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调研报告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承上启下的一环,是统筹城市与乡村治理的关键。党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事业的鲜明特征和最大优势,是统筹解决市域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政治保障与组织依托。XX区围绕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基层创新,形成了一些重要经验,亟待认真总结、深入剖析,为形成更加成熟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提供基础支撑。一、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地方创新与问题(一)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创新经验1、政治引领具体化。XX区坚持把讲政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第一要求,建立基层党建责任清单,推动党建工作重心向社会治理领域转移。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
2、发挥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组织群众表率作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加强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群众凝聚力和号召力。2、组织引领网格化。加强“网格化党建”工作,“点、线、片、面”结合,科学布局网格,织密基层党组织体系,实现党建网格全域覆盖。将人、物、地、事、情、组织全部纳入网格管理,确保发现问题在网格、服务群众在网格、化解矛盾在网格。抓好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打造“红色党建联盟”,实现区域党建+治理的协同。创新“掌上云社区”把网络空间变成党的工作空间。3、机制引领系统化。XX区创新基层党组织引领治理模式,探索“红色物业”与“三社联动”的结合,形成党组织主导,以居民骨干为主,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和业委会共同
3、参与的“五方共治”工作格局。依托网格治理精准化、智能化优势,及时发现、上报、处理问题,突出“早、快、实”,及时就地化解矛盾。提高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和主要负责人综合考核中基层社会治理指标的权重,将群众满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4、能力引领精准化。XX区实施“头雁强翼”工程,选拔大批优秀干部到基层任职,把产业带头人、创业精英等积极分子,放到一线党组织重要岗位锻炼培养。将应急管理、矛盾化解等能力作为基层党组织书记重点培训内容,精准提升专业能力。建立掌上云社区培训平台,运用区块链积分制,激励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二)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短板与不足1、对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尤其是基层党组织
4、缺少发挥党组织政治引导作用的意识,或完全放手让其他治理主体“自由发挥”,导致部分基层社会治理失序,或缺乏多元治理思维,唱“独角戏”,致使基层社会治理缺少生机。2、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有待加强。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还未完全延伸至社会末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还未全面形成;基层各领域、各部门党组织融合共建力度不够,资源与力量分割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互联网+党建”还存在技术瓶颈,信息化平台整合能力不足。3、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机制有待创新。党组织领导多元参与、多元共治机制尚不成熟;一些党组织柔性引导渠道不畅通,参与矛盾化解、利益协调等深层问题的长效机制欠缺。4、党建引领社会
5、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党员能力素质不够高;网格党建工作人员对治理新模式新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够强。二、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建议(一)转变思维,科学把握党建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的内涵。辩证认识党婕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对方向性领域加以引领,准确把握和调整党建对社会治理引领的“度”。完善党建引领下的“三事分流”制度,区分大事、小事和私事,有效引导政府部门协同解决辖区“大事”,引导辖区社会力量参与共治解决“小事”,引导基层群众自治解决“私事”,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二)强化共建,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组织
6、基础。建立区县党组织管总、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村)党组织执行、网格党组织“微操作”的四级联动组织机构。依托网格化党建,实现各部门党组织干部职工的交叉任职,建立常态化信息交流和人员互动机制。进一步织密网格化党建中的“网”,既要注重实体空间的网格化治理,也要探索虚拟空间的网格化治理,把党组织触角充分延伸到社会末梢神经。全面推行建设基层“大党工委”,建设“红色党建联盟”,逐步形成区域化党建联盟圈、协同圈、朋友圈。(三)加强共治,实现党建与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融合。赋予网格化综合治理服务中心部分财权、人权、事权,增强网格化党组织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和服务能力。打造涵盖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各层级的综合性网格
7、化管理信息平台,依法有序推动人口、住房、就业等数据端口与综合信息平台的对接。优化线上线下双网融合模式,探索以政府购买方式,将部分社会治理业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四)实现共享,全面激发市域社会治理活力。推动各类组织和机构的党建融合发展,充分发掘和引导基层各类组织中的精英、专业人员等人才,为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和水平献智献力。建立各类组织的“契约合作”机制,强化责任共担、资源整合、利益共享。拓展“网格化党建+治理”范围和领域,形成教育联管、治安联防、群众互助、环境联治、文明联创等大治理、大服务、大共享格局。(五)加强人才和科技支撑,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抓关键少
8、数,重点培养一批党性强、业务精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拓展引才渠道,内育外引,打造具备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本领的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选优配备基层党组织党建专职人员,在编制和岗位设置上形成制度化安排。加强网格长和网格员队伍建设,将其工资交由社区考核发放,择优者选拔为社区干部,拓宽上升渠道。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基层干部科技支撑智能治理的培训。及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工作调研报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致力于做好青年的思想宣传和引导工作。高校共青团是建立在高校的基层团组织,是高校思政宣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抓手,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政
9、教育的重要保障,在价值引领和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共青团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领域。只有将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思政宣传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交融,才能保证党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全面落地生根。新媒体时代,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群体的培养教育、服务和价值引领,就必须着力开拓网络空间的新阵地,打造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关键意见领袖,充分掌握网络空间中的话语优势,以不同话语方式和渠道引领主旋律、主流思想舆论,生产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传递党的“温度”,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深入开展。一、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宣传工作的发展概况1、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背
10、景。互联网发展加速了媒体转型、媒介融合的进程。伴随着技术“平权”,传播门槛不断降低,网络意见领袖成为社会思潮的“扩音器”和青年价值观的“路由器”,网络平台成为连接意见领袖和青年大众的关键节点。2011年11月,团中央学校部启动了“高校团组织微博体系”建设,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路径转型,开启了高校共青团全面进行新媒体建设的征程。2012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多数高校共青团开设自己的微信,并将其作为团讯传递、共青团品牌建设、新闻宣传和价值引领的窗口。“两微”时代的到来成为高校共青团建设新媒体矩阵的开端。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
11、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鼓励高校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20xx年以来,随着媒介形态的丰富化,短视频快速崛起,高校共青团拓展宣传阵地,将团的建设工作做到青年人群聚集地,形成立体、交叉、全覆盖的布局,为团学工作的新媒体宣传注入了新的活力。2、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宣传使命。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强的媒介教育性。从横向上看,校团委与学工处、党宣等其他单位新媒体在线上、线下不同渠道开展双重宣传,进行多元互动;从纵向上看,构成了以校级共青团媒体为引领,学院和各类团组织媒体、班级为轴线的多级有效联动机制,网络宣传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价值引领方面,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
12、工程”和网络“青年大学习”等大型品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进行价值引领,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强化情感认同方面,高校团委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发布“最美校园风景照评选”“校园十佳歌手人气大比拼”“校庆日为母校庆生”等主题活动资讯,营造爱校荣校的良好氛围,给予青年学子归属感与荣誉感。在知识培育和实践交流方面,高校团委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类竞赛通知、团学信息、实践公告,为大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二、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困境1、信息多元难控给舆情监管与舆论引导带来挑战。融媒体打通了传播渠道,不同意见的声音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碰撞,信息和多元化,信息资讯的可控难度加大。大学生会受到虚拟
13、性、诱惑性、隐蔽性和环境不可预测性等影响,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相对薄弱,新媒体环境尤其是新浪微博、知乎这种开放式平台上可能出现意识形态波动,国民、公民意识下降,给高校共青团的监督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一旦出现基于特定事件或社会政治领域某些观点、态度的网络舆情,那么实时监控、及时引导、借势宣传的难度将会增大。2、运营队伍专业度有待提高。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和管理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这就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专业知识,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目前各大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主力军是在校学生,学生担任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制作者和编辑,团委老师对平台内容进行把关审核。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在校生
14、,在阅历、经验上仍有局限,对政策的解读和热点的追踪能力也有所欠缺,而且大部分学生不具备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背景,因此在新媒体运营过程中难免出现纵漏。3、渠道分散、定位模糊。高校新媒体运营主体多元,主要包括学校官方、学生组织和校园自媒体三类。例如部分高校近年来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了校广播台、校团委微信、校团委微博、学院新媒体联动的态势,但这也只是个别活动才发展起来的,对于日常活动,各新媒体的推送仍然没有做到内容互通,学校内部的媒体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削弱了整体宣传效果。在渠道定位上,“两微一网”逐渐成为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标配,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也受到高校青睐。但目前各渠道运营没有差异,同一个
15、文案在不同平台无差别推送,一些推送未形成系列,品牌化意识较为淡薄。4、内容缺乏深度、表现力不足。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关注时尚娱乐、美食生活、社会热点等话题。而共青团新媒体作为宣传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若推送内容没有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相结合,势必削弱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部分推送内容缺少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缺乏新意,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影响宣传效果。短视频领域也尚在探索阶段,选题不够活泼,内容质量不高,不能精准地抓住大学生的关注点。腾讯微校发布的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显示,较多学生希望学校微信更接地气,丰富校园服务功能,实现多功能一体化。此外,有部分高校发布内容虽以学生身边事为主,贴近
16、了学生生活日常,但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复率较高,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不利于发挥其教育宣传的目的。三、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传播策略1、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队伍建设。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建设需要不断提高运营团队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有媒介素养、互联网思维的学生队伍。在制度层面,要细化高校共青团主管和指导章程,设置新媒体工作室和相应的职能部门,统筹运营一一校级团委及上级团组织打通各平台运营机制,扩大宣传覆盖面;下属的基层团组织侧重内容供给,提升宣传精准度。在队伍建设上,定期开展培训,邀请资深记者、编辑针对党宣主题进行新闻采写培训;邀请其他兄弟院校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工作室成员开展讲座、沙龙等交流活动。此外,鼓励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威望的团干部开通个人新媒体账号,作为意见领袖,层层引导和转化舆论。在全校层面鼓励广大学生踊跃投稿发声,让“用户生产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传播链条当中。2、搭建全网传播矩阵,革新可视化技术。高校共青团需要打造全网新媒体矩阵,加强自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