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精神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院围绕办学基础能力、“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
2、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一、办学基础能力1.1 学院概况自主填写1. 2经费收入和年生均财政拨款情况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学院经费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社会捐赠经费、其他收入。表12017-2019年办学经费收入情况表(单位:万元)经费来源2017年2018年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其他收入社会捐赠总收入1.3教学仪器设备配置学院注重改善教学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逐年增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从2017年的13,086.8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15,464.58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
3、器设备值从2017年的13,7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6,639元。1.4校舍情况学院占地面积20239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5421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114625平方米,生均12.56平方米,能够满足目前学生规模的办学需要。根据五个校区区位、建筑和设施情况以及办学需求,合理设置各校区办学功能。学院建有多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教学大楼、实训大楼、宿舍楼、学生活动中心、室内外体育场馆等设施一应俱全。1.5信息化教学条件学院信息化教学条件持续优化,逐年改善。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62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数7709台,网络信息点数7907个,数字资源总量32108GB,上网课程
4、34411,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我院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共获得各类奖项157个,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2个;省级一等奖10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37个,优秀奖6个;市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27个;院级一等奖7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6个。二、“双师”队伍建设2. 1教师结构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22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47%;中级职称22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56机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以上的专任教师341人(其中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以上
5、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81%o专任教师年龄35岁以下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86%;36岁至45岁1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98%;46岁以上1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18%o外聘教师634人。我院具有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475人,在校生学生人数8410人,生师比为1:17.7o2.2“双师型”教师配备“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我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3.38%。2. 3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根据“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创新强校工程”(2016-2020年)建设规划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师资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求,着力培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
6、、业务精湛、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我院办学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通过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聘用和培养相结合的思路,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建立重点专业“双带头人”制度以及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培养机制。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支持教师获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证书,推动专业教师参与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建立了教学团队建设和激励机制,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三、专业人才培养2.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紧扣广州经济社会发展
7、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之需要,以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突破口,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产业学院”“订单式”“2+0.5+0.5”“现代学徒制”“中高本协同一体化”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产业学院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在成立传媒新媒体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旅游产业学院的基础上,又与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啤酒新零售产业学院、电影技术产业学院、养老产业学院等。食品工程产业学院、物联网产业学院成为首批入驻广州开发区产教融合示范区的产业学院。有效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推行校
8、企协同育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等产教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实践。在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等6个专业开展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金禧现代学徒班”被列入省试点项目;校企合作开设订单培养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施“2+0.5+0.5”学制的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使教学模式与工学结合的要求全面接轨,学院90%以上的专业设置了企业教学课程,实施“2+0.5+0.5”学制的人才培养,设置“企业教学”环节,将企业现
9、场教学与顶岗实习融合起来。探索“中高本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学院不断深化中职、本科和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中高本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根据国际工程教育协议理念,提出“坚持育人中心,明确就业目标,培养两种精神”(以育人为中心,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职业教育“112”人才培养衔接理念,构建了中职(培养工程技术员)、高职(培养工程技术专家)和应用型本科(培养工程师)三个教育层次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等级逐级提升的衔接标准。持续开展“2+2”应用型本科、“3+2”专升本、“3+2”中高职对接等职业人才协同培养工作,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0、3. 2课程体系建设基于职业岗位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深化“共享课程平台化、核心课程职业化、课程体系模块化、首岗技能证书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项目(模块)、岗课证一体的课程内容整合、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或能力结构)的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中进一步融合了职业岗位工作标准,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要求,建设了一批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项目化课程。推进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建设,开发了一批“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修养等多个系列的数十门人文素质和科学技术教育课程,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
11、,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制订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列入学分管理的相关制度,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之中。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探索落实“1+X”证书制度,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标准内容转化为1一2门专业(核心)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或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构建了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精准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
12、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推动各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达到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启动“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制订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全员育人氛围,探索“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应用研究”“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学教育与岭南传统文化项目,推进了“国学精粹”“中华传统礼仪”等国学必修课教学改革,加强了国学选修课教学建设,全年开设传统
13、文化修身系列课程近30IJO深入推进以信息技术系为试点的国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改革;着力建设岭南传统文化与校本国学教育课程资源,打造了岭南传统文化与校本国学教育的资源与宣传平台;依托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承担了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一一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子项目课程四书五经选读建设。3. 3校内外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年均获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各类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目前,学院有校内实训室201个,校内实训教学场地总面积51379.05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生均6.1平方米,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7822个,按8327名
14、全日制在校生计算,生均校内实践工位数为0.9393个;各类实训教学设备15823台套(其中,单价5万元以上的设备或软件276件)。学院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408个,目前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数398个,其中本地企业达311个,并与100O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2018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时间达到374,821人日。大部分毕业班学生集中安排在紧密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的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形成了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实训实习基地体系。全校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所有专业均能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企业教学和毕业实
15、习学习。3. 4校企合作加强校企社政合作体制建设。学院成立校企社政合作发展理事会。该理事会下设教学团队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社会服务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4个委员会。学院不断完善校企社政合作发展理事会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学院制定了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校企合作项目工作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资金投入等方面适应校企社政深度合作办学的“共投、共育、共管、共享”制度体系,形成了有效运行的专业动态调整、教学团队、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四大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办学有序开展。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
16、式,目前企业订单学生人数为10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13%。;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2017年1月I日2019年12月31日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229.1962万元;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年均获得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各类专项经费IoOO多万元。各类实训教学设备15823台套(其中,单价5万元以上的设备或软件276件)。四、学生发展4. 1毕业生职业证书获取情况学院按照教育部门的部署,努力推进1+X证书制度,积极组织本院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力地促进了职业岗位工作标准融入课程教学,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目前,学院积极组织各系开展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主要工种有:电子商务运营师、机械冷加工铳工、助理广告设计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