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湿地建设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微湿地建设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小微湿地建设规范1适用范围本文件规定了XX省小微湿地建设原则、建设目标、建设技术规程、场地评估及认定和管理维护。本文件适用于XX省范围内的小微湿地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4708湿地分类GB/T26535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6600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DB32/T3405-2018生态修复型人工湿地中植物配置技术规程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
2、范HJ192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GB/T50145-2007土的工程分类标准HJ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ZT287-2018园林绿化养护标准SL219-2018水环境监测规范1.YT2898-2017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3.1 湿地Wetland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的水域和滩涂除外。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法3.2 小微湿地Smallwetland永
3、久的或间歇性有水的、面积在8hn?以下的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在IOm以下、长度在5km以下的河流湿地。3.3 湿地修复与建设WetlandRestorationandConstruction通过适当的生态技术和工程措施,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恢复或重建,也包括新建湿地,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再现干扰前的湿地结构与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尽可能使湿地恢复到自然状态,实现湿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并发挥生态功能。3.4 基质substrate湿地地表的底层物质,一般为土壤,也包括人工砂、纤维等,可为植物繁殖和生长、动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及繁殖提供适宜的空间和理化条件。3.
4、5 浅滩wetlandshallow有浅薄层水体覆盖,地形相对较平缓的滨水湿地区域,可有部分区域出露水面,是滨水湿地动物栖息觅食的重要场所,包括有低矮植被的滩涂地和无植被覆盖的砾石滩或泥滩等。3.6 消落带hydro-FluctuationBelt河流、湖泊、水库中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被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出露水面成为陆地的一段特殊区域,属于湿地范畴。4建设原则4.1 生态优先应尊重现有地形肌理,通过低影响的措施来建设小微湿地,减少对原有单元生态系统的干扰,重点保护湿地系统的自然性、完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为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更加良好的生存空间: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和工艺,优先选择乡土物种,降低
5、小微湿地修复过程中对原有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构建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4.2 整体融合应维持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以及生态过程的连通性,使湿地生物与水体和土壤基质、地形地貌等组成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体,保护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维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4.3 因地制宜建设应综合考虑现有地形地貌、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地域文化和周边居民诉求等,因地制宜,明确小微湿地建设目标,体现湿地的独特性、协调性、可观赏性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湿地绿化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植物的地带性特征,多选原生乡土植物,慎用外来植物物种,并考虑与当地环境的一致性。例如,某些湿地土壤呈现酸性或碱性
6、,在选择植物时就要选择能耐酸或耐碱的种类;一些湿地水流一年之内大小分布不均,在选择植物时就要选择相对耐旱或耐涝的种类。4.4 经济美观合理确定小微湿地建设规模,景观设施应实用美观,整体风貌应与湿地生态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地域特色和地方历史文化;要按照湿地景观建设的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小微湿地的独特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突出湿地的生态特征,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利用水体和植物,构建多样的景观模式,注重自然形态美学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5建设目标通过小微湿地建设,有效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系统,有效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实现合理利用。同时,在水面、岸坡合理配置植物,
7、起到水质优化、小气候调节、环境美化等作用。通过科学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为周边社区提供物质、文化等服务,达到美化地区环境、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建成后水质逐渐达到GB3838In类及以上要求。6小微湿地建设及认定对场地的各个因素进行信息统计及评估,依据结果可将小微湿地认定为以下类型。6.1 产业型通过果树、桑蚕、花卉、药材等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产业生态化发展,以基塘为模式,包括花基、果基、药基、藕塘、鱼塘、虾塘、苇塘及其他养殖塘等形式。产业型小微湿地的建设应充分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地形水系分布、汇水面积、降雨强度等因素进行设计建设,还应综合考虑小微湿地的轮廓、单元搭配、水力停留时
8、间、水生植物的配置等因素,兼顾景观效果。湿地植物应选择具有经济效益或有一定水体净化功能的水生植物,如莲藕、菱白、水稻、香蒲、美人蕉等,或其搭配组合。在保证地块生产功能的前提下,耦合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地块的环境保护或环境改善功能,实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6.2 游赏型在营造湿地景观的基础上,建设游憩空间,配备休憩设施、游乐设施、亲水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等,满足人们游憩和康养需求。如社区小微湿地、城市滨河景观、口袋公园。游费型小微湿地的建设应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水体特点、文化等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注重景观效果和地方文化表达。水体形态宜自然且曲折,XX水陆交界处,形成岛或滩等形态,以丰富湿地
9、类型;驳岸宜采用自然式缓坡设计,采用阶梯式种植法和柳条桩、杉木桩固定法等加固岸线,在游憩区域设计一定的亲水驳岸、木质平台及栈道等;湿地植物选择应突出观赏性,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配套设施方面建设管理服务设施、科普宣教设施、游憩服务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6.3 水质净化型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水质净化目标,可用于深度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小规模、分散农村生活污水,减少面源污染。如库尾湿地、尾水湿地等人工处理湿地。水质净化型小微湿地的建设应注重因地制宜,通过地块内部土方工程形成水道及岛屿,解决湿地内部地形及蓄水问题,植物配置遵循从陆生的乔灌草一湿生植物或挺水植物一浮水
10、或沉水植物过渡的原则,通过水位分层进行植物设计,物种选择芦苇、香蒲、水葱、青尾等生长迅速且对污染物富集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实现水质净化的目标。6.4 水土涵养型以调节、改善水土流量和质量为主要功能,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如消落带和河漫滩建设的小微湿地。水土涵养型小微湿地的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如在消落带建设小微湿地,可采用基塘工程、生态浮床工程、多塘多带修复、鸟类生境修复等治理模式,通过高程、地形、底质与植物的耦合设计,植物选择XX杉、水桦、乌柏、狗牙根、苍耳等耐淹植物,形成了稳定而富有生机的消落带生境,有效净化水质生态。6.5 修复重建型以缓解环境问题和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11、,恢复或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如恢复自然野化的蓄水池、灌溉渠、城市硬化河道;为特定的野生动植物营建的生境塘;通过收集雨水、汇聚过量地表径流,缓解城市雨洪压力的集雨池、导流沟、塘和塘复合体等。修复重建型小微湿地需根据其所在环境和主要修复目标制定策略,消除或削弱负面影响因子,以契合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原生湿地为参照,提取主要环境要素,营建蜿蜒的水系、缓坡驳岸、多层次的植被或变化丰富的地形等。6.6 其他型上述类型之外的类型。如提供自然教育的场所,传播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知识和湿地保护理念的科普宣教型;回充地下水,储存雨水、洪水用于旱季的生活、灌溉、绿化用水的储备水源型;为关键物种或当地特有物种提供
12、适宜的生境条件,为昆虫、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底栖动物和水鸟提供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和避难所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型等。7建设技术规程7.1 水文7.1.1 水系连通7.1.1.1 水系连通主要通过拆除纵横向挡水建构筑物,进行底泥(生态)疏浚、引水沟渠、桥涵、水闸、泵站等建设。避免进、出水道瘀滞,水系不畅,生境单元之间联系性差。7.1.1.2 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孤立水体之间,应营造水系连通的水网结构,恢复水文连通性。与邻近水系距离小于IOom时,可在其之间进行土方开挖作业,实现水体间的沟通相连,形成较大面积的湿地;距离大于100m时,可通过新增河道、沟渠等水道的方式改善连通性,新增水道深度应超过常水
13、位以下03m,水道弯曲度不宜过大。7.1.1.3 被阻断的湖泊河流湿地,应开挖河道,拆除或降低与水体之间的堤岸,恢复自然水文动力过程。7.1.1.4 对淤塞河道应进行清淤疏浚,恢复水文生态流量,扩大原有河道过水断面,整理水岸线,满足水岸线通畅要求。7.1.2 水质应能维持湿地生态特征,并满足目标需求。小微湿地向地表水排水时要达到受纳水体水环境保护要求,并符合GB3838的规定标准。7.1.3 水应满足湿地植物生长的需要以及鸟类栖息地季节性的水深要求,可针对性地计算季节性需求水量。如水量不足,遵循水利相关要求,可利用区域内的水系以及水利设施,从邻近地区引调地表水进行生态补水,以保证基本生态需水量
14、,也可采取引水河道疏浚和整治等工程措施,调控区域不同季节水量(主要是夏高冬低)。不同时期水文管理可采用定期调节的方式进行引排水,可设定一年为一个周期。7.2 地形7.2.1 平面地形指建设小微湿地的水域平面形态。若无场地局限,应避免过于平直生硬的线条,模仿自然水体,以变化的曲线为主,营造涧水弯等结构形态,以增加平面异质性。7.2.2 竖向地形指建设小微湿地的水域竖向形态。营造内容涉及浅滩、深潭、驳岸塑造、岛屿堆叠等。水路交界区域多为植物种植区,故以缓坡为主要建设方式,坡度在大于安息角的同时,尽量不超过30。,水深控制在040.7m为佳。中部要兼顾生物栖息、坡底稳定和水体自净等功能,在水域面积不
15、小于IOm。时,应使其深水区水深不小于2m,且深水区在整体水域面积占比中不小于30%。7.3 基质7.3.1 土填7.3.1.1 土壤应以原状土壤为主。当原状土壤缺失时,宜选择粒径适中、渗透性低的粘重土壤填充。不得使用板结土壤,种植土壤的深度应保证不低于20cm,土壤中不得含有石块等硬物。7.3.1.2 土壤基质的环境质量应符合GB37700规定的污染风险管控要求。7.3.1.3 尽量使用生态防渗措施。以景观游憩为目标的小微湿地宜使用黏土防渗等自然防渗措施。采用黏土防渗时,黏土层压实厚度宜为5cm10cm,使其均匀覆盖地表,机械穷实后透水浸泡一次至晒干,黏土标准按照GB“50145的规定执行。
16、可以铺设多层黏土,以满足防渗需求。防渗层建设不得使用混凝土、水泥等硬质铺装材料。以净化水质为目标的小微湿地,可使用膨润土防水毯、土工膜等辅助防渗材料进行防渗基质建设。7.3.2 底质7.3.2.1 原底质存在污染物的,应在建设前进行清除,并做无公害处理。选择底质应对固定微生物无害、无抑制作用,不得显著影响固定微生物的生物活性。7.3.2.2 小微湿地常规营建底质可分为砂质、泥质、石质及有机质。7.3.2.3 在建设小微湿地水域面积小于或等于IOm2时,可以单一底质为主要营造方式。营XX域大于IOm2W,应保证其有2种或以上种类的底质。应从选料、洗料、堆放、撒料四个方面加以控制。7.3.2.4 小微湿地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