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财经管理工作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财经管理工作初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财经管理工作初探随着消防救援队伍集体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财经管理也全面纳入地方监管范畴,尤其是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以后,长期以来在队伍体制下形成的管财、理财、用财观念、思维和习惯,与新形势下的监管模式、管理要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为解决问题、规范管理,笔者对现行的财经规章制度进行了深入学习,基于对贵州省局队伍财经管理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局队伍财经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一、原体制下财经管理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一)经费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贵州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各级地方政府财力困难,偿债压力大,脱贫攻坚任务重,长
2、期以来主要靠中央转移支付维持运转。近年来,全省各级局队伍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以贯彻落实国务院、财政部等政策性文件为契机,以目标责任为载体,以建立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为抓手,积极争取地方消防经费投入,取得了“翻番、逐年递增”等工作成绩,经费保障工作多次在全国作经验交流,实现了“穷地方、小总队”到“高投入、大作为”的转变,助推贵州消防开创了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二)经费管理水平逐步增强。近年来,贵州省局队伍狠抓财务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不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突出抓好预算、结算两个重点环节,健全各级财务机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管理水平得到有效增强。各级队伍依法理财、按章用钱、按程序办事,总队连
3、续两届在全国财务会审中被评为“优秀单位”。2019年实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后,总队率先在全国完成新旧财务制度衔接工作,为新形势、新模式、新制度下财务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三)依法用财观念逐步树立。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局队伍紧盯依法理财、用财意识薄弱、财经制度执行不严格、财务管理模式粗放等问题,从党委理财、预算管理、招标采购、资金安全、监督检查等关键环节着手,不断改革创新举措、强化财经法规教育、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各级党委、领导和财务人员财经管理理念逐步转变,依法用财观念逐步建立,敬畏意识、规矩意识、法纪意识明显提升。二、新形势、新体制下财经管理工作的主要变化和要求(一)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要求严格。全
4、国“两会”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真正过紧日子要求。部局党委把贯彻落实中央过紧日子要求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各项开支务必精打细算,坚决压减一切不必要支出,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重点压减消耗性开支,切实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二)政府部门实行成本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相对于以前的预算会计制度,无论是从核算模式、核算制度来看,到处都是“成本核算”的影子。政府会计改革,其中一大目的就是要引入“成本”的理念,通过核算合理归集、反应政府运行费用和履职成本,科学评价政府、部门耗费公共资源情况。政府部门按要求向社会披露的会计信息和公布的财务报告,实际上就是向社会公布部门运行成本,接受社
5、会监督,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是党和国家在倡导节约、讲求绩效、反对铺张浪费的强硬手段。如何科学合理的兼顾事业任务建设有序推进和有效控制成本将是长期要面临的考验。(三)预算管理要求全面提高。一是预算编制模式发生了变化。改制前基本是“先要经费、后想项目”的工作模式,新体制下全面向财政“二上二下”管理模式转变,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均由具体预算单位按照财政统一要求进行申报,客观上对消防队伍各业务部门的全盘思维和远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对预算执行和经费效益提出更高要求。改制前消防队伍在财政部门是“拨付即决算”,经费使用随意性大,临机动议使用经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形成了“留家底,存经费”的工作习惯,造
6、成大量资金“趴在账上”。改制以后,经费预算追求绩效,且必须严格执行,特别是要按照时间进度要求完成经费使用,否则一律收回,对局队伍工作模式、工作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基本建设、装备采购等耗时长、内容细且容易出现变化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对预算管理科学性提出更高要求。以往消防队伍由于是队伍性质,仅有内部审计监督一条路,缺乏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预算编制一张表、预算执行的“两张皮”现象较为普遍,预算管理“龙头作用”流于形式。新体制下,除了既有的审计监督以外,要进行预算、决算公开,接受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对消防队伍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四)会计核算难度加大。会计制度由原军队会计制
7、度转变为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方式由收付实现制变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基础”并行,核算模式由单一记账变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分录”平行记账,新增了折旧、摊销等新业务,会计核算难度较转制前相比大幅增加,工作量成倍增长,对会计核算人员专业能力和判断能力要求更加严格。(五)资金支付全面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与原队伍体制下通过实有资金账户付款不同,改制转制后的局队伍全面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范围,预算资金全部细化到具体科目,支付资金必须准确选择科目,相互之间不得调剂。相对于实有资金管理模式下的支付,出纳人员除会操作资金支付的相关业务外,还必须具备会计核算的能力。(六)外部监管力度全面加强。局队伍转制后,
8、部分经费保障由各级地方财政承担,逐步接受地方审计、巡视是个必然的趋势,且财政部驻各地的监管局对队伍的预算、资产、辍行账户和资金使用进行全面的监管;同时,会计信息要定期向社会披露,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当前财经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理财观念未彻底转变。面对转制后财务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各级队伍思维观念未真正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党委层面,部分单位党委履行党委理财责任仅仅停留在研究经费开支事项,基本没有针对单位内控管理、财经法规制度、上级下发的文件规定和经费投向投量等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领导层面,花钱不讲节约、不讲绩效、缺乏规划、临机动议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粗放式”的管理思维未彻底
9、扭转过来,有些经费支出随意性大,打擦边球,钻制度的空子,或者干脆就不考虑政策允许不允许。业务层面,业务部门干工作、下达任务缺乏最基本的财务意识,存在大包大揽、一竿子插到底的情况,有的项目未经前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预算编制考虑不周、预算执行困难、资金利用率低、经费投向随意。(二)内控制度不健全。全省各级队伍、指战员普遍存在“涉及到钱就是财务”的老旧观念,简单地把内控制度等同于财务制度。业务部门作为事权和用财部门,在消耗性管控、资产管理、油料管理、营房修缮、车辆维修等经济活动中未充分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业务归口、分工、职责明确不到位,财务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依然存在,未有效形成工作运行机制和财务结算
10、报销相互制约、共同监督的经费管理闭环模式。(三)人才队伍业务能力不足。机关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编制减少,现有人员不能充分满足财务负责人、预算、稽核、核算、出纳等岗位设置要求,大队财务人员调整频繁、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对日趋繁重、难度加大的工作任务,人少事多的矛盾加剧。虽然现在各级队伍通过购买服务、外聘等方式从数量上解决了人的问题,但由于财务基础性工作太过于繁杂、且能有效外包的业务块有限,短时间内还难以从质量上解决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四、转变观念、完善制度、提高能力,切实加强和提高财经管理水平管理的关键是人和制度,影响人的关键是观念和能力,管理者的观念、能力又直接制约着制度的设计和
11、执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解决管理的问题就必须从人和制度着手。(一)加大财经纪律宣贯力度,切实转变理财者和用财者的观念。一是党委理财层面,各级队伍党委是单位“理财”的第一责任人,要把各项财经纪律纳入中心组学习范畴,定期组织学习,不仅要切实掌握各项财经纪律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吃透纪律要求后面大政方针和政策,将其转化为统筹单位理财的根本遵循,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把定期研究预算安排、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单位财务报告和适时研究重大经费开支、重大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党委在理财中的决策作用和监管职责发挥起来。二是财务部门层面,各级财务部门是单位“管财”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管财责任扛在肩上,充
12、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财经管理工作的严峻形势和客观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及时提请党委学习新的财经纪律、研究重大经费开支,及时为党委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和科学合理的建议,严把预算安排、结算报销和资金支付“三大关口”,敢于做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善于做精打细算的“红管家”。三是业务部门层面,各业务部门是“用财”的直接责任人,要坚决摒弃“想用就用、大包大揽、盲目求新、贪大求洋”的观念,提需求要结合工作任务要求,把花钱问效放在首位,不能搞形象工程。执行中要实事求是、厉行节约,绝不能损公肥私、假公济私,该花的花,该减的减。(二)建立健全审计与财务联席机制,让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各尽其责、相互促进
13、。虽然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主体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职能不同、后果和承担的责任不同,但同为单位的财经管理服务。充分的发挥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联动作用,使其相互促进,是提高单位财经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是营造会计监督氛围,提升监督工作质量。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首先参与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管理和决策过程,能够及时地进行会计监督,在职责范围内把好第一道关。要加强会计监督知识的宣传,营造会计监督氛围;要注意方式方法,会监督、敢监督,做好政策制度的解释工作,以理服人;各单位要保护敢于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监督的财会人员,激发财会人员行使监督职责的积极性,不断树立财务工作的严肃性和刚性。二是突出内审监督
14、重点,提高成果运用水平。不断拓展内审监督覆盖面,在做好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大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修缮工程造价结算审计、财务预决算执行审计等常规审计工作的础上,根据局事业发展要求,突出内部审计监督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公经费”管理、合同管理、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等专项内部审计监督或检查。把内部审计作为提升工作质量、推进深化改革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机制、坚决实现查错纠弊的基础上,对于审计中发现的工作薄弱环节和内部管理漏洞,关注潜在风险,深入剖析背后的体制机制制度性缺陷,主动为领导提供决策和管理建议,促进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益。三是创新联动监管
15、机制,加强相互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良好的协作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内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财务部门在会计监督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有关经济活动的风险,及时和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内审部门可启动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可解决内部审计监督的滞后性问题。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后要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有针对性的加强改进和防范风险。(三)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把经济活动的关键抓在事前、事中。一是找准关键。内控制度建设不是简单的几个规定、几项制度,而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任务。内控建设应以单位内部管理为基础、预算管理为主线、资金
16、管控为重点,充分发挥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审批经济事项中责任和作用。简单来说,“这个事要不要做、要不要这样做、要履行什么程序、后续执行过程中要怎么监督”的关键是管事的部门,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具体的各个环节。正如贵州财经大学一位长期指导省直单位做内控制度建设的教授所说“行政单位搞内控制度建设关键要抓住管理部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改进内部管理、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确保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和财经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举措,必须认真组织各业务部门开展此项工作,搜集整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并进行细化,将制度建设延伸到各个层次、岗位和业务环节,实现全覆盖和无健隙,扎紧经费管控的“笼子”。同时,随着工作形势的不断变化,对制度进行及时修订完善,使其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规范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健全以后,要根据规章制度的要求,制定出一步跟一步,一环套一环的操作流程并绘制成框图,使业务工作流程一目了然。在关键步骤和环节之间确定重点,写明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使各项业务活动岗位职责明确、权限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