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44520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摘要。环视现行的学校工作,“高负担低收益、高付出低回报、高耗费低获得”的情况司空见惯。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创新学校管理,努力探寻学校管理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引领;学校管理;创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遵循,也可以视作我国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在于减耗、提质、增效。多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卓越成就,但是环视现行的学校工作,制度建设僵化、家校共育虚化、课程设置窄化、教学目标异化、学习环境陋化等现象屡见不鲜,“

2、高负担低收益、高付出低回报、高耗费低获得”的情况司空见惯。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积极创新学校管理,努力探寻学校管理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一、刚柔相济,打造教师管理新生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教育工作是“良心”工作,教育过程不是流水线,教育“产品”也非标准件,教育结果与教育付出既不同步,也不等值,在职业倦怠日趋严重的当下,显然只注重“刚”的制约而忽视“柔”的元素很难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优化教师管理必须切实抓住制度创新这一关键,特别注意做到:1 .制约性与人文性兼顾。在构建各项管规章制度时,校长要有“首席服务员”的意识,要牢固树立“替师生着想,为

3、师生服务”的理念,即使简单如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也应从教育节律与生理节律两方面去研商、去酌定。让冷冷的规章融入浓浓的人情味,不仅能使规章的执行因“畏”而显其威,更能因“味”(人情味)而扬其为,大大提高规章制度的认同感与达成度。2 .行政性与民主性同构。规章制度的建立,应始终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这样的规章制度,因是教职员工集体智慧形成的,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向壁”虚造得来的;是教职员工源自内需产生的,而不是管理者以权力意志强加给“我”的,所以更能为师生所接纳、所悦纳、所采纳。3 .稳定性与动态性互补。不是所有的制度在其实施之后都是有效的,也不是所有的制度都是放诸各校皆准的,因此要因时、因

4、地、因情经常做好调整、充实、清理工作,以免教师在陈规旧矩前,因“不敢越雷池半步”而踌躇不前、裹足不进。4 .考评性与激励性并重。“一碗水端平”无疑是学校管理尤其是学校考评的重要准则,但学生的组成有所不同、班级的状况有差异、原有的基础有区别,因此考评时要看变化、看发展、看进步,而不是片面追求考评标准的统一性。从而使更多的教师敢于给自己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争一争,拿得到”的目标,善于向快的追、朝优的赶、与强的比、同高的争,不断自我加压,不断自我超越。5 .惩戒性与指导性结合。惩戒只是手段,提高才是目的。在拿出评判结果的同时也要提出整改建议。唯如此,才会让教师“修”有目标、“改”有方向,变消极为

5、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感动为行动。二、家校相辅,筑造学生管理新桥梁对于“家校共育”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家校共育”在加强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素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时至今日,“家”“校”仍处于若即若离、不即不离、貌合神离的状态。如何通过建立和发展“家”“校”之间的新型伙伴关系,真正实现家庭、学校和社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协调的环境和更为广袤的土壤,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1.提高共识度。在生活中,家庭、学校、社区作为不同的社会单元分别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但在家校共育中,三者

6、有着明确而共同的目标,这就是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分数定成败、以升学论英雄:不断提高共识度是家校合作共育最坚实的基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方能“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6 .关注差异度。在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各种家校共育机构时,要特别注意从教育理念、管理水平、热诚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综合考量,其成员应该由学校管理者、教师、父母和社区成员等多边代表构成,而不能仅以家庭环境优劣、父母社会地位等来吸纳成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多方支持,使教育共同体成员真正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7 .彰显透明度。“家校共育”是典型的“跨界”行动。教师要“走出”校园

7、,父母和社区须“迈进”学校。跨界组织的决策平台应该是透明的。在决策的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公开,以便在这多边组织中,学校、家庭和社区既各受其益又各司其职、既各得其所又各善其事、既各安其位又各展其能,真正做到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事能尽其效。8 .扩大开放度。一要敞开校门。作为主导方的学校,要主动向家庭、社区开放,这是家校“共育”的基础。二要启开家门。让家与家之间多沟通、多互动、多交流,尤其是让好的家庭成为典范,能使更多的家庭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三要叩开“大”门。即要面向社会,吸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吸引各类公益机构的支持。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才会事好办,才会好事办好、实事办实。9 .加强

8、整合度。家庭不是学校,社区也非专门的教育机构,因此,要让合作共育真正走上“绿色、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之路,必须从大处着眼、由细处着手,科学梳理、整合、规划好合作共育的重要内容。既通力合作又分工明确、既整体联动又责任到人、既周密计划又有效督查。每次活动时,都要做到“五定”定时间、定场所、定内容、定专题、定形式。彼此不扯皮、不推诿、不抱怨,做到遇事少独断、勤协商、多讨论,从而使“家校共育”真正变“隔界招手”为“跨界握手”。三、长短相顾,营造课程管理新磁场审视目前的课程设置,尚有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简言之,是难度划一,以致优秀生吃不饱,暂差生吃不了。二是数量不足,尤其是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超前学习的

9、精品选修课程不多。三是取向模糊,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差异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如何使课程设置真正服从、服务于学生学习及个性化发展。我们认为,既要让优势课程提档升级,又要为弱势课程培根养源,两手抓、两手硬。1.补短板。我们不妨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打通教材边界、打开校际边界、打消行业边界来放大广义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与开发“分门”“别类”“异层”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弥补现行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学习水准、不同个性需要的“短板”。2 .调结构。即矫正要素配置,推进结构调整。比如,表达能力的培养应是母语课程的重要取向与核心,但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始终把“阅读”作为课程的重点,用于“表达”

10、教学的时间不到四分之一,而用于“阅读”教学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造成了语文课程“表达”和“阅读”教学结构的严重失调。因此,调整“语文”的课时安排,建构“读”与“写”统筹,“理解”和“表达”兼顾,并且适当朝“表达”倾斜的课程结构已是当务之急。3 .促融合。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科教学始终是“鸡犬相闻鲜有往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编写各自为政、各科教学各行其是的桎梏,打散并重组各学科知识,即变单维课程为立体课程。如语文课上教学石壕吏时可插进安史之乱的历史知识;地理课上教学“雾霾”时可纳入有关“呼吸道”的生物学知识;教数学内容可与美术结合,看“黄金分割”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诸如此类的“学科融合式教学

11、”,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4 .探“走班”。“走班制”在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受到了我国许多课程专家的认可与推崇。虽然“走班制”尚在试水阶段,尚有许多问题亟待在理论上加以理顺、在实践上加以完善,但值得试、值得行。5 .去产能。花季雨季的孩子,应该有欢乐的笑脸。但是,放眼望去,在学生成长的天地间,如海的难题涌起层层浊浪,如山的作业积成重重愁云。课堂上,不需教的仍在滔滔不绝,不需讲的仍在喋喋不休,不需练的仍在源源不断。教师的“供”与学生的“需”匹配度不高、精准性不够,致使“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成了我们的课堂常态。只有

12、挤水分、清虚胖,摒弃无效、负效产能,方能让“供”“需”无缝对接,和谐“共振”;方能让学生想学、乐学,进而会学、善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品位与质量。四、远近相谐,铸造教学管理新平台由于“分数至上”“升学率第一”始终主导着许多学校的教学工作,因此课堂改革依然关山重重,”雷声响雨点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谈到加强法治人才培养时曾强调,必须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等问题。2如何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也应切实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给谁”这5个根本问题,既为学生的当下成长护航,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1.为谁教。这是个方向问题。

1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当下的教育之所以备受诟病,最主要的原因即是“分”的教育独霸六合、“人”的教育偏踞一隅。因此,关注人、发展人、提升人是我们必须时时遵循、处处对照、课课落实的。2 .教什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学校存在的全部意义与价值即在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应该成为“高质量发展”思路下优化课堂教与学的逻辑起点。课堂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需求和基础,选定合适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真正做到“教”与“学”同频共振、携手并进。3 .怎么教。要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以

14、学定教”的原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生成,适时调整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顺学施变”“以学促教”,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战。4 .谁来教。现在的不少课“备”必涉多媒体,“教”必用PPto毋庸置疑,课件是课堂的“要”件。但这个“要”指的是重要而不是主要、必要。课件在增加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拓宽知识视野等方面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课堂都需要,更非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自己、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主客颠倒而要“客随主便”,不能画蛇添足而要“画龙点睛”。5 .教给谁。早就有人说过。“爱优秀生是人,爱暂差生是神”。对于“暂差生”,有的教师是“轻”而远之,远而

15、避之。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想方设法造就一个人,而不是摧毁一个人。那些“没出息的”、成绩差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需要关心、关照、关爱。我们要真正树立“一个也不能少”的观念,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孩子都能挺起胸来做人。五、点面相映,创造环境管理新天地一所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组成的。每一个班级都是一所小学校,一个小社会。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许多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抓“大”(校园文化)放“小”(班级文化)、重“面”(校园环境)轻点(班级环境)。因此,积极探索与优化班级文化当摆上议事日程。1.以人文素养为指向。人文素养所涵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国情怀、科学

16、精神、传统美德、集体主义、责任意识等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基石。因此,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理应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压舱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定盘星,从而为班级文化建设敷上浓厚的人文底色。2 .以团队精神为抓手。团队精神是一只无形的“手”,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规范、约束、激励、推动作用。现在的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突出但合作意识淡薄、个性特征鲜明但团队精神匮乏。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善于协作、勤于沟通、甘于服务、乐于奉献,营造平等互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衷共济、同舟共赢的生动局面。3 .以习惯养成为支柱。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4这方面,教师应言传身教,班干要身先士卒,学生当身体力行。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不能一劳永逸。既要防止无视差异的“一刀切”,也要杜绝不顾基础的”快步走”。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