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心得体会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心得体会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心得体会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要根据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解决力度,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挥好先行探索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全民行动,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地方实际分类施策
2、、分区治理,精细化建设,通过一项项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从2012年至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累计下降约26.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由61.7%提高到84.9%,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但必须清醒看到,“三废”达标排放、土壤重金属超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等环境污染整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
4、。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精准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根除重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打好净水保卫战,推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强化入河(湖、海)排污管理。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污染防治力度,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净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
5、制。通过打好三大攻坚战,打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良好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二、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由45.5%增长到53.3%,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9.4%提升到15.1%,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但也要看到,“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才刚起步。针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6、:“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是核心,全面是关键,转型是要害。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抓手,以绿色生产消费为动力,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削减过剩和落后产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政
7、策体系,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立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推动人民生活方式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三、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生命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
8、秀的生态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02%,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但必须清醒看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系统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要树立系统保护治理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系统工
9、程和全局角度治理生态环境,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空间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惩治、预防与恢复并举的制度规范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0、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我国认真兑现承诺,体现大国担当,从2012年到202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68.5%降至56.0%,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提升到25.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6.6%0但应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担当不足,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信心不足,环境发展南北差距不断拉大,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领导者角色。面对国内外形势和任务,习近平总书
11、记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深刻和系统经济社会变革。要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创建低碳省区、城市、城镇、产业园区、社区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妥善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实现“双碳”承诺的目标要坚定不移,实现目标的路径、方式、节奏和力度必须由中国人自
12、己作主,坚决反对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工具化。积极履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和清洁美丽世界,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携手各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稳步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用实际行动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生命共同体和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五、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生态环境安全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切实维护生态安全、核与辐射安全等,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成
13、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全国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上升至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奇迹。但还要看到,当前我国美丽中国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守牢安全底线是美丽中国建设行的必然要求。要守住经济发展的安全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发展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守住环境保护的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
14、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确保万无一失。争当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者,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扛牢美丽中国建设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当好生态环境卫士。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通过守牢美丽中国建设的安全底线,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美
15、丽中国建设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六、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隙体系建立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最严密法治体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了几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写入宪法,民法典确立民事活动的“绿色原则”,刑法完善了“污染环境罪”等相关规定,形成“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相关法律达30余部,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但生态文明法治和政策体系不系统、不完整、不全面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仍然存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盲点,无法满足美丽中国建设的需求,针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隙体系。
16、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美丽中国建设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最科学的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要强化法治保障,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立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强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强科技支撑,进行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