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608096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药典藏文献学习资料 (15).docx(4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病机学说病机概说1、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2、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理论,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病机”二字,前人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由于病机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所以受到历代医家的极大重视)3、沿革:(1)内经:病机理论肇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指出病机的重要性。(2)伤寒杂病论:东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其中伤寒论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金匮要略系统论述

2、脏腑、气血、痰饮等病机及内科杂病和妇科病证的病机。(3)隋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而较完备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4)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归纳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首次对儿科病机进行全面阐述。(5)金元四大家对病机理论各有建树,如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对“六郁”病机的阐发等,都各树一帜。(6)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创立了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晚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唐宗海著血证论,并有“脏腑病机论”专篇,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7

3、)现代:近几十年来,中医病机学得到较大发展。一是病机理论的丰富。如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新观点的涌现,同时病机学也日益趋向系统化。二是利用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中医病机理论。,内经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的基础,对病机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温病学的卫气营血与三焦理论阐明了外感热病的病机规律,并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是对病机学的重大发展。近几十年来,如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新观点的涌现,对阴虚、阳虚本质的研究;瘀血病机的研究;五脏病机,特别是对肾虚、脾虚本质的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病机

4、学也口益趋向系统化)4、病机分类:,疾病过程极其复杂,牵涉局部和全身的各个层次,对病机的研究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从而形成多层次的病机理论。)第一层次为基本病机,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第二层次为系统病机,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第三层次为类病病机,如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等。第四层次为病证病机,如感冒的病机、哮证的病机、痰饮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第五层次为症状病机,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健忘的病机等等。基本病机病是指病邪作用于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所发生的基本病理反应。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必然引起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的病变,从而产

5、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因此,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但从总体来说,都离不开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这就是第一层次的病机理论的研究内容。系统病机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类病病机研究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病证病机是研究某一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症状病机是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和精气血

6、津液的病理变化,内生“五邪”是在上述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常见病理状态,有重要临床意义,故一并介绍)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气侵犯人体后,正气和邪气即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正气起着损害作用;另一方面是正气对邪气的抗御、驱除作用,及正气的康复机能。邪正双方不断斗争的态势和结果,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决定病证的虚实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疾病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其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发生

7、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则促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会损耗正气。随着体内邪正的消长盛衰变化,形成了疾病的虚实病机变化)1 .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和实是相比较而言的一对病机概念。(1)实证含义: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病机与表现: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疣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实证较多见于体质比较壮实

8、的患者。临床上,外感病实证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而内伤病实证则表现为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瘀血等各种病变。(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亦即机体的正气虚弱,防御能力和调节能力低下,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无力,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故难以出现邪正斗争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病机与表现: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正气化生无源;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或阴阳偏衰。临床

9、上,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2 .虚实变化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疾病中,还会出现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1)虚实错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或因虚体受邪,正气无力驱邪外出;或本已正虚,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都可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如果仔细区别虚实两方面病理变化的主次,则虚实错杂又有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情况)虚中夹实:是指病理

10、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临床上的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不足,运化无权,而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可形成邪热炽盛、阴气受伤的病证。虚中夹实临床上既有属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饮食少思、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症状,又兼见属湿滞病变的口黏、脱痞、舌苔厚腻等表现。实中夹虚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又兼见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阴气不足症。应当指出,如果从病位来分析虚实错杂的病机,尚有表里、上下等虚实不同的错杂证候,如表实里虚、里实表虚、上实下虚、

11、下实上虚等)(2)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3)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羸状”。如热结旁流。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故真虚假实证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虚腹胀。真实假虚: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一

12、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澹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而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再如小儿食积而出现的腹泻,妇科瘀血内阻而出现的崩漏下血等,也属此类。真虚假实: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脱腹胀满、疼痛(但时作时减)等假实征象。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因气虚推动无力而出现的便秘(大便不干不硬,但排泄无力),也属此类。总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病机的虚和实是相对的。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常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而应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虚和实的病机。特别在有虚实真假的特殊情况时,

13、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真正把握住疾病的虚实变化)(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其力量对比不断发生消长盛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疾病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而论,正胜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若邪正力量相持不下,则疾病趋向迁延或慢性化)1 .正胜邪退正胜邪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奋起抗邪,正气渐趋强盛,而邪气渐趋衰减,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向发展的一种病理变化,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正胜邪退的发展,疾病可以较快地好转、痊愈。,正胜邪退是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或因为

14、邪气较弱,或因及时、正确的治疗,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病邪对机体的侵害作用消失或终止,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和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康复,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若正气恢复较慢,也可以出现邪去正虚的病理状态。多因邪气亢盛,正气耗伤较重,或正气素虚,感邪后重伤正气,或攻邪猛烈,正气大伤所致。此时的病机特点是邪气已退,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也已消失,但正气被消耗而虚弱,有待恢复。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2 .邪胜正衰邪胜正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气亢盛,正气虚弱,机体抗邪无力,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病理变化。邪胜正衰的

15、发展,导致疾病加重、恶化,甚至死亡。,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的炽盛,或因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不能制止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进一步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和加剧。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脏腑经络及精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例如,在外感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3 .邪正相持邪正相持,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则邪正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一种病理过程。正虚邪恋多见于疾病后期,多表现为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

16、病久治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邪正相持时,由于正气不能完全驱邪外出,因而邪气可以稽留于一定的部位,病邪既不能消散,亦不能深入传变,故又称之为“邪留”或“邪结”。一般说来,邪气留结之处,即是邪正相搏,病理表现明显之所。疾病随邪留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若正气大虚,余邪未尽,或邪气深伏,正气无力驱尽病邪,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称为正虚邪恋。正虚邪恋,可视为邪正相持的一种特殊病机,一般多见于疾病后期,且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久治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邪正相持阶段,仍然存在正邪的消长盛衰变化,从而形成疾病阶段性的邪正对比态势的不同变化。例如,疾病处于正虚邪恋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