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紧紧围绕确定的发展战略,以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引,抓住学院所面临的重大机遇,科学谋划发展,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的办学定位,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南,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树立“明理、精工、协调、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文化,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加快各学科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建设汽车技术服务类省内知名的学科专业群。二、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采用一体两翼”的建设理念,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主体,着力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汽车技术服务学科专业高地;以汽车制造和汽车销售为两翼,着力建设优势特色专业群
2、,力争成为省内知名品牌专业,为地方汽车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人才支撑。2.具体目标一一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你学我教”的人才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实践模式改革取得成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达到IOoo人。全部专业签订校企实质性合作协议和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获得3项以上省级教学成果,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每年6项以上。专业建设。以汽车服务学科建设为依托,按照上中下游层次关系,着力改造和优化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装备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结构关系,形成优势互
3、补的专业群。-课程与教学改革。联合企业高校建设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系统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以应用技能为核心的3-4门系列教材及开放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建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重点考核其知识水平及技能等级”为主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一一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设1-2个特色鲜明的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4个市级或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申报6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力争获批专利证书5项以上):力争建立2-5个百万元以上产学研基地;科技到账经费力争300万元以上,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方面形成良好的美誉度和丰富物化成果。-师资队伍。
4、力争引进和培养1名省级以上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专任教师总数达到2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人数达2人。双师型”教师80%以上、具有双证”教师分别达到60%以上;特聘行业企业骨干人才5名以上。-实验实训。教学与科研条件更加完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建成1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和30个校外实践基地,建设2个校企协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2个模拟实训工厂,引进2-4个汽车后市场服务知名企业在校内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数据加工处理中心。-对外交流。合作办学领域和内涵得到拓展,进一步强化与国内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基地建设,力争建立1家百万元级别的产学研基地,并逐步开展与香港、台湾及国外高校院所的开放
5、合作。-学生与党建工作。学生管理队伍进一步增强,增加专职辅导员2-3人。管理进一步规范,力争在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形成自己特色做法。着力推进辅导员向学生指导专家方向发展。十三五期间,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稳定在75%以上,开展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创新活动、技能竞赛等专项实践活动20项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校级立项数累计达到近6项,省级立项数达到4项,国家级立项数达到5项,结项率达到90%以上。在党建方面,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抓党建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学院文化。大力推进以明理、精工、务实、创新为核心的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形成“好
6、学、会学、善思、会用”的专业学风,在教师中形成“精通主讲课,做好本职事”的工作理念,建成较为完善的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学科专业文化载体和传播平台。三、主要任务与举措1.人才培养着力研究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各专业的优势、缺陷及社会需求,不断完善和凸显各专业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专业技能、增强专业素养”为基本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保障并逐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2.学科专业建设强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装备与制造技术,汽车车身修复技术、等专业,强化和凸显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在学科特色与优势。融入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优势,
7、强化营销类和机电类类的专业特色建设。3.课程与教学改革增强对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按照贴近核心技术,支撑能力培养,注重方法过程,吻合目标规格”的思路,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专业综合素养的支撑和达成作用。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深度转变。4.科学研究继续优化和完善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各个研究中心及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互为补充,互为协作”的科研团队传帮带机制,形成和谐共赢的协同创新氛围与制度约束。开展纵向科研项目公关、产学研项目公关、实践教学技能公关分类发展的研究队伍管理模式探索,重点
8、实现科研、教研、教学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螺旋上升式协作发展。5.师资队伍在教师中着力推进精通主讲课,做好本职事”的工作理念,大力推进落实双证、青蓝计划,全面开展教师专业应用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注重引进具有行业企业或工程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力争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获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校级人才特区计划”,实现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育。6.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学科专业优势,重点落实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与武威市政府、运管局、及产业园的深度合作,继续强化与省外知名企业、高校的深度合作,积极承接国内、省内教学和科研学术会议,适时开展与国际高校院所的
9、合作办学,积极促进教师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及访学培训,扩大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社会影响,提升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办学能力。7.党建与学生工作积极引进学生工作管理人才,加强辅导员培训,积极开展各种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型发展。研究制定和优化相关文件,形成系列学生管理规定。加强党政沟通与协调,积极参与院部的各项改革活动。在党建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教育,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规范党员发展程序。进行党员考评,进一步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系主任、部门负责人、研究中心负责人为骨干,全体老师为成员的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
10、新中心事业发展规划任务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宣传、层层分解、逐项落实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事业发展规划任务,努力完成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事业发展规划的各项建设任务。健全和规范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党政碰头会制度,加强党政联系与协调,统筹院部的各项活动。2.加强政策支持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发展规划为指引,以汽车技术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事业发展规划建设任务为核心,梳理、改造、创建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及保障政策,同时力争在学校获批学科专业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政策,在资源汇聚、队伍建设、标识成果建设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创新权益。3.加强督查考核实行院、系、部门、研究中心、教师个人事业发展建设任务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设,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切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