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28882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心组研讨发言】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与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并且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有哪些新内涵与新特征,如何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要求?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时代背景新型工业化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动态演进。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

2、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既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如何推进工业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也是新型工业化理念出台的时代背景。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2010年后,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增材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石墨烯、精准医疗、量子通信、高端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相继步入产业化阶段,加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这种工业领域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正在加快演化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并将工业发展带入了4.0时代,全面革新了现有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与商业模式。这对我国工业化适应这些技术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

3、全球生产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全球价值链演进出现了新动向新趋势,全球化的动力减弱,阻力增大。长期以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标志。然而,近年来国际分工深化的方向和范式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货物贸易国,我国凭借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日益活跃的创新活动向全球价值链更高端环节攀升。另一方面,在新工业革命加持下,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传统制造业回流的可能性增大。同时,疫情和大国竞争倒逼各国增强基于中间产品本地偏好的产业韧性,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和供应链策略从“效率优先”转向“战略优先,这对我国

4、工业化适应全球化新趋势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气候变化问题日渐突出。2010年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极端气候不断显现,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高企不下,污染源趋于多样化,环境容量不断被挤压。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这对我国工业化实现减排降碳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解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等

5、过往概念不同,新型工业化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探索,是既不同于国内已有、也不同于国外曾出现过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一种新时代的全新工业发展理念,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新型工业化是强调质量优先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而新型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则更加突出增长和转型的质量。这种对发展质量的要求不仅包括微观产品层面的性能与可靠性,中观产业层面的行业竞争力与利润率,也包括宏观经济整体层面的生产效率和价值创造。通过提升工业化质量,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新型工业化是重视自主创新的工业化。尽管传统工业化也提到了技术创新的概念,但新型工业化更加突出

6、“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当前,为了占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制高点,大国之间的产业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无一不是大国深度布局、巨头激烈角力的“竞技场尽管我国在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新兴领域,对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形成竞争之势,但国际经贸摩擦升级也暴露出我国科技基础能力薄弱、自主创新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未来的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再次,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双循环”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要求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通过扩大出口推进工业化进程。然而,近年来全球产业链重构,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逆全球化”开始显现,供应链更趋区域化。全球化进程出现的“波折”在

7、一定程度上是各国政治和技术因素影响的结果,也正是我国作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新型工业化坚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同时,通过强化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发挥国内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性和现代化水平。最后,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绿色低碳的工业化。传统工业化主要关注如何解决工业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减少碳排放重视程度不足。新型工业化除了要在生产过程中落实绿色环保要求之外,更要积极推进减排降碳工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工业目前不仅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的重点领域,也是碳排放的最主

8、要来源部门。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工业必须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步伐,通过积极开发低碳技术、低碳工艺和低碳产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塑造与气候生态和谐共生的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新型工业化发展并非工业领域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财税、金融、产业、贸易、区域、环境、科技等各部门发展的方方面面。加快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向更高质量发展,需要找准发展方向和路径,创新体制机制加以统筹推进。一是要提高创新研发能力,破解关键“卡脖子”技术。引导工业多边创新合作,坚持开放式创新,面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与颠

9、覆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和定制化发展,为建设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提高产业基金投入的“靶向性”和精准度,争取快速突破高端芯片、先进传感器等制约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无人驾驶汽车、石墨烯、基因测序、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形成高质量、高层级的新供给,掌握一批“撒手铜”技术。二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高端制造业占比。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为抓手,逐步提高高端制造业占比。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优化政府和科研院所参与模式,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形成原始创新与产业创新

10、新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生产环节紧密结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绿色经济、共享经济、海洋经济、健康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三要促进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实现差别化协同发展。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为目标,着力推动各地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以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为引领,依托中心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促进高端特色产业集聚式发展。优化高端制造业空间布局,重点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级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国家中心城市“增长极”率先发展的带动能力,优化国家级新区

11、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助力区域产业集聚向特色化、品牌化和标杆化方向发展。四要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牢牢把握全球价值链重大调整带来的机遇,通过实施重大多边经贸发展战略,加强国家间的区域贸易谈判,打造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创新区域合作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框架。充分发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功能,推进区域内产业链垂直整合,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中高端布局赢得发展空间。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和分散化的诉求,转变开放经济发展模式,扩大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让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继续深度嵌入全球创新和制造网络。五要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坚持减排降碳实现“双碳”目标。支持企业创建绿色工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推动水、气、固体污染物资源化、无害化利用。针对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加快实施绿色化低碳化改造。引导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动电能、氢能、生物质能替代化石燃料。充分利用现有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做大做优做强。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碳存储、碳捕捉、碳利用等技术难题,力争推动我国节能减碳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致辞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