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规范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经济开发区、新区、产业聚集区、特色小镇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等较大范围,开展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评价结果主要适用于建(构)筑物及市政设施的抗震设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17740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T36072活动
2、断层探测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50269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JGJ83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DZ/T0170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GB17741200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目标区targetzone规划建设用地的范围。3.2地震构造seismicstructure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GB177412005定义3.13.3活动构造activestructure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GB177412005定义3.2发震构造seismogenicstruc
3、ture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GB177412005定义3.33.5构造类比structureanalog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GB177412005定义3.43.6活动断层activefault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GB177412005定义3.53.7断层活动段activefaultsegment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GB177412005定义3.63.8古地震paIeo-earthquake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GB17741200
4、5定义3.83.9地震区seismicregion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GB177412005定义3.93.10地震带seismicbelt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GB177412005定义3.10地震构造区seismictectoniczone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GB177412005定义3.113.12本底地震backgroundearthquake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GB177412005定义3.133.13潜在震源区potentialseismicsourcezone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GB1774120
5、05定义3.143.14空间分布函数spatialdistributionfunction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表征地震带内各震级档地震发生在每个潜在震源区可能性的函数。GB177412005定义3.153.15震级档magnitudeinterval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的震级分档间隔。注:一般取05级GB177412005定义3.163.16震级下限IOWerIimit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影响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的最小地震震级。GB177412005定义3.173.17震级上限upperlimitmagnitude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地震带或潜在震源区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
6、的震级极限值。GB177412005定义3.18地震动参数groundmotionparameter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GB177412005定义3.193. 19超越概率probabiIityofexceedance在一定时期内,工程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GB177412005定义3.204. 20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groundmotioncharacteristicperiodofresponsespectrum规准化的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GB177412005定义3.213.21场地相关反
7、应谱site-specificresponsespectrum考虑地震环境和场地条件影响所得到的地震反应谱。GB177412005定义3.225. 22地震地质灾害earthquakeinducedgeologicaldisaster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GB177412005定义3.234实施方案4.1基础资料准备4.1.1 实施方案的编写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a)实施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b)对特别需要设置的专题,应编制专题实施方案.4.1.2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以下内容:a)与区域、近场区相关的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大地测量等方面的资料和研
8、究成果;b)与近场区、目标区相关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4.1.3 整理掌握的基础资料形成的初步成果,应包括以下内容:a)区域地震构造图;b)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叠加已有断层调查资料分布点等;c)目标区工程地质资料图,叠加钻孔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断层分布及调查点等;d)其他有支撑作用的基础性图件。4.2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4. 2.1明确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任务来源、总体要求、人员分工等。4. 2.2应根据目标区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需求,明确采用的超越概率水平。4. 2.3分析目标区所处的地震环境、地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
9、,明确需要解决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以及技术途径。4. 2.4应根据收集资料分析,确定目标区图件:内容包含物探测线布设方案、布设钻孔分布方案以及目标断层调查方案。4. 2.5明确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主要工作环节以及各工作环节的衔接,应包含以下工作内容:a)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b)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c)目标区断层勘察和活动性鉴定;d)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e)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f)目标区概率性地震危险性评价;g)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h)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i)技术服务系统建设。4. 2.6明确预估的工作量、
10、工程预算、实施进度计划等。6. 2.7明确质量保证体系与安全生产措施。5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7. 1区域范围和图件7.1.1 根据目标区所处的地震构造、地震活动、历史地震影响等地震环境,以及目标区内建设工程对地震动参数的需求,确定区域范围。区域范围应不小于目标区外延15Oknb在区域外围如果存在高震级潜在发震构造,或对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远场大震时,区域范围应适当扩大。7.1.2 区域新构造图、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地震构造图等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OOOo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分布图的比例尺可适当缩小。7.
11、1.3 所有区域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5.2地震活动性5.2.1地震资料收集和地震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根据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收集整理相关地震资料;b)历史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c)仪器记录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仪器记录以来所记录到的可定地震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d)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理坐标(经度、纬度)与参考地名、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及震中定位精度信息;历史地震震级依据M震级确定;破坏性地震同时存在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时,采用宏观震中位置。资料截止时间为不超过报告评审前6个月。5.2.2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的编
12、制,应符合以下规定:a)分别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震级.44.7)震中分布图和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包括震级通最小完整震级且W4.6的地震事件;b)注明资料起止时间;c)标注重要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发震日期。5.2.3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a)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b)区域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c)区域地震活动成带、丛集、弥散、重复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d)区域地震震源平均深度,分别给出强震和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区间,以及地震密集带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分析;e)区域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特征,以及区域范围涉及的主要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特征与未来100年地震
13、活动趋势分析。5.2.4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a)收集、增补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宜收集GPS、原地应力测量等资料,充分反映最新研究成果;b)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性质及分区等特征;c)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5.2.5区域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a)收集分析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b)选用适用于本地区的地震烈度预测方程,计算目标区地震影响烈度;c)给出目标区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d)历史地震影响评价,包括目标区范围所遭受到的最大历史地震影响烈度及烈度的频次特征。5.2.6区域地震活动性影响综合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4、a)地震资料完整性和可靠性评价;b)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评价;c)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评价;d)区域现代应力场特征评价;e)历史地震影响评价。5.3地震构造5.3.1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a)收集区域地层、地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b)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c)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5.3.2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a)收集重力、航磁和地壳结构等地球物理场资料,宜收集航磁延拓资料;b)编制区域重力异常分布图、区域航磁异常分布图,以及区域地壳厚度分布图,应标明深大断裂和6级以上地震分布,图件比例尺不低于1:2500000;c)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15、d)宜收集地壳深部构造资料,分析强震活动的深部构造背景。XX盆地地区宜收集石油剖面资料。5.3.3区域新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a)收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地质构造与地貌、区域现今地壳形变场资料;b)编制区域新构造图,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c)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演化特征、区域地貌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d)分析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5.3.4区域断层活动性评价,应符合以下规定:a)收集区域主要断层活动性资料;b)编制主要断层活动特征一览表,包括断层走向、断层带长度及其区内长度、断层活动性分段、最新活动的性质与产状、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依据、断层及其附近破坏性地震等内容;c)对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且展布和活动性依据不充分的区域性断层,补充相应调查工作,每条断层应不少于1个确定其活动性的有效观测点;d)分析区域主要断层展布、最新活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