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96779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ppt(7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草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草药学的概念 中草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化学成分、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由于中药以植物类药材居多,故古人将中草药称为本草。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载药850种。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记有炮制内容的医方书,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内容。本草纲目为明代李时珍所著,载药1892种。附图1109幅,方11096个,16世纪以前的药物知识。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中草药一般的分类方法 主要有4种分类方法1、按药物功效分类:如解毒药、

2、清热药、理气药等。2、按药用部位分类:如根类、茎类、叶类、花类等。3、按有效成分分类:如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类。4、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如动、植物类、矿物类,麻黄科、木兰科、菊科。种子植物 概念:在高等植物中,能够开花结果形成种子,并以种子进行繁殖的一个大类群植物。依据生理功能分为两大类器官:营养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起着共同吸收、制造和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繁殖器官: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主要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作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植物进行生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典型的植物细胞由细胞壁,原生质体和后含物三大部分组成。典型的植物细胞原生

3、质体细胞壁细胞器细胞质细胞核质体: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后含物贮藏的营养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脂肪油液泡:细胞液及其内含物皮类药材的内部组织结构 广义的树皮是指形成层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周皮、皮层、韧皮部。植物分类学 概念概念:研究整个植物界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以及进化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以毛茛为示例的分类等级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毛茛目 科科-毛茛科 属-毛茛属 种-毛茛 冠毛常见于哪科植物 A 唇形科 B 旋花科 C茄科 D菊科 E豆科l下列药材各属哪一科植物 桃仁:蔷薇科蔷薇科 甘草:豆科豆科 当归:

4、伞形科伞形科 红花:菊科菊科 贝母:百合科百合科 郁金:姜科姜科中药化学 概念: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各类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还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中药化学在医药学中的作用 1.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改进药物剂型,提高疗效 3.控制中药及其制剂的 质量 4.提供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依据 5.开辟药原,创制新药中药的有效成分 中药的化学成分组成相当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

5、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每种中草药都可以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着医疗作用的成分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鞣质、树脂等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 提取方法: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后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溶剂法提取。溶剂法溶剂法:选择适当溶剂将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一般而言,植物成分中,萜类、甾体等脂环类及芳香类化合物极性较小,易溶于氯仿、乙醚等亲脂性溶剂中;而糖类、氨基酸等极性大,易溶于水及含水醇中;至于酸性、碱性及两性化合物,因为存在状态(分子或离子)随溶剂而异,溶解度将随PH而改变。一般可将固体药材按极性递增方式,用不同溶剂,如石油

6、醚或汽油、氯仿或乙酸乙酯、丙酮或甲乙醇及水依次进行提取。得到的各个馏分经活性测试确定有效部位后在做进一步分离。分离方法 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的改变的性质以分离物质,如常见的结晶与重结晶。(2)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3)对于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通过加入酸、碱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分离。2、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3、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4、根据物质分子大小进行分离 例: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为 A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K不同B

7、根据物质的熔点不同 C根据物质的沸点不同 D根据物质的类型不同 E根据物质的颜色不同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A强心甙 B黄酮甙 C生物碱 D糖 E挥发油例题1、甙类对机体的作用主要取决于 A 糖 B配糖体 C甙元 D糖杂体 E甙2、化学成分为齐墩果酸的药材是 A山茱萸 B酸枣仁 C酸橙 D女贞子 E乌梅3、麝香具有特异强烈香气的成分是 A麝香醇 B麝香酮 C麝吡啶 D雄甾烷 E挥发油4、苦杏仁中起镇咳作用的成分是 A苦杏仁甙B野樱甙苯羟乙氰D苯甲醛E氢氰酸5、金银花的抗菌活性成分为 A咖啡酸B羟基桂皮酸C绿原酸和异绿原酸D阿魏酸E芥子酸中药炮制学 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历史上称

8、“炮炙”(雷公炮炙论)、“修治”(本草纲目)、“修事”(修事指南)。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中药炮制的目的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增强药物疗效 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势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便于调剂和制剂 洁净药物,利于保管炮制常用辅料 液体辅料:酒、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胆汁、麻油 固体辅料:稻米、麦麸、白矾、豆腐、土、蛤粉、滑石粉、河砂、朱砂中药的性能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

9、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因其各具有独特的性能,也称为偏性。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四气 含义: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确定的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及回阳救逆的作用。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五味 含义: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

10、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确定依据: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出。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所示效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当慎用。苦:能泄、能燥、能坚。苦泄含义有三:通泄、降泄、清泄。燥即燥湿。苦坚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泄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苦味药大多伤阴败胃,津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

11、宜大量用。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咸味药能伤脾胃,脾虚便溏者慎用。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气味配合: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升降浮沉 含义: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等有关。其中,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药物具有向里、向外、向上、向下的不同作用趋向,其中向外、向上属升浮,向里、向下属沉降。所示效用:升浮的

12、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的药,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归经 含义: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理论基础: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确定依据:药物特性;药物疗效。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临床意义: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有毒与无毒 含义:指药物作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而言。(1)毒为药物的总称,“毒”即是药(2)“毒”指药物的偏性(3)“毒”指药物

13、的毒性和副作用,即上述狭义的毒。l 确定依据(1)是否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常见的毒性中药 砒石,雄黄,水银,红粉,轻粉,白降丹,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雪上一支蒿,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红升丹,洋金花,蟾酥中药的应用第一节:配伍1含义: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 用的用药方法。2目的: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3药物七情配伍: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第二节: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包含:十八反十八反:甘草反甘逐,京大戟,海藻,芜

14、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十九畏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管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 1.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 2.饭前服:补虚药 3.饭后服:消食健胃药或胃肠有刺激的药物。4.睡前服:安神药宜睡前3060分钟服,涩精止遗药,缓下剂 5.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只有发病前某时服才能见效,如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

15、。6.不拘时服:病情急险,则当不拘时服。服药冷热:一般汤剂宜温服,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例题:1.中药的性能是指:A.中药的功效B.中药的性状C.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D.中药的基本作用E.中药的四气五味2.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不包括:A.中药的四气B.中药的五味C.中药的升降浮沉D.中药的疏密E.中药的归经3.四气是指:A.药物具有升降浮沉的四种药性B.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C.药物具有阴阳虚实四种药性D.药物具有心气,脾气,肺气,肝气四种药性E.药物具有营,卫,气,血四种药性4.关于五味,下列那项是错误的A.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B.药物作用规律的

16、高度概括C.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D.药味是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跟滋味相异E.药味即药物的滋味解表药 含义: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性能功效:主入肺与膀胱经,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证。部分药还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分类 一、辛温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等。如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生姜等。二、辛凉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能疏散风热,发汗力虽较缓和,但长于透解表热,主治外感风热表証,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如薄荷,牛蒡子,蝉蜕,菊花,桑叶等。使用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入汤剂不宜九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例题1.解表药多具 A辛味 B甘味 C苦寒 D甘寒 E辛凉 2.指出下面错误的是 A发汗力强的解表药,注意用量,不可过汗 B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忌服发汗力强的解表药 C解表药入汤剂易久煎 D辛凉解表药发汗力较缓和,长于透解表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