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社区矫正对象的义务、矫正小组、入矫宣告、矫正方案、分类管理、报告、核查管理、电子定位监管、脱管管理、出入境管理、违规违法行为处置、重大事项报告以及进入特定区域场所、会客、外出、执行地变更等审批事项管理、暂予监外执行对象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社区矫正监督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SF/TOO55社区矫正术语3术语和定义SF/TOO55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社区矫正对象的义
2、务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履行判决、裁定、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等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遵守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关于报告、会客、外出、迁居、保外就医等监督管理规定,服从社区矫正机构的管理。5矫正小组5.1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对象确定矫正小组。5.2 矫正小组组长由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矫正小组其他成员不少于三人,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区民警、网格员和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对象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工作人员以及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成员或监护人、保证人等相关人员组成。社区矫正对象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3、:社区矫正对象为未成年人的,应当吸收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人员参加。5.3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5.4 矫正小组主要开展下列工作:a)按照矫正方案,开展个案矫正;b)督促社区矫正对象按要求报告有关情况、参加教育学习及公益活动,遵守社区矫正监管规定;c)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评议和教育:d)对社区矫正对象走访谈话,了解其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向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报告;e)协助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f)协助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开展其他工作。5.5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
4、在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中定期与矫正小组成员沟通联系,指导、督促矫正小组成员落实责任和义务。5.6 矫正小组成员因人员变动、不认真履行义务、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应当及时予以调整。6人矫宣告6.1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接收社区矫正对象后,应当在社区矫正中心进行入矫宣告。6.2 宣告由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到场,除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外,社区矫正宣告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公开进行:a)宣布宣告纪律;b)宣读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宣告社区矫正对象依法享有的权利、应当遵守的规定、被限制行使的权利、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
5、定的法律后果;c)宣布其社区矫正期间不得出境;d)宣布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e)社区矫正对象在宣告书上签字确认;f)发放社区矫正宣告书;g)其他有关事项。7矫正方案7.1 基本要求7.1.1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及时XX矫正小组根据社区矫正对象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刑事裁判内容、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心理行为特点、生活环境和再犯罪风险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制定矫正方案,做到一人一案。7.1.2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制定矫正方案时应当查阅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话,了解其认罪悔罪表现和思想动态,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家属、邻居、村(居
6、)委会、原单位(学校)的有关人员。7.2 方案内容矫正方案包含以下内容:a)社区矫正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刑罚种类、矫正类别、矫正期限、居住地址等情况;g)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及矫正小组成员基本情况;h)社区矫正对象的问题和需要;i)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和其他特殊情况的分析;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安全风险等的综合评估结果;j)拟采取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措施,并明确具体措施责任人,包括工作重点、预期目标、具体安排、变通措施、应急预案等;k)宣告禁止令的,矫正方案中应增加禁止令执行内容、监管责任人、监管措施;1)其他应当纳入矫正方案的内容。7.3 方
7、案调整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结合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和矫正小组评议情况,根据工作需要组织矫正小组成员对矫正方案实施效果进行集体评估,及时调整矫正方案。8.1 基本要求8.1.1 分类管理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8.1.2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矫正期限、矫正阶段、风险等级、悔罪表现、遵纪守法等。8.1.3 管理类别实行分类管理:a)严管级;b)普管级;c)宽管级。8.1.4 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把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和奖惩情况作为分类管理的依据。8.1.5 对
8、不同类别的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措施和方法上应当有所区别,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管理工作。8.2 类别确定社区矫正对象适用的管理类别应当由矫正小组组长提出,经矫正小组集体研究同意后,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并向社区矫正对象宣布。8.3 类别调整8.3.1管理类别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现实表现、考核奖惩情况进行调整。8. 3.2管理类别调整一般应当依序进行,由矫正小组组长提出,经矫正小组集体研究同意后施行。9. 3.3一次调整二个等级的,应当经矫正小组集体研究同意后,报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9报告9.1报告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社区矫正机构的要求,定期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
9、育学习、公益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情况。被宣告禁止令的社区矫正对象还应当定期报告遵守禁止令的情况。9.2报告形式9.2.1 书面报告9. 2.1.1由社区矫正对象本人书写、签名并送至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9. 2.1.2无书写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汇报可以本人口述,由其近亲属、保证人等相关人员书写整理,经本人签名捺印后送至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9. 2.2口头报告9. 2.2.1社区矫正对象以口头形式报告的,应当在指定地点进行。9. 2.2.2社区矫正对象以口头形式报告的,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记录在案。9. 2.3电话报告9. 2,3.1社
10、区矫正对象以电话形式报告的,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记录在案。10. 2.3.2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因病情、治疗措施等特殊原因,木人确实无法到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报告的,经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批准,可以采取电话报告等方式报告本人身体情况和病情复查情况,病情复查情况相关材料可以由其家属或监护人、保证人送交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9.3报告频次9.3.1定期报告社区矫正对象定期报告频次要求:a)严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每XX头或电话报告一次,每两周书面报告一次;b)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每XX头或电话报告一次,每月书面报告一次;c)宽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每两X
11、X头或电话报告一次,每季度书面报告一次。9.3.2不定期报告9.3.2.1社区矫正对象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及时书面报告。9. 3.2.2根据需要,经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同意,可以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在指定期间增加报告次数。10核查管理9.1 1核查规定9.1.1 1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个人生活、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掌握其活动情况和行为表现,9.1.2 2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和行为表现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9.1.3 3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
12、司法所开展实地查访等工作时,应当保护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信息和个人隐私。9.2 2核查措施10. 2.1通信联络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应当通过电话通讯、实时视频等方式及时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10. 2.2信息化核查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等获取、查验社区矫正对象身份、位置、活动等信息。10. 2.3实地查访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到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并进行记录。10.3核查频次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或受委托的司
13、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定期核查频次要求:a)严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每月至少了解、核实情况一次;b)普管级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每两个月至少了解、核实情况一次;c)管宽级的社区矫正对象,应当每季度至少了解、核实情况一次。11电子定位监管1.1.1 1对社区矫正对象采取电子定位装置进行监督管理的,应当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的期限、要求以及违反监管规定的后果。1.1.2 2社区矫正机构、受委托的司法所对通过电子定位装置获得的信息应当严格保密,有关信息只能用于社区矫正工作,不得用于其他用途。11.2 批准程序及适用对象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级司法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社区矫正的负责人批准
14、,可以使用电子定位装置,加强监督管理:a)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的;b)无正当理由,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c)拒不按照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被给予警告的;d)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被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e)拟提请撤销缓刑、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注:电子定位装置,指运用卫星等定位技术,能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定位等监管,并具有防拆、防爆、防水等性能的专门的电子设备,如电子定位腕带等,但不包括手机等设备。11.3 使用期限11.3.1 首次使用电子定位装置的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11.3.2 使用期满后,经社区矫正机构评估不需要继续使用电子定位装置的,应当及时解除。11.3.3 使用期限届满
15、后,经社区矫正机构评估仍有必要继续使用的,经过批准,期限可以XX,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12脱管管理12.1 脱管认定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社区矫正有关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为脱管:a)在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报到后未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到,经查找下落不明或虽能查找到其下落但拒绝接受监督管理的;b)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告个人活动情况,经查找下落不明或虽能查找到其下落但拒绝接受监督管理的;c)未经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拒不回执行地接受社区矫正的;d)经批准离开居住的市、县,但未在批准的期限内返回,经查找下落不明,或拒不回执行地接受社区矫正的;e)因其他原因下落不明的。12.2 脱管查找12.2.1社区矫正对象脱管的,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查找,可以采取通信联络、信息化核查、实地查访等方式组织追查,并进行记录,固定证据。12.2.2查找不到的,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当协助查找,并将查找情况及时通报社区矫正机构。12.2.3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及时将组织查找的情况书面通报执行地同级人民检察院。12.3脱管处罚12.3.1查找到社区矫正对象后,执行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其脱管的情况,给予相应处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