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和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会议上的汇报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和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会议上的汇报发言.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会议上的汇报发言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心得体会座谈发言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根本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让生产生活方式沿“绿”而生、向“绿”而行,才能更好推动“中
2、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生动形象的说法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二元悖论,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依托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土地、矿产、河流、森林、草原等构成的自然环境,既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保护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物质产品不断丰富的现代社会,生态优势跃升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生产力水平“更上一层楼”。宽裕的环境容量促进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新兴产业所需的生态空间、资源供给得到有力保障。在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为活跃积极的要素,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人们更容易激发自身潜能,推动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提供林林总总的优质生态产品,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民福祉的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
4、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和保护良性互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式上,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在生活方式上,积极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人人、事事、时时、处处为资源环境减负,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化风成俗。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人类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没有完成时。新征程上,各地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环境禀赋,深入发掘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生态扶贫、生态教育等潜力空间,把生态
5、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发展之美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遗产保护传承会议上的汇报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市水利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全力打造江南水乡新典范。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全域治理扮靓河湖风景。深化京杭大运河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联动的县级联防联控机制,合纵连横打通运河治理难点、堵点。今年以来,累计召开各级联席会议6次,解决河湖治理中的重大问题12个,县级“水域监管一件事”覆盖率
6、达100%。制定京杭大运河幸福河湖“一河一策”,全面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完成运河清淤3800立方米,京杭大运河全域建成省级美丽河湖,河湖健康评价、亲水节点等重点任务提前一季度超额完成,三季度水利争先创优指标综合排名第1,128个河湖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IoO%。深入开展“护航亚运”河湖水域岸线保护等专项行动,全覆盖排查违规占用水域、违规侵占岸线、河湖违规乱堆、岸线划界排查、入河湖排口等问题,实现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推动运河沿线河湖面貌持续改善。数字赋能开创智慧治水。迭代升级“河长在线”数字化应用,逐级逐段建立“河长一河段”空间基础数据仓,构建“一数一源一标准”,绘制京杭大运河“河湖长制”管理
7、“一张图”,全面展示每一条河湖的河湖长组织体系、水质情况等基础信息,助力河长监管履职。建设对治污、防洪等五大领域高频场景的水安全风险事件自动预警响应平台,实现“一网”感知、“一窗”监管的“治水大脑二利用无人机、走航船、水下摄像机技术集成,打造“水、陆、空”监管体系,提升巡检效率3-4倍,运河沿线等重要水域巡察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行“碧水联盟”“绿水币”制度,引导公众利用“大众护水”小程序积极参与治水护水,开展公益巡河、“随手报”河湖脏乱问题活动。目前,全市“碧水联盟”护水志愿者注册人数达46万余人,全市治水工作群众满意度实现“九连升”。多措融合弘扬运河文化。坚持将京杭大运河水文化作为核
8、心要素,与水工程建设、水景观打造有机融合,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集文博、文创、文旅于一体的京杭大运河,“循千年运河醉诗路越韵”入选省级首批水文化研学精品线路,累计创建省级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3个,数量居全省第1。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加强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完成全域水利遗产普查,推动三江闸省级水利遗产评定,开展曹娥江大闸陈列馆和大禹纪念馆省级水情教育基地创建。成立上虞区水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团体,夯实水文化的研究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利用的工作基础。深入挖掘京杭大运河等发展演变、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编撰理水城市城市古井等水文化著作,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汇报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