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附件1重庆市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大中医药振兴发展支持和促进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3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六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紧扣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统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着力改善中医药
2、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科研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二)建设目标。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目标,到2027年,全市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中药产业长足发展,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的重要支撑。主要发展指标序号主要撒示2022年2027年1国豕中医约综口改革小氾区012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池试点项目013国家中医医学中
3、心01(争取)4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3(争取)5国医大师(人)236全国名中医(人)687岐黄学者(人)018青年岐黄学者(人)35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个)0121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个)01211全口径中药材加_1产值(亿兀)222550二、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一)健全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一是打造中医药服务高地。做大做强市中医院,推动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支持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建成高水平市级中医院。推动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永川区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院(北倍区中医院)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4、。推进江津区中医院、铜梁区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在渝东南、渝东北片区布局建设市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二是建强骨干中医医院。加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立中医医院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加强中医药服务功能核心指标在中医医院等级晋升、项目评审等前置应用,突出中医药特色考核评价。遴选建设一批市级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加强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每个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至少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覆盖辖区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到2027年,全市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不少于16家,二甲中医医院实现区县全覆盖。三是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
5、。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师。新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市(县)10个。改善基层中医药服务条件,促进中医馆加强务内涵建设。到2027年,精品中医馆、示范中医馆达标率不低于20%、10%,基层“中医阁”设置不低于10%,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不低于35%。(二”曾强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能力。一是提升中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做强中医优势专科,新增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5个、市级中医名科50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100个。推进市中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永川区中医院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布局建设市级中医疫病防治基姗口中医紧急医
6、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规范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室和隔离病区,加强可转化传染病区、可转化重症救治床位、监护床位建设。二是提升中医药治未病能力。建设8个市级中医药治未病中心,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均设置治未廊斗室。遴选立项30个中医药治未病技术处方和规范项目,促进治未病技术创新与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和器具研发。结合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等项目。三是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推动重庆市中医院建好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成510个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加强
7、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90%。依托垫江县中医院、重医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市十三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市级老年中医药健康中心。推动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比例达60%,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四是推广中医药特色疗法。加强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整理和推广,开展中医药“良方妙技”征集遴选,挖掘一批中医药偏方验方、绝技妙技及其传承人,引进培育一批中医药传统技术或创新技术项目,促进特色方药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支持重庆中医药学院等建设,中医小镇,创新方式引进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研究和推广。大力推广中医护理技术,鼓
8、励开设中医护理门诊,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三、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一)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一是建立中西医协同服务体系。力口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创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布局建设一批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科室。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建设。二是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模式。鼓励综合医院在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三是完善西医学习中医执业管理。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具中药处方。
9、(二)强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一是争取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发挥国家级和市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协同试点项目,促进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二是遴选建设一批市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感染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开展中西医临床协同诊疗研羯口技术攻关,创新诊疗模式。三是强化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法临床推广运用。推动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成果运用,落实国家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发布一批市级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工程
10、(一)促进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一是强化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保护。加强中医药古籍传承保护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市中医药古籍摸底调查,挖掘中医药古籍中的现代价值,组织实施中医药古籍研究整理出版项目。支持重庆中医药学院建设古籍修复实验室。支持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等中医药古籍文献重点馆藏单位改善馆藏条件,开展中医药古籍的编目、修复和数字化工作,抢救性传承一批珍贵、濒危中医药古籍文献。二是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专题挖掘。立足临床需求选择3-5个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的专题挖掘和整理,从源头对相关古籍文献的理、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示范,指导临床应用。三
11、是建设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图书馆。依托重庆中医药学院等高校资源建设中医药数字化图书馆,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挖掘,打造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服务应用产品。(二)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一是积极创建国家平台。依托市中医院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争取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2个,争取创建国家药监局中药市场质量监控和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中药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二是大力建设市级平台。成立重庆市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新增中医药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2-3个,建设重庆市中医药多学科融合创新中心、重庆市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与鉴定技术创新中心、重庆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重庆市中医药创新研发中心
12、、重庆市中医药戒毒研究中心,聚焦中医优势病种和特色技术研究与推广,布局建设市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0个。(三)开展中医药重点项目研究。一是强化项目支持。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置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专项,以中医药专家为主实行同行评议。培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每年实施科卫联合中医药科研项目不少于70项。二是开展重点研究。聚焦重点领域,支持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方案优化研究、中医药械与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循证研究及评价研究、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渝产中药大品种开发研究、中药制剂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三是实现协作创新。以18个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促进多学科交叉、中西医协同创新,推动产出
13、一批可转化应用的高质量科技成果。四是促进成果转化。搭建市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政府、院校、企业、中医医疗机构等的联动作用,面向医疗市场和社会需求,形成高效益成果转化。五、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巴渝岐黄工程)(一)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是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引进培养中医药首席科学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等中医药领军人才35名,新增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国家中医临床优才10名。二是培养市级高端人才。遴选培养“巴渝岐黄学者”50名,“巴渝青年岐黄学者“100名。三是建设多层次名中医梯队。新增重庆市名中医60名以上,重庆市基层名中医150名以上,完善区县级名中医评选制度。(二)
14、加强基础性人才培养。一是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健全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遴选一批国家、市级、区县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市级以上传承性人才不少于100名。二是开展多层次人才培养培训。规范化培训中医住院医师不少于1500名招录培养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50人。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500名、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300名,中医专科护士300名,中医馆骨干人才1000名。培养中药种植骨干人才100名,中药制剂骨干人才100名,加强中药临床药学服务人员培瘠口引进。三是促进西医学习中医。加强市级西医学习中医基地建设,培养市级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100名,培养“能西会中”的基层卫
15、生骨干人才2000名。四是是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举办中医药管理人才培训,选拔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养,通过集中研修和到市外高水平中医医院进修学习等方式,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三)建强人才培养平台。一是高标准建设重庆中医药学院。统筹推进学院二期、三期工稗设,支持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标准配置教学科研设施设备,加快推进学校中医药类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支持学校开展早临床和微专业建设等教学改革,建设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办学需求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大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力度。支持中医皮肤病学、中药药理学建设国
16、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新建市级中医药一流学科5个,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60个。三高寺续开展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新建巴渝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5个、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0个,引进市外中医药知名专家在渝建设传承工作室50个。六、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一)提升中药材种业质量。一是提升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能力。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支持优势产区建立道地优势和濒危药材种质资源保存圃不少于10个。二是加大优良品种培育推广力度。选育大宗地产中药材优良品种不少于10个,支持中药材生产企业建立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推广优质种苗繁育生产技术,发展良种培育扩繁、设施育苗、工厂化育苗等制种育苗产业,加快推进三峡中药材种源繁育示范推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