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动态调整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动态调整机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为了建立健全学校专业增设、淘汰、改造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培养人才能够切实符合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全面提升我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指导思想1 .注重对原有专业进行系统的升级改造与转轨,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制专业技能标准与考核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养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把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2 .根据专业设置规律和错位发展的原则,科学、严格地设置新专业
2、,规划新专业建设。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基础为依据,对拟增设专业进行科学论证,认真规划,在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增设,控制重复专业设置,限制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增设。3 .适当淘汰建设办学条件不足、发展前景不理想、招生与就业形势不乐观的专业。二、调整思路(一)限制或停招1 .连续3年招生完成率低于计划60%专业,应限期整改,并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2 .凡连续3年招生人数未满30人的专业,予以撤销并公布;3 .凡专业就业率低于本市同类专业就业率10%的专业,应限期整改,并减少招生计划直至停招;4 .因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
3、置不合理而导致学校专业评估处于落后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或隔年招生。(二)改造与转轨1 .对于限期整改而未能完成整改任务或未达标的专业,减少招生计划,立足同行业或相同领域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发展形势,及时开展调研,论证向临近专业调整的可行性;2 .对于因市场需求减少或人才需求档次较高而导致就业率降低的专业,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3 .对实践教学条件优越但招生面临困境或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应合理调整专门化方向,并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4 .对相关几个发展形势并不看好的专业,应在教育部专业设置指导文件的规定下,进行重组或开设新专业;5 .对专业发展形势较好但学校
4、办学软硬实力不强的专业,应重点加强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以及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三)新增与升级1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走访、网络调研、搜集相关统计数据等手段来进行市场调研,并每学期形成一份专业市场调研报告。学校依据调研报告开展新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2 .对于经过论证的新专业,经学校报批后,报市教育局审批并备案;3 .新办专业在完成招生前,应完成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标准、实施性教学计划等专业建设指导性文件的编写、审批程序,并全校公示,在专业群内印发存档;4 .新办专业要组织力量尽快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实训场室建设,招聘或录用专业教师,确保教学
5、秩序;5 .部分专业因市场需求,需要改革办学模式的专业,应考虑与兄弟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实施中高职衔接等学历提升模式的改革;6 .骨干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可以考虑在常规模式下办好专业的同时,建设工作室,提升对接市场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创新的能力。三、主要措施(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体系建立包括市场调研、专业决策、专业设计、专业资源建设、专业运行及专业评估六个主要环节为主的动态调整体系:1 .市场调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本专业的技能人才数量、等级需求状况,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同类学校开设相关专业的情况,本专业毕业生发展情况等。2 .专业决策。由学校校长办公会成员综合
6、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及变化,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招生吸引力、政策扶持、专业开设成本效益、专业开设基础等因素,共同做出学校新专业开发决策,专业群提供“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开设可行性分析报告”作为决策依据。3 .专业设计。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编制质量,专业方案设计文本完成后马上进行评审。评审人员包括学术委员会成员、教研室、专业群领导及专业带头人等。评审的主要关注点包括:(1)人才培养规格的合理性(中级技工、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层次的区别)、完整性(知识、技能、意识);(2)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与课程是否相互支撑;(3)课程顺序安排的合理性;(4)课程设计是否工作过程导向;(5)课程内容选择的合
7、理性;(6)课程内容排序的合理性;(7)课程、单元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符合性;(8)课程教学内容课时分配的合理性;(9)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要求。4 .资源建设。专业资源是专业教学实施的基础,其内容包括:师资、教学环境与设备、教材、电子教案、系列化课件、课程考核方案与题库、教学指导手册、学习手册等。所有专业资源的建设均要以有效支撑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为基本出发点。在专业资源的建设中要体现一体化课程教与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及时对专业资源进行评审以保证质量。专业资源的使用效果需要在专业运行期间通过对学生与教师调研来及时了解。5 .专业运行。建立对专业运
8、行效果及时调研的制度。(1)对教师的调研:教师每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都需要从课程教学效果、课程培养目标准确性、课程资源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总结。(2)对学生的调研:在课程学习后期,通过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投入、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及有效性、课程资源的质量等内容。(3)管理部门的调研:关注学校各教学管理部门的督导、评价,特别是学校教学督导的分析报告;关注专业群关于运行期间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专业资格证书考证通过率、毕业生平均薪酬水平、实习生安置率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报告,对指标异常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对专业相关内容进行调整。6 .专业评估。学校应该建立内部的专业评估机制,定期对专业的
9、建设及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1)学校所有专业匀需以三年为周期接受评估;(2)专业评估指标要素:专业定位、专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专业校企合作、专业课程资源、专业教学、专业质量与效益等;(二)建立专门组织机构1 .组建“专业建设评估委员会”,根据专业建设要素,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标准,对新专业与老专业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公布各专业年度建设相关数据;2 .组建专业开发项目领导小组,推动专业方案设计、资源建设、教学条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与实施。四、保障措施1 .专业评估工作要与学校质量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在专业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作为专业群的持续改进项
10、目加以改进。2 .将专业建设质量与专业招生计划相挂钩。以专业评估结果为依据,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专业增设、改造、重组、调整与退出机制,建立专业建设经费的拨款资助制度,建立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预警机制;3 .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设计时,充分考虑专业定位、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资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以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调整机制促进专业体系持续提升内涵的目的。4 .增强教师与课程的粘合度,使教师研究课程教学成为一种常态。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建立课程教学研究团队、提供课程教学研究资金、教学安排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等手段可以使教师持续关注某门课程的教学并持续改进;5 .设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保障经费预算,划拨专项资金,使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成为常态,保障动态调整体系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