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风险意识 重塑银行理财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风险意识 重塑银行理财观.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强化风险意识重塑银行理财观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投资者教育最为基本的原则,而对于之前习惯了在银行做保本保收益、“刚性兑付”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现在要认真领会其中的风险含义。2022年是银行理财全面落实净值化的第一年,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在银行理财总规模中占比已超90%o这意味着,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处于被充分揭示的市场环境之中,产品盈亏情况与投资标的波动紧密相连,投资者可能获得更高或更低的回报率,甚至也有可能亏损。特别是2022年初以来,由于市场等多方面原因,部分理财产品净值连续回撤、“破净”现象频发,部分投资者对此容忍度较低,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这反映出理财投资者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2、缺乏准确认知、理财投资知识欠缺等问题。在资管市场中,银行理财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披露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共计29万亿元,在大资管市场中占比26.04%,高于公募基金、信托资金、私募资管、券商资管等各类资管子行业,业务份额排名第一。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中,则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以2021年为例,银行理财投资者为8130万,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达99.23%。相较机构投资者而言,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较为匮乏。对此,要做好银行理财客户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应着重提升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首当其冲的,是要打破银行理财产品“保本”的固有印象,推动理财“刚性
3、兑付”认知的思维转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风格相对稳健,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被视为在各类资管产品中最为“安全”、大部分都能实现保本收益;特别是一些大型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被视为没有丝毫风险,投资者主观上认为“即使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银行也会采取措施填补本金二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打破了“刚性兑付”的局面,明确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作为资管产品,不是存款,因此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虽然在此后的这四年多时间里,政府及金融机构做了很多解读、投教工作,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尤其是一些老年用户而言,“刚性兑付”思维惯性仍然存在,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其
4、次,要帮助个人投资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清醒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收益和风险是投资的两面,两者相伴相生,高收益、无风险的理财产品是不存在的。不少投资者对待收益和风险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单方面希望收益是越高越好,但对需要承担的风险缺乏清醒认识,没有承担较大风险的思想准备,以至于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仓促应对。对此,可改进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工作,在风险测评中渗透投资者教育相关内容,帮助投资者了解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便投资者充分知晓适合自身的产品,践行“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销售原则。最后,要引导投资者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波动,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基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设置合理的长期收益目
5、标。产品净值波动造成的损失大多是阶段性的,并不等同于“实际亏损工事实上,“长期收益水平越高,波动风险越大”,这是各类资产的长期风险收益特征,原因在于收益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补偿。这就要求投资者在清醒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合理设置长期投资目标,匹配相应的理财产品,在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水平之间达成平衡,才能实现最佳投资回报。需要强调的是,“买者风险自负”的前提是“卖者尽责”。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虽任重而道远,却需砥砺前行、使命必达!这需要理财子公司、代销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媒体、监管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陪伴投资者穿越认知迷雾、化解各种疑虑、提升金融素养,如此方能推动银行理财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