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制造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6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春市制造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6年).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宜春市制造业科技创新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策部署,推进全市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根据科技兴赣六大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和壮大新兴产业,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布局、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力度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
2、化水平。二、工作目标通过聚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建立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塑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等行动,到2026年,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等有新的突破。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26年,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活动有效开展,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设有研发机构企业占比明显提升。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2-3个、省级研发平台和创新载体100个。创新型企业队伍逐渐壮大。到2026年,力争推动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00家。一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6年,规上
3、制造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o一一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6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8%和35%o三、重点任务(一)聚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1 .提升创新能力。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一批专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推进计划。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实施研发能力提升计划,帮助企业增强创新意识、建立创新制度、培养创新人才、找准创新路径、解决创新难题。实施技术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提升企业质量控制、品牌
4、和标准化建设和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引导省、市级创新平台企业实现产学研活动、发明专利、标准制定、新产品全覆盖。2 .激活企业研发。推行规上企业研发活动项目化,推动小升规、规升高,每年滚动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00个以上,引导营收超1亿元的规上企业实现有场地、有设施、有人员、有投入、有研发活动目标。加大企业创新政策解读宣贯,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到2026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6%。3 .培育创新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大力推广技术创新先进经验和模式。围绕中小企业,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优质中
5、小企业。实施企业分类培育计划,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到2026年,力争推动培育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00家。(二)建立完善创新平台体系4 .强化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鼓励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自主或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在所处行业和领域内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支持企业建设各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以国家级平台建设为牵引,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到2026年,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有突破
6、,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5 .建设重大科创平台。加快锂电新能源科创城等重大载体建设。依托产业集聚的省级以上开发区,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培育一批机制体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跨区域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现有锂电新能源、建筑陶瓷、医药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提升创新能级,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聚焦优势产业链重点领域,以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培育组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能力提升。到2026年,力争实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有突破,重点产业链共性研发平台全覆盖。6 .夯实产业技术支撑。强化园区科技创新功能,推动首位产业布局共
7、性研发平台、头部企业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形成实验室一中试基地一关键核心技术一产品形成一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以开发区为载体,聚集各类服务机构,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建设,为企业提供试验验证、检测检验、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等全方位技术支撑。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打造功能完善的全产业技术创新孵化链条。力争到2026年,建设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突破,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三)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突破7 .攻关关键共性技术。聚焦重点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针对行业重大创新需求和卡链处”断链点”,梳理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
8、指引。支持龙头骨干、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依托揭榜挂帅”等机制实施一批科技攻关专项,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方面聚集。通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解决锂电等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力争到2026年,开发一批填补空白的创新技术和产品。8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编制发布制造业基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目录。聚焦重点产业链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领域需求,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新产品、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关键核心技
9、术成果。9 .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大力推进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组织实施更多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力争取得一批具有牵动性、集成性和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和产业成果,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重点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并能实现产业化。运用好创新产品保险补偿政策,促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和迭代升级。实施江西省新产品试制计划,到2026年,新增培育开发省级新产品100项,新增省级优秀新产品50项、赣出精品50项。(四)塑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10 .培育创新人才。构建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发挥宜春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围绕产业发展
10、需求优化学科学院布局。推动产教融合,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联合培养应用型科技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产业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工程师、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11 .引育领军人才。扎实做好国家级人才计划申报推荐工作,持续壮大国字号领军人才队伍规模。建立重点产业人才服务直通车”制度,为头部企业、重点企业提供人才引进、培养等全方面服务。面向产业链,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精准引育一批解决产业卡脖子技术的高水平创新领军人才。12 .优化人才保障。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积极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激发科技人员科研积极性。落
11、实省级职称放管服”改革举措,积极拓展职称评审领域,开展特色产业职称评审。丰富宜春市人才智慧平台服备功能,高效运行宜春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人才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四、保障措施(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部门横向协同、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联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汇聚推动全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工作合力。(二)加大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自媒体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动企业树立重视技术创新的理念。加大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典型经验案例的推广和创新政策、创新文化、创新成果的宣传,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三)营造良好环境。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在产权保护、投资融资、公平竞争等方面强化法治保障。切实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强大动力。凝聚智库专家作用,做好政策解读和专题培训,为全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撑,努力营造重视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