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档】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整理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可持续生存式发展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摘要)文化强国战略,是在世界风险和全球生态危机境遇中自觉探索社会转型发展之体现。它的正确的实践指向就是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社会。开辟可持续生存式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社会,其根本的前提性工作和奠基性任务,是重建生境主义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生境主义存在方式。这一工作的社会化展开方式,就是政府充分释放整合国家权力和资源的优势,以身作则,进行社会整体动员,全面实施全民低碳生活教育,培养公民低碳生活观,达到建立低碳社会之目的。(关键词)低碳社会;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生境主义;低碳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87-
2、(2012)06-0112-07人类不幸的根源在于其对自然的全然无知因而,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寻找那种我们能使用以破除错觉,使它们再也不能把我们引向歧途的方法。对这些消除祸害的补救方法,只能到自然本身中寻找;只有在自然给予我们的充足资源中,我们才能合理地期望找到办法,消除由错误导向和过度热情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为了这个目的,必须恢复理性正确的位置它不能再被偏见的沉重锁链束缚。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在可持续生存式发展:低碳社会的实践理性方向一文中,笔者集中表达了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发展理念:“文化强国的实践理性道路,是开辟低碳社会;开辟低碳社会,只能走可持续生存式发展,而不是追求可持续发展。(1)
3、这一社会存在发展理念,是由“文化强国”战略本身所导出。顾名思义,“文化强国”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建设文化强国,而不是建设单纯的、片面的技术强国、或经济强国、或政治强国。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战略,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国力发展战略。二是指通过全面建设、发展和繁荣文化,来推动国家的强大。这一理念体现当代人类存在发展的总体态势,即在综合实力竞争的当代舞台上,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比硬实力的建设要迫切、要根本得多。所以,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战略,讲的是软实力发展一一即文化发展一一的优先战略。整体地看,文化强国战略就是综合国力发展战略和文化发展优先战略,前者侧重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导向,后者侧重于国家发展的具体指导。建
4、设低碳社会既然是开辟文化强国战略的实践理性道路,那么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就必须在文化(或者说软实力)的层面上下功夫。因为按照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2)文化的核心内容恰恰是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和作为行为导向的认知、观念、价值,而后者则比前者更为根本。所以,建设低碳社会,必须重建认知、观念、价值导向体系,这是前提,也是奠基。否则,一切都将沦为空谈。一、重建认知导向: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就是重建社会认知体系。重建社会认知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认知我们的存在处境。当代
5、是一个全球化进程的时代。全球化进程既带来无限的希望,又面临着无穷的困境与风险。美国学者爱德华赫尔曼认为,“全球化迄今带来了生产力的衰退、社会的灾难和对稳定的威胁”(3)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则把充满了衰退、灾难和威胁的全球化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他认为“随着两极世界的消退,我们正从一个敌对的世界向一个危机和风险的世界迈进。但风险指的是什么?风险是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是一种拓展未来(制度化)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当然,每个社会都经历过危险,但风险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秩序的功能:它不是一国的,而是全球性的。”(4)贝克认为,
6、在当代社会,最大的风险恰恰是环境风险,因为“环境风险的第一定律是:污染与贫困形影相随。(5)污染何以会与贫困形影相随呢?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向媒体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份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该项研究耗时两年,技术组对全国各地区和42个行业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进行了核算分析,最后得出了报告结论: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GDP3.05%o该研究报告除了对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做了核算统计,而且还对污染物排放量和治理成本进行了核算。该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
7、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需的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L80虬由于条件限制,尚未核算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成本,仅以上三项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和经济损失合计,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达18792亿元,占当年GDP的11.65%,而2004年全国GDP增长率仅10.l%o由此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倾力发展经济,最后得来的是负增长。虽然人们不愿意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成本计算进去,而获得了一个虚构的经济高增长的丰收年成,但实际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损失,
8、并没有因为人们的不承认而消解,它沉默而现实地累积在那里。其次,必须重新达成这样一种全民共识:在当代社会,高碳生活、污染、贫困以及各种层出不穷的灾难,都与人力相关,并且许多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日本哲学家池田大佐和英国史学家阿.汤因比在合著的展望21世纪中指出,“在现代,灭绝人类生存不是天灾,而是人灾,这已经是昭然的事实。不,毋宁说科学能够发挥的力量变得如此巨大,以至不可能有不包含人灾因素的天灾。”(6)比如污染所造成的整个环境的退化,所制造的巨大经济损失,所形成的对人的生活安全和生命健康的威胁,以及所带来的那些至今却仍然潜伏着的种种巨大危害或灾害,完全是人为的结果,是人对人造成的生存灾难,因为今天
9、的高污染均源于高碳排放。而高碳排放有两个源头,即生产和生活。前者是人们片面追求高经济增长而导致高碳排放社会化;后者乃是人们盲目追求高技术化生活而致使高碳排放无所不在。生物学家盖福特哈定认为,“污染问题是人口带来的结果。”(7)在技术化生存的世界里,污染更多是技术带来的,是物质财富带来的,是人类因为不断增长的人口而不断开发新技术进行再生产和无度地创造与消费财富带来的。简言之,污染是人的生产带来的。人的生产展开为三个层面:一是对人的生产。对人的生产无节制,带来的是人口无序增长,其结果必然带来整个地球的污染扩散、加剧,最后使地球成为一个污染的地球。二是对财富的生产,必然要求全面、高速、无限制地开发,
10、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制造污染的动力场源;同时,对财富的生产必然要求全面、快速、无限制地生产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消费与浪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污染必然随之加速扩散。三是对观念、思想、精神的生产。这种生产构成人类污染的动力力量,正是对那些使世界变得无序、变得走向死亡的观念、思想、精神的生产与传播,才把人驱赶上一条无节制的财富生产和高消费享乐的道路。其三,人力造成的灾害,只有人自己才能消除。要消除污染带来的所有灾害,必须从源头治理。污染的源头是高碳排放。因而抑制高碳排放,构建低碳社会,这是治本之策。然而,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却是必须重建生境主义认知范式。“生境
11、”是相对“环境”而论的:“环境”是指生命得以展开生存的全部条件的总和,它客观地呈现出两种可能性倾向,即当环境生态朝向枯萎、死亡、毁灭的方向敞开时,它就是死境;反之,当环境生态朝向生育、生长、生生不息繁衍方向敞开时,它就是生境。所以,所谓生境,就是生生不息的环境生态。环境生态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生态、人际环境生态、国际环境生态等等。生境主义就是指人赖以生存的整个环境生态处于自生长状态并生生不息。从宏观上讲,环境生态的生境化最为实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地球具有自承载力、自恢复力、自生长力;二是社会具有自净化力、自凝聚力、自愈合力和自创生力。(8)重建生境主义认知范式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自然与
12、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客观地看,大工业化的高碳社会,是两分自然与人的社会,低碳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两分认知模式,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方式,其根本前提是重建“人是世界性的存在者”(9)的存在观,因为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世界存在者的姿态而存在着。人与地球上的生物之间,有其内在血缘关联性;而土壤、阳光、空气、水,此四者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是任何生命存在物都不可缺少的。进一步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具求生、入群的本性;并且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命运地构成了一条生存的食物链条。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抛开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微生物世界而独自存在。所以,在这
13、个地球上,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构成一种互为体用的存在关系。低碳社会所要展示给当代人类的,就是这样一种世界性存在的体用关系,人们追求低碳排放、开发低碳能源、探索低碳技术,实际上是大自然在教育人类,必须接受这种世界性存在之体用关系的约束与引导。重建生境主义认知范式的基本任务,就是重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10)的生存论法则。其前提是重新审查普罗泰戈拉“人乃万物的尺度”的惟人本思想,并彻底清算康德“人为自己立法”和同时“人也为自然立法”的思想,因为正是这些思想才构成了工业文明认知大厦的基石和工业社会的根本生存法则,导致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效用观念,并为人类征服、改造、掠夺自然提供了最终依据和合
14、法性理由,也从而推动工业文明迅速走完了它了的历程。低碳社会是工业文明走到尽头的标志,也是生境主义生态文明得以开启的标志。低碳社会所应该遵循的根本生存法则,就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通俗地讲,自然世界的法则从自然出,生命世界的法则从生命出,人作为自然的存在者,其生存法则同样源于自然和生命世界。比如日月之行、盈缩之期,万物消长、生死循环,乃自然法则,而非人意可转,亦非人力可为。人作为生命世界之一员,只能遵循其法则而谋求生生之道。比如,人类发明一切的智慧,并非人力所独自创造,而是源于对自然智慧、宇宙智慧、生命智慧的发现、体认和个性化运用而已。试想想人类过去曾经使用过和现在正在使用的一切技术
15、,哪一种不能在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舟楫、轮船、潜水艇、鱼雷,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马车、汽车、火车,各种建筑,现代通讯,以及各种生产技术,生活技术等等,无不遵循自然原理而得来。所以,“人为自然护法”所讲的根本一点,就是人的生存和生活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为,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在某种特定的境遇下可以适当而为,但如果推平所有的山岭,在一切江河上都修建大坝、电站,这就违反了自然法则,自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最后结果只能是地球失律,我们赖以存在的地球环境就会沦为死境。低碳社会就是要使濒临于死境的地球环境,重新恢复其生境活力。二、重建价值导向:
16、建设低碳社会的根本之道低碳社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地球的生境问题,要解决地球的生境问题,不仅要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模式,重建世界性存在的存在观和“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生存法则,还需要重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的生境主义价值导向,因为世界原本就是整体的,并且世界中的事物原本就是相互生成的。比如阳光、空气、水,是世界上缺一不可的三大资源,否则,地球上的生命就不无存活。不仅如此,阳光、空气、水,此三者是以共生互生方式展开其存在的:水要成为水,必以其自身的流动循环为保证,以太阳热能为动力,并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为调节手段。水向上流动,是太阳热能对地球的强烈辐射而形成地面水的蒸发,产生太空中云雾状水气;太空中云雾状水气聚集达到平衡的临界点,形成对太阳热能的冲淡作用,温度降低,弥漫的水气以尘埃为凝结核,形成水滴降落地面而汇流成水;水向下运动,就是降雨。水的蒸发与降落之间是一个循环周期,水的不断蒸发与降落,就是其周而复始循环的展开。水不断蒸发与降落的临界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