、气滞证、血瘀证。包括能发散表邪一般用于表证、气滞

7、证、血瘀证。包括能发散表邪的解表药,消散气滞血瘀的行气药和活血化瘀药,的解表药,消散气滞血瘀的行气药和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标以辛味,还有一些一般都标以辛味,还有一些气味芳香气味芳香辛辣的药物,辛辣的药物,如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如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及若干祛风湿药 2.2.甘甘: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能补、能和、能缓,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如补虚药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如补虚药(包括补气、补阳、包括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健脾、生津、润燥等补血、补阴、健脾、生津、润燥等)及具有缓急止痛、及具有缓急止痛、缓和毒烈药性,并可调和药味的缓和毒烈药性,并

8、可调和药味的甘草甘草、蜂蜜蜂蜜等药,等药,都标以甘味。某些甘药可以解药食之毒:甘草、绿都标以甘味。某些甘药可以解药食之毒:甘草、绿豆:甘能解毒之说豆:甘能解毒之说3.3.酸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各: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各种滑脱证。尚能生津,合甘味以化阴种滑脱证。尚能生津,合甘味以化阴 4.4.涩涩: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但部分不具有酸生:收敛固涩与酸味相似,但部分不具有酸生津、安蛔作用津、安蛔作用5.5.咸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用于瘿瘤瘰疬、于瘿瘤瘰疬、癥癥瘕痞块、便秘,如海藻、昆布等,瘕痞块、便秘,如海藻、昆布

9、等,实际上各论中药物后的咸味,更多用以反映动物药、实际上各论中药物后的咸味,更多用以反映动物药、海洋药的滋味特征海洋药的滋味特征 6.6.淡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用于水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如猪苓、茯苓等肿、小便不利,如猪苓、茯苓等 7.7.苦苦:泄、燥、坚:泄、燥、坚 泄的含义: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如泄的含义: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如杏杏仁仁、葶苈子葶苈子能降壅遏上逆的肺气而止咳平喘;能降壅遏上逆的肺气而止咳平喘;枇杷叶枇杷叶、代赭石代赭石能降上逆的胃气而止呕吐呃逆。二是指通泄,能通便泻下,如能降上逆的胃气而止呕吐呃逆。二

10、是指通泄,能通便泻下,如大黄。三是与寒性相结合,表示清泄,能清除火热邪气,如栀大黄。三是与寒性相结合,表示清泄,能清除火热邪气,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子、黄芩清热泻火 燥是指燥湿,若干苦味药能祛湿邪,治疗湿证。燥湿作用燥是指燥湿,若干苦味药能祛湿邪,治疗湿证。燥湿作用又有苦温燥湿和苦寒燥湿又有苦温燥湿和苦寒燥湿(又称清热燥湿又称清热燥湿)之分。所以,止咳平之分。所以,止咳平喘药、止呕逆药、攻下药、清热药及燥湿药,一般标以苦味。喘药、止呕逆药、攻下药、清热药及燥湿药,一般标以苦味。此外,还有此外,还有“苦能坚苦能坚”或或“苦以坚阴苦以坚阴”的说法。其意思是的说法。其意思是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

11、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其与苦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其与苦寒药能清泄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只是习惯上多用于表示寒药能清泄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只是习惯上多用于表示知母知母、黄柏黄柏等药物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旺的作用特点等药物治疗肾阴亏虚、相火亢旺的作用特点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在认识药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该药的五味特点,可在认识药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该药的五味特点,可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据以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据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治记载,主治“咳咳逆上气逆上气”(即咳嗽喘急即咳嗽喘急)的药物有的药物有2020余种,却并未指明这些药物余种

12、,却并未指明这些药物以什么样的作用治疗咳逆上气。而认识这些药的五味之后,就以什么样的作用治疗咳逆上气。而认识这些药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疗外邪郁闭引起的咳逆上气,用甘补者去治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疗外邪郁闭引起的咳逆上气,用甘补者去治疗肺虚引起的咳逆上气,用酸收者去治疗肺气不敛引起的咳逆疗肺虚引起的咳逆上气,用酸收者去治疗肺气不敛引起的咳逆上气上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药的盲目性。随着药物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药的盲目性。随着药物功效认识的深入,原来由五味表示的药物作用特点,可以通过功效认识的深入,原来由五味表示的药物作用特点,可以通过功效直接认识,如上述药物的宣肺平喘、降逆止咳、补肺

13、、敛肺效直接认识,如上述药物的宣肺平喘、降逆止咳、补肺、敛肺等。从而使五味理论的指导价值降低。但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等。从而使五味理论的指导价值降低。但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中应用的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至今在反映药物特征,概括中应用的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至今在反映药物特征,概括治法及配伍组方等实践中,仍有其特殊的意义治法及配伍组方等实践中,仍有其特殊的意义 五、气与味的关系五、气与味的关系 四气五味为论述药性的重要依据,一药之中,既有气也有四气五味为论述药性的重要依据,一药之中,既有气也有味,所以气与味有着密切的关系,药物的气味相同,则具有类似味,所以气与味有着密切的关系,药物的气味相同,则具有

14、类似的作用,气味不同,则作用各异的作用,气味不同,则作用各异 如:麻黄、桂枝、细辛等药辛温,具有发散风寒作用如:麻黄、桂枝、细辛等药辛温,具有发散风寒作用 黄芩、黄连、黄柏等药苦寒,具有清热燥湿作用黄芩、黄连、黄柏等药苦寒,具有清热燥湿作用 天冬、麦冬、石斛等药甘寒,具有养阴生津作用天冬、麦冬、石斛等药甘寒,具有养阴生津作用 1.1.气相同而味不同气相同而味不同 如同是温性,麻黄辛温发汗,杏仁苦温降气,乌梅酸温收如同是温性,麻黄辛温发汗,杏仁苦温降气,乌梅酸温收敛,大枣甘温补脾温,蛤蚧咸温补脾敛,大枣甘温补脾温,蛤蚧咸温补脾 2.2.味相同而气不同味相同而气不同 同是辛味,薄荷辛凉解表,石膏辛

15、寒除热,砂仁辛温行气,同是辛味,薄荷辛凉解表,石膏辛寒除热,砂仁辛温行气,附子辛热助阳附子辛热助阳 另外,有的药物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另外,有的药物有数味,则标志其治疗范围的扩大。如:当归,辛、甘、温,有补血、活血作用当归,辛、甘、温,有补血、活血作用 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味配合的规律由此可见,药物的气味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味配合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要气味合参,结合药物具体功效学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要气味合参,结合药物具体功效学习 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升降浮沉沉一一、含义、含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

16、的趋向性 升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沉:既向内收敛、泄利二便,趋向于内沉:既向内收敛、泄利二便,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升降浮沉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 药有升降浮沉趋向的思想萌芽很早,但一直不系药有升降浮沉趋向的思想萌芽很早,但一直不系统,亦未能与具体药物相联系。理论形成于统,亦未能与具体药物相联系。理论形成于金元金元时期时期 升降浮沉代表不同的药性,其中升与浮作用相升降浮沉代表不同的药性,其中升与浮作用相近,沉与降作用类同近,沉与降作用类同 升浮药、沉降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药性,升浮药、沉降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药性,代表着不同的药物作用趋向,代表着不同的药物作用趋向,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浮药:主上行、向外升浮药:主上行、向外具有解表、升阳、散具有解表、升阳、散寒、涌吐、开窍、祛风、温阳益气等作用寒、涌吐、开窍、祛风、温阳益气等作用 沉降药:主下行、向内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