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50首.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92686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9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唐诗鉴赏50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诗鉴赏50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鉴赏50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词鉴赏补充阅读育诗局部于S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累。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那么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候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这首诗的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

2、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股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H之易水壮别和今H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两句用对仗的句式,由前一句自然地引出后一句。这后一句也就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不仅意味着荆轲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

3、节,千载犹存;而且还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诗中用已、犹两个虚词,既使句子变得自然流利,也使吾节变得纤徐舒缓,读来给人一种回肠荡气之感,更有力地抒发了抑郁难申的悲哀。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表达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味婵骆宾王西陆蝉声唱, 不堪玄翼影, 露重飞难进, 无人信高洁,南冠客思深. 来对白

4、头吟。 凤多响易沉. 谁为表予心?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那么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儿次讽谏武那么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己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

5、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吉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

6、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吉春的蓬勃朝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欣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

7、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时机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土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吉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土,初次离别,他怎

8、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土,而说故土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思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辞别故土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

9、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闻王昌龄左迂龙标,聂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年西。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楠溪、西溪、溪、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哀之语,而悲哀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

10、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细加分析,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

11、的思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宾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参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敬重国。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

12、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

13、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晚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刚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

14、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己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假设人不伴月,那么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那么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

15、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那么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存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竹里德王维独坐幽里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句是警策。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MT。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古代文学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