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心得感悟(共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心得感悟(共三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心得感悟(共三篇)第一篇微微星光暖人心志愿服务我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这段文字出现在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社会弘扬奉献精神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可以说,“志愿服务精神”在新时代十年得到了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弘扬。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起源于20世
2、纪70年代政府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合作,以互派联合国志愿人员的形式开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志愿者在大型赛会和重大活动、疫情防控和医疗卫生、抗洪抢险和应急救援、乡村振兴和社区基层治理、扶弱济困志愿服务等方面勇立潮头、展现风尚。特别是2020年以来,数千万的党政干部和志愿者参与到社区疫情防控常态化实战,以及常态化服务与管理。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前,黄冈城区疫情正处于吃紧阶段,黄州中学、外国语学校等教育战线的志愿者们闻令而动,下沉到各小区、各卡口,协助小区全员核酸检测、上门入户排查、对点物资配送助力疫情防控,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攻坚战,广大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
3、神。他们的爱心力量、暖人身影,如同微微星光,正不断聚少成多,成为照亮黄州古城的“火炬”。第二篇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学校依法治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二十大报告在第七部分首次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关于法治这个关键词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强调法治之“本”。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纵观历史,古有商鞅“立木建信”,今有民法典。法治是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确保新时
4、代法治中国建设行稳致远。二是强调立法之“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努力使每一部法律都得到人民的拥护,推进良法善治。三是强调执法之“严”o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克服懒政怠政,实现权责统一。四是强调司法之“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要深化司法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加强司法活动监督,力争每一桩司法案件都体现合法合理、公正公平。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教育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积极推动各
5、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切实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效能治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第三篇中国式现代化彰显新时代道路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特点在“中国式”,走的是自己的路。我国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根本逻辑,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逻辑。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
6、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意义更在“世界性”,是可资借鉴参考的一种现代化模式。现代化发初于西方,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否定了西方化等于现代化的惯性思维,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跳出“国强必霸”的逻辑,走发展自身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四个现代化”时的谨慎,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方案”,是在百年奋斗的实力上彰显的人民底气和道路自信。这种底气和自信让我们教
7、育工作者在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时昂首挺胸、理直气壮,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篇加快乡村教育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第五部分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由此看出,教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是推动乡村人才、文化振兴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冈市将“发展教育脱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五大途径之一,教育在脱贫攻坚
8、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如何加快乡村教育发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我认为重在“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守底线,持续改善乡村教育环境,夯实保障基础。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加强“两类”学校建设,补齐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短板。二是聚焦抓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巩固保障成果。既不能把乡村当作城市的附庸,又不能对城市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既要关注城市的发展,又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乡村教育,持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是聚焦促振兴,不断拓展教育资源,提升保障质量。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优化教育资源,拓宽资源共享渠道,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以此带动农民创新创业、增收致富。教育是振兴乡村的基石,只有教育赋能,才能使乡村在振兴的远大征程上行稳致远,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