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效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2023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效调研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2023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治理能效调研报告全市现有城乡社区*个(村*个、社区*个),培育发展市级社会组织*个、社区社会组织*个,拥有国家、省级社会治理创新试验区*个。当前,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稳定的根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标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要求,我市基层社区治理还存在机制不畅、联动不强、活力不足、能效不高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坚决避免(坚决避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坚决避免“一根针失灵导致千条线失效”的事件),围绕新时代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我先后带队赴*、*和*等兄弟市进行了学习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梳理、总结
2、,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一、当前社区建设现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在组织领导、政策体系、经费投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社区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各地按照理顺关系、完善结构、提高效能的基本思路,全面建立“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服务管理体制。“政社互动”覆盖全市所有镇(街),并在实践上提供了“两份清单”、“一份协议”等操作范本。扎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社区台账和挂牌、创建评比等减幅均在60%以上。二是社区自治功能有效提升。各地积极完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性、公益
3、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加快发展,涌现出“日进一户解民需”、“四位一体”促和谐和社区大党委制等新的自治方式。三是社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约*亿元,采取财政补助、开发配建、公益捐助、调剂解决等建设模式,新(改)建社区基础平台*个,新增社区服务用房*万平方米。四是社区居民办事更加方便。各地积极推动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治安司法等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智慧社区”、“全科社工”、“一窗协办”等服务模式试点取得初步成效,发放爱心“黄手环”*万余部,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丰富、便利的公共服务。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还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概括为四方面矛盾:一
4、是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社区服务水平滞后的矛盾。随着改革深化、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更多“单位人”成为“社会人”,给社区治理和服务提出了新课题。城市面貌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社区及居民小区环境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整体形象不协调。二是居民多元化需求与社区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性趋势,从单一的生活需求,向公共治安、生态环境、医疗保健、文体活动等综合需求转变;同时住房商品化使居民更加关注自己住房的价值和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居委会忙于上级交办的事务无暇关注居民的多元需求,而社区服务跟进不及时,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需求。三是管理服务拓展与社区
5、能力建设落后的矛盾。当前,社区治理和服务任务日益繁重,但社区工作者能力不够强,社会工作专业和实务能力还比较缺乏,服务群众的手段不足,加上目前社区综合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社区的工作开展和服务水平。四是政府机构改革与社区治理体制不顺的矛盾。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政府的一部分社会职能转移到社区,但职能部门在向社区交办工作时,没有赋予社区相应权利和必要保障,存在社区工作“责权利”不对等问题,社区与政府相关部门、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之间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理顺。同时,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滞后,在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人员配备、服务供给等方面都远不能达到现代社区治理要求。二、新型社区建设的内涵及核心要素党
6、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大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都深刻阐明了社区治理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抓好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新型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民”始终是社区建设永恒的主题。社区建设是一个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平等协商的共进过程。社区工作者
7、服务在基层一线,天天与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打交道,最能体会“为民”的深刻含义。新型社区建设本质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更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新型社区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社区建设所做的所有工作,最终都指向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评价新型社区的发展成效,关键也是看是否增进了群众的幸福感,是否促进了社会和谐。(三)新型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是为民、法治、创新、融合、共享。为民就是以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服务需
8、求为导向,优化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增强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法治就是以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为基本要求,化解社区治理中遇到的矛盾、调节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协调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规范多元共治行为。创新就是不断探索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联动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社区服务。融合就是聚焦社区服务,优化各级各类资源在城乡社区的配置融合,促进社区服务提质增效。共享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城乡社区治理的成果惠及全体社区居民,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四)新型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是标准化、多元化、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特色化。标准化
9、要求社区建设每一项业务工作,都应该严格遵守行业标准、工作要求、操作程序,走精细化的发展轨道。多元化要求社区建设要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更加注重发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和推进社区建设。制度化就是围绕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提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专业化要求健全社区和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促进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信息化要求借鉴“互联网+”理念,创新在线服务、网上民主等形式,并在社区层面逐步融合现有各业务系统数据,切实增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特色化就是以满足居民
10、群众服务、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区专业化、人文化服务延伸到有需求的居民群众,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五)新型社区建设要遵循“抓重点、树品牌、促转型、补短板、守底线”的工作思路。抓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促进民生共享、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标准化的核心工作,集中更多的资源攻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树品牌,就是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推出更多的改革举措,创立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社区建设品牌。促转型,就是要促进社区各项业务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补短板,就是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解决突出问题。守底线,就是要坚决守住社区民生保障底线、安全生产底
11、线、廉洁从政底线、信访维稳底线,防止冲击社会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发生。三、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举措建设新型社区,要以社区自治作为制度前提,以多方参与作为主体力量,以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目标,让居民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主要围绕以下7个方面:突出社区党建引领,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一是加强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加强和改进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形成以街道(镇)、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基础,居民为主体,驻社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架构。深化中心城区街道管理职能体制改革,在做好相关经济发展工作的同时,推动
12、街道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把工作重心转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转到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二是大力推行区域化党建。积极探索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推动街道、社区和驻社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党组织共驻共建、互联互补,扩大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等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以党建资源的整合促进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资源的整合。强化街道(镇)、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把让居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服务居民民生、服务群众和党员。三是强化党员作用带动居民参与。加快推进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推广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机制,鼓励流动党
13、员到社区参与组织生活,大力开展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服务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和服务活动。(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一是扩大有序参与。进一步规范民主选举,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稳步提高本社区居民在居委会成员中的比例。同时,加强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指导,促进社区物业自治管理。二是创新议事协商。规范协商内容和协商主体,凡涉及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或居民群众提出的涉及社区事务的重大问题,
14、原则上由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广泛协商。创新协商形式,积极探索和推广民生约谈、社区居民议事会、居民理事会等多种协商方法,推广线上协商民主议事微信群、同步转播现场协商实况等线上线下同步协商模式。三是强化权力监督。继续推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务、居务、财务、服务等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区信息公开目录,及时将社区工作的办事流程、工作进度、执行效果、经费收支等情况置于居民群众监督之下。有序开展社区居民对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工作情况的评议,对市政服务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情况的监督,切实维护居民民主权利与合法权益。(三)加大政社互动力度,优化社区治理架构。一是明确社区治
15、理权责。制定区(县、市)职能部门、街道(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街道(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权责边界。基层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公共资源、组织公共服务、加强公共管理、维护公共安全、推进社区发展等职责,加强对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和能力建设指导,加强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的指导规范。二是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优化街道机构职能设置,减少管理层级,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探索街道“大办制”,变“向上对口”为“向下对应”,将街道转型为面向群众的“中心化”社区。依法明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行职责事项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取消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
16、织签订的行政责任书,对清单之外的其他事项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承担。三是健全社区治理机制。完善街道(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职履约双向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自治组织章程、居民公约在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进社区,完善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推进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快法治社区建设,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将政府的单向管理转为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有机结合,实现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四)健全五社联动机制,促进社区融合发展。一是奠定联动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广纳各方、包容共享的载体作用,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社企合作等途径,引导驻社区单位、社会工作机构、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社区治理。以社区建设、养老服务、妇女儿童、残障康复等领域为重点,组织开展社会工作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发展。二是依托项目实现联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立足公益、机制灵活的服务载体作用,进一步完善孵化培育、人才引进、资金支持等扶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