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新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新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新课程是为适应“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形态而开发的以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为内核的课程,是推进学校专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的重要载体。为培育与建设一批适应数字经济与产业变革需求的新课程,丰富与拓展学校课程建设内涵与特色,依据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及学校“金课”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立德
2、树人、德技并修,适应数字经济与深圳产业发展趋势,落实学校“金课”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培育、建设一批面向“四新经济”、突出数字驱动、凸显技术变革的新课程,形成具有特色、适应时代需求、充满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为推动产业升级、专业转型提供新动力、新支撑、新生态。二、建设目标适应数字时代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对新技术的需求,加快推进新课程开发,建设一批紧跟市场主流新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代表新技术前沿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识课程,培育一批具备新技术教学与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开发一批适应新课程建设需求的数字教材与数字教学资源,构建一套具有特色的新课程开发模式,有力促进学校课程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
3、展。“十四五”期间,依托学校“金课”建设项目,建设60门左右校级新课程,2-3门国家级、省级在线精品课程,60部左右与新课程配套的数字教材。三、建设原则坚持标准引领。立足深圳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联合头部企业共同开发新行业、新职业、新专业、新课程四位一体的标准体系,以行业、职业标准引领专业、课程变革,以专业、课程标准引领新课程建设,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坚持数字驱动。基于新职业、新岗位需求,推进数字技术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学习评价与反馈等课程要素的全方位融入,开发一批适应行业职业能力新要求的新课程。坚持协同创新。强化产教协同,
4、联合世界500强及行业标杆企业,共同开发新课程;强化科教协同,联合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新技术领域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新课程。强化部门协同,整合学校教务、教信中心、研究院、教学单位力量,共同推进新课程开发与建设。坚持质量至上。充分发挥学校院士工作站、新技术领域研究院的研究力量及青年博士作用,通过科教协同,推进新课程开发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及教学单位“金课”建设专家组作用,研发新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新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四、建设任务(一)强化内涵研究,探索开发范式深入研究新课程内涵、特征及建设标准,在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
5、施、课程考核、推广应用等方面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开发与验收标准。基于新技术逻辑,探索数字时代新岗位分析一数字技术支持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一混合学习项目研制一混合式教学实施一混合学习评价的课程开发流程,构建“技术一工作一创新”新课程开发三角模型,形成新技术向新课程转化的最优路径与范式,指导、引领新课程开发与建设。(二)强化多方协同,形成共建合力积极探索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中青年教师、学生“四方参与”的课程协同共建机制。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新课程、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推动课程内容与新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标准与新技术标准对接。联合国内外、学校研究机构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开发新课程,促进新技术、新工艺、
6、新方法、新标准向新课程的及时转化与实施。注重学生在新课程内容建构、新课程实施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保证新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衔接。(三)强化团队培育,提升研发能力。加强新课程研发团队培育,以“金课”建设项目为依托,逐步选拔与培育在新技术研究、新技术使用、新技术转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知识、年龄、学历、“双师”结构合理的课程团队及课程负责人。探索高效的新课程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通过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新课程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校企交流研讨,促进新课程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强化教师新技术教学能力培训,通过围绕新技术、数字技术开发微证书,开展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专题
7、培训,提升教师新技术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与能力。(四)强化教学实施,优化支撑体系。立足技术本质与内涵,研发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课程标准,引领新课程建设与实施。针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成熟知识技能领域,开发一批微证书,打造数字技能认证标准。校企共同开发基于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典型生产案例库、典型项目资源库、数字教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培训包,智能伴学、智能化助教、智能化评价系统等数字化资源,构建高效支撑新课程实施的先进、系统、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体系,打造“平台+生态”资源供给体系和共建共享应用环境,满足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学生自主、泛在学习需要。(五)强化政策引导,营造建设氛围将新课程开发与建设
8、纳入学校“金课”建设项目统筹管理。突破课程运行周期限制,暂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暂未开展教学运行的新课程可进行申报。突破课程负责人职称、任教时间等限制,有意愿从事新课程开发且团队结构合理的可进行申报。适度突破现有“金课”建设标准,将开展一个教学周期、纳入通识课程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数字教材、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课程标准在国内外推广等作为新课程验收的重要指标。探索将新课程开发与建设质量纳入教学评价、专业绩效评价等范畴,激发教师参与新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五、组织实施(一)统筹规划,分类资助推进新课程建设与“金课”建设相结合,“十四五”期间,每年“金课”建设项目中设立20门左右新课程建
9、设专项。(二)科学组织,分层推进构建学校统筹、学院主体、专家指导、多方参与的新课程开发与建设组织体系,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与成效。一是依托“金课”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加强新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决策,负责新课程建设政策、制度的制订及建设工作的整体协调、推进与评估。二是依托“金课”建设专家组,强化新课程开发标准、开发模型的研究、指导与咨询。三是依托各教学单位“金课”建设工作组,负责新课程建设的组织动员、推荐遴选、过程管理、验收组织等工作。(三)强化管理,确保质量完善“金课”建设管理制度,细化新课程开发、建设与实施办法。强化新课程立项一开题一中期检查一过程培训一结项验收全过程管理,及时解决新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优化新课程开发方案。强化教务处、教信中心、质保中心、职教所、教学单位、组织人事处的协同管理,确保新课程开发、建设、实施、评价、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