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索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索调研.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践探索调研基层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应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旨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党是基层治理共同体的领导核心,推动党组Z向基层延伸并发挥dj引领作用,是积极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根本遵循;政府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承担的角色,逐渐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转变,推动服务和资源向基层下沉;社会力量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多元治理主体的有生力量,撬动社会力量以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并推动各治理主体间良性互动,是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民为邦
2、本,本固邦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这一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治理主体定位明确、互相依存,从而形成有机共同体,为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贡献强大合力。一、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省*市的*街道位于*市主城的核心地段,区域面积为*平方公里,辖区内包含*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委员会,户籍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万人,其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是*市的近*%,*街道承担了全市*/*人口的社会服务与治理重任。早在*年*市就在全国率先启动“政社互动”探索实践,开创了政府善治、社会共治、群众自治的新路子,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被誉为“我国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行政改革的第二次革命”。近年来,*市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持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不断擦亮“善治娄城”品牌。作为*市的第一街道,*街道已在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作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一)以坚持党委领导为根本,提升党组Z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能力在基层治理落地实践中,党组Z始终居于领导地位,发挥政治力量,并且能够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街道推行“党员服务日志”“星级党员评选”等制度,构建以“社区党委为中心、网格党支部为纽带、楼栋党小组为骨干、党员家庭户为基础”的“党委领导一网格治理体系”,将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沉,实现党委领导对基层社区的全覆盖。太平社区
4、为党委建制,配置了*位工作人员,其中条线工作人员*位、专业社工*位、网格员*位。社区工作人员年轻化、专业化程度高,工作思路清晰,服务意识强。*社区dj文化特色鲜明,建有先锋工作站、人大代表工作室,充分发挥党员骨干、人大代表和街道议政代表的先锋作用。*社区与万达党支部联合组建党委,链接周边数百家商户的优势慈善资源。通过举办慈善义卖、物资捐赠等活动,实现社区、居民与商家间的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社区针对辖区唯一的拆迁安置小区内*户、均为*岁以上高龄原居民的特殊情况,为其就近开设红色驿站,并设计党组Z为民服务项目,由志愿者为居民群众提供医疗、免费日常生活项目等服务。(二)以完善政府主导为前提,提升基
5、层治理综合服务能力围绕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这一问题,*街道政府部门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小区提档升级改造和雨污分流管道排布。改造后的社区基础条件均强于街道,均等化公共服务有了扎实的基础条件。如太平社区办公场所功能室齐全,服务方式由之前的隔离式服务改为与服务对象零距离接触的会客谈心式服务;*社区基础设施新、功能全,并设有为环卫工人和有需求的居民群众提供免费茶水、微波炉加热等综合服务的暖心驿站,体现出*政府始终把服务民生、方便民生放在第一位的基本立场;*社区配置了功能与行政中心同款联网的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为居民群众提供社保公积金查询打印、新生儿自办医保等便利服务;*社区立足社区居民的构成特点和不同需
6、求,以亲民和服务未成年人为宗旨,在社区大厅内提供开放的阅读空间,为辖区内的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并打造社区家长学校,极大地增加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亲近感。(三)以开展民主协商为渠道,提升居民群众自我管理能力围绕开放式小区居民群众关注的无序停车问题,*街道进行深入调研,以操作流程制定者、协商自治助力者的角色,着手推动小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按照“谁出资谁受益”原则拟定相关流程,引导无物业老旧小区居民自费安装道闸,有序管理小区车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推动小区业主骨干组建人自管小组,拟定初装方案后广泛征求小区业主意见,在获业主签字同意后将具体操作方案上报社区,社区对方案进行审核并进一步优化,再向小
7、区全体业主公示方案后落地实施,在此过程中所有费用公开透明。街道现已在*个小区安装了道闸,为困扰城区核心地段开放式小区多年的停车无序问题提供了极好的解决模板。此外,某小区仅有*多个车位,而小区居民上报的车辆有*多辆。为此,社区组Z小区居民进行协商,经过协商后,一致决定小区车位优先满足常住居民的停车需求,不足部分在小区周边停车场或单位共享车位就近停车。同时,社区自管小组通过微信群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满足小区居民的常态和应急停车需求。二、*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一)基层治理的基础条件有待提升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街道在基层治理的工作基础上面临如下突出问题。一是辖区地域大、服务对
8、象多、工作人员少。目前*街道编制内工作人员、编制外工作人员与城厢镇工作人员数量相比较,差距较大。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弱。如位于*街道的太平社区,该社区以*世纪*年代的老新村、城中村为主。在辖区内的*个小区中,仅*年以后所建的中央帝景和城市花园小区配有物业管理。小区设施一方面配给不足,如停车位较少;另一方面整体上较陈旧,尤其是大部分的锌铁水管已过了使用期限。此外,小区内部分更新的PVC管道未进行雨污分流。(二)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按中央意见要求,*街道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还需在以下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居民参与还有待提升。诸如社区回应居民需求不及时,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热度不高
9、,以及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单一等。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街道现有注册社会组Z*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仍是在册登记的社会组Z主要力量,但其参与的社区治理项目总体偏少,与基层精细化治理的需求不匹配。三是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街道基层治理主要聚焦于法治,而自治管理、社区服务的社工介入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三、*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发展建议(一)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提升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能力与水平近年来,*街道对于如何引导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如何拓展居民参与基层治理渠道等一系列议题已有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从基层治理共同
10、体建设的更高标准和要求看,不少社区活动居民需求导向不突出,并因此决定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有所欠缺,居民参与的渠道待进一步拓展。提升*街道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确立需求导向的现代社区治理理念。对居民急难愁盼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摸排,通过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等方式,掌握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并加以分类,有针对性地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黏性”与认同,逐渐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让社区居民体会到“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进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才能逐步生成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二是提升*街道居民参与基层治理共
11、同体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还应增强居民参与的主体意识。要强化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不断培植居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观念;选拔和培养居民中的骨干力量,引领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加大对居民参与基层治理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走进群众,向居民传授前沿理念和实践经验;将科技融入居民参与和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施行“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通过优化街道信息设备并建立互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数据可以高效利用,居民能够少跑腿,从而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科技赋能工(二)完善专业力量联动机制,提高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专业化水平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过程需要在“多元联动”的框架下进行,即以不同职能定位的专业力
12、量建构联动机制,助力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当前*街道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专业能力还有待提高,多主体联动的体系和机制还有待完善。面向未来,*街道拟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提升专业能力。一是加强*街道社工站建设。囿于有限的资源,基层治理若仅以“多元联动”为立足点,则基层治理无法得到有效推广。而强化街道社工站建设,则可以实现基层治理的全覆盖。因此,*街道应当从明确定位、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科学管理等方面助推社工站建设,进而实现基层治理专业化全覆盖。二是筑牢联动机制载体平台,夯实基层治理载体基础。一方面,应加大对社会组Z的扶持力度,进而发挥其承接政府职能、服务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
13、、推动社区发展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应补齐联动机制发展短板。鉴于机制内各专业力量互相弥补与促进,基层治理中应当注重为各专业力量的发展“托底如近年来*街道推进的“五社联动”模式,其中的社工站建设已初见成效。由此,应充分发挥联动机制“联中动”功能,以发育良好的社工站向外辐射,从而挖掘出社区乃至街道的潜在社会资源,弥补基层治理资源缺口。三是强化联动机制关系纽带,推动各专业力量的资源融合、优势互补,以“互联、互动、互补”推进基层治理共同体的专业化建设进程。站在新的起点,作为“*市第一街道”的*街道,在基层治理领域无疑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街道应通过不断的扬弃和创新,将基层治理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社区
14、,为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贡献*智慧。(三)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Z,推动社会组Z参与基层治理社会组Z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政府为实现职能转变和优化治理体系的权宜之计。因此,应从根本上意识到社会组Z的不可替代性,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以推动社会组Z的培育和发展。为此,在明确*街道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社会组Z参与基层治理的高效发展,应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将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对*街道现有社会组Z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基本的依据和判断;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借鉴“枫桥
15、经验”等地方实践,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升*街道社会组Z的社会化、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其参与基层治理。二是完善社会组Z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应在政策上加强对人才培育与引入的支持。通过对*街道社会组Z进行分类考核与评级,大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社会组Z。同时,应保障参加基层治理项目社会组Z人员的薪酬标准。另一方面,街道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社会组Z审核与评估政策,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社会组Z进行科学的评估,筛选出符合行业标准的社会组Z。同时,以评估结果宣传优秀社会组Z,提高其知名度和认可度。三是保障社会组Z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与*街道内同类型的社会服务企业相比,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应更加重视对社会组Z的优惠力度。同时,应从类别、服务事项、服务质量等方面对街道社会组Z做进一步的细化研究,以促进其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街道社会组Z的资金投入。强化对社会组Z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等推荐性目录的动态修改,加快各个领域向社会组Z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