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案防工作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案防工作的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案防工作的调研报告“十案九违规”。从表象上看,案件的发生是对员工教之不严、管理不力,对违规行为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结果,但根源出在体制机制、内控管理等深层次问题上,核心还是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由此看来,案件防控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根子上下功夫,重在治“本”,触及“灵魂”!而这个“本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个“魂”就是绩效考核机制的重构和优化。一、当前案件防控形势(一)片面强调业务发展,制度的执行要求有余却落实不足。当前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比较注重建立制度,讲要求、作规定、下文件,对制度的执行却重视程度不足、工作力度不够、有效问责不多,简单化执行、表面化执行、递减式执行、被动式执行、抵触
2、性执行和选择性执行大量存在。根本性原因还在于层级领导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忽视执行力建设、合规文化和业务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不顾安全的盲目违规发展更没道理,我们追求的是平安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前,我们系统至上而下均有一套较为详实的内控操作制度,并能够一手一册进行学习。但是在遇到业务经营指标考核时,却普遍存在一种重业务发展而轻制度落实执行的错误做法。(二)风险排查能力不足,检查行动不少但效果不佳。一是业务部门和稽核部门在深层次检查上力度不足,在事前、事中防控方面缺少控制有效手段和方法。虽然目前可以通过非现场稽核系统,实现对已经发生过的业务的进行风险排查,
3、但排查风险点和手段较为单一,不能在事前、事中实现系统控制。二是由于内部稽核力量本身不足,经常性的被抽调完成上级或单位安排的其它工作,较难独立地开展稽核工作。三是违规责任追究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比较普遍。仍然存在重处理基层具体轻处理上级管理、重追究当事人轻追究领导人等问题。(三)应付式部署案防工作,案防工作亮点不多问题不少。通过不懈努力,近几年我们案防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案防长效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但自主实施措施较少、被动安排较多,亮点不多而问题不少,县级行社之间呈现质效不平衡的问题。相关重点风险防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不同程度的存在对制度的执行重视程度不足、工作力度不够,简单化执行、表面化执行、递减
4、式执行、被动式执行、抵触性执行和选择性执行等问题。虽然通过持续的季度案防考核,极大的提高了案防工作整体水平,促进了相关案防制度的贯彻执行,但执行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行社四项制度执行不到位,屡次通报屡次不改,部分网点负责人和重要岗位员工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部分行社合规风险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敷衍塞责等等。二、原因分析以上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执行与监督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机制与体制等等方面深层次根源。(一)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制度执行不力,违规问题的屡查屡犯。我们目前最突出的不是没有制度,也不是制度不先进,而是在于有了制度不执行,执行起来不严肃,执行过程不持续。(二)激励机制不科学
5、,出现片面追求市场规模、注重外延式发展、业务和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基层机构仍习惯于追求规模与数量的发展,致使目前基层员工为完成考核任务,存在不执行或想办法绕行内控制度办理业务的侥幸心理。正是由于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加剧了新的违规问题大量发生。(三)法人治理不完善,三会一层受上级影响较多,社员(股东)代表大会不能监督制约理(董)事会,理(董)事会不能制约高管人员。监事会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主要表现为监督机构人员素质不高,独立性不强,没有配备足够的具有实际业务能力的内审人员等。三、建立案防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一)在不断完善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切实加大制度执行力。要树立风险可控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业
6、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同等重要,规范比规模更重要,防范比治理更重要。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不是对等关系,风险防控、案件治理和“三防一保”是60分,业务发展才是另外的40分。对风险管理再片么强调都不为过,发展一定要追求风险可控下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授权审批制度,制定适合于实际的业务操作规程。人们常说案防工作是“老大难”,但老大重视就不难,我们要严格落实“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高管人员要带头合规,为员工作出表率。(二)加强案防文化建设,营造合规企业文化。案件的发生与人的思想理念、行为表现尤其是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全面系统的合规文化对防范案件至关重要。案防文化决定企业的前途命运。案
7、防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作用,应打造“程序至上、合规为本、效益为重”的内控文化和“时时遵章、事事合规、自觉纠错”的合规文化,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约束。要坚持“预防为主”案防理念,不断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加强内部合规文化建设,把合规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全体员工真正能够从理念上、行为上自觉加以落实。(三)转变经营理念,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式要树立科学、可持续的经营指导思想,树立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理念,纠正片面追求业务发展的倾向,正确处理好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竞争与规范的关系、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要坚决摒弃片面追求规模的做法,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质量为
8、先的方向转变,改变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转变,加快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薪酬激励模式的转变。(四)树立科学发展观,端正经营指导思想要完善薪酬管理办法,引进期权薪酬管理制度,对高管人员的考核要增加案件防控指标权重,将合规责任体现在绩效考核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任务指标,重点关注基层员工的薪酬水平和思想变化。按照内控制度要求和业务需求科学合理地定编、定岗、定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竞争上岗,优化劳动组合,强化工资激励机制,有效解决员工“带病”上岗问题,切实防范各类案件的发生。(五)完善法人治理,实现案防标本兼治要转变理念,拓
9、宽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改革,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真正构建适合自身实际的“三会一层”组织架构,结合其规模小、应变能力强的特点,着力研究建立形式灵活、结构规范、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独立与相互制约的机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机构的管理和业务复杂程度,切实加快“扁平化”管理进程和信息技术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士。”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培
10、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上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群体。因此,高校应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领头雁”作用,不断优化课堂实践方式,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意义教育事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起到推进作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关乎民族兴亡。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及丰富高校育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蕴含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一)有
11、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高校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不能是盲目的认同,而是要有自身正确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12、高校要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的自信源泉。高校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在校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信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全面
13、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能使大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历史和事实证明,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精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团结奋斗、共谋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各领域都取得不凡的成就
14、,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导致许多大学生被各类网络内容所吸引,如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上的泛娱乐内容导致大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入的思考。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提高大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育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高校传播,能够帮助大学生“知民族根”“守民族魂”,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文脉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四)有利于丰富高校的育人方式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目前,部分高校的育人方式还是传统的灌输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大学生产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
15、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学生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亲自践行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只有把书本的知识变成实际本领,才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鉴古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有效提升育人效果。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专业普及面有待拓展、传统文化课程有待完善及宣传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
16、问题,高校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的作用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一)专业普及面有待扩展高校会定期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以帮助大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但这种学习方式仅停留在表面,专业普及面较窄,无法真正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是为了获得活动综测分,其只是象征性地报名参与这些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内涵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学习。此外,在参加完活动后,再花费时间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不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不足。(二)传统文化课程有待完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的实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但我国大部分高校长期以来重点关注学生的专业教育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