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578499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探索.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共情雌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制路蹒索【摘要】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精神追求和审美旨趣,其国际传播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动力。随着共情传播研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成效不断显现,共情传播被视为国际传播工作的催化剂,以共情传播为视角思考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路径策略成为一个创新且有价值的突破点。【关键词】中国书法;共情传播;国际传播;路径探索中国书法蕴含了中国人的造字理念、哲学思想、精神追求、审美趣味,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1文学家林语堂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2O因此,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

2、重要内容,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对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受关注,但实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困境在于中国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制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等问题,难以引起国际受众的兴趣与共鸣。“共情传播”是近几年在新闻传播领域新兴的一个学术概念,是共同或相似情绪与情感的形成、传递和扩散的过程。3共情传播有助于弥合不同文化背景受众之间的文化鸿沟,在创新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具有巨大潜能。然而,以共情传播为视角探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文旨在借鉴共情传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索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路径与策略,为提升中国

3、书法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参考。一、理论与借鉴:共情传播研究助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近年来,“共情”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一个新方向,学界关于“共情传播”的研究热度逐年增高,主要关注共情传播的理论建构、实践策略、跨文化传播效果等,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提供了诸多有益参考。国内外学界从多个角度对共情传播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不断丰富共情传播的理论内涵。在国际学界,共情传播(empathiccommunication)多聚焦于人际传播领域。早在20世纪末,共情传播作为一项沟通技能,在医患沟通语境中受到重视,用来指导医生在与患者交流畴关注患者的性格类型和情感状态,对患者的情感表示理解,从而提升沟通效

4、果。此外,共情传播在外语教学领域也受到关注,研究者发现跨文化沟通常受到自我刻板印象(autostereotype)和异己刻板印象(heterosterotype)的阻碍,不同的文化群体成员难以达成共情与共识,因此,有大量研究关注个体跨文化共情能力测量以及跨文化共情传播技能提升等议题。4在国内学界,共情传播理论也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吴飞(2019)详细阐述了共情传播的理论源泉与实践模式,根据心理学研究指出共情的产生包含“情绪感染”“观点采择”“共情关注”三种成分或三个阶段,并提出通过沟通提升共情力的观点,为共情传播理论建构奠定了基础。5赵建国(2021)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共情传播的概念进一步界定

5、,提出“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6,并结合传播学研究,提出共情传播在动能和门槛方面都比共识传播更有优势。近期,越来越多的学者重点关注共情传播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的作用。钟新等(2023)指出跨文化共情传播在创新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具有巨大潜能7;张龙等(2023)指出学界长期盛行理性主义范式,共情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8;许向东等(2023)提出共情传播基于人类共享的基本情感,有助于弥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之间的文化鸿沟,成为国际传播工作的催化剂9o基于对国内外共情传播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梳理,本文接下来将共情传播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语境中,为中国

6、书法国际传播创新传播路径、提高传播效能进行思考与探索。二、创新与探索: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路径(一)挖掘中外文化共通之处,引起受众情感认知共鸣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超越文化差异、寻找并理解不同文化的共通之处是实现跨文化沟通的有效道路,也是达成共情传播的前提基础。有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以浅层次、物质性的方式进行海外传播,对当地受众仅具有猎奇式的“吸引力”,而没有“持续力”。10因此,传播者应在深入理解中国书法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比较,挖掘中国书法文化精神与受众文化背景的共通之处,帮助受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认知上实现理解。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

7、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挖掘中外文化精神与价值追求的共通之处指明了方向。以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和平”理念为例,“和”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书法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文化精神上,书法追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境界,无论是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还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的不同书风,虽外在形式各有特点,但内在精神一脉相通。在审美旨趣上,书法讲究中和之美,即在合适的范围内伸张创新。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有精妙的概括:“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在书写心态上,书法创作讲求心平气和。孙过庭在书谱中以“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赞叹王羲之晚年平和的心

8、境和通达的境界。在书法国际传播中以文化共通点为窗口,打开双方精神共情的通道,满足受众更深层的需求,使受众获得精神愉悦、情感共鸣,书法文化在海外才能摆脱仅仅作为猎奇对象的命运,真正得到不同文化受众的理解与喜爱。(二)尊重国别区域受众差异,促进民心相通精准共情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在共情传播理论与实践中备受重视。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对象,唯有通过分众化传播,探寻多元化情感传播模式和场景,国际传播中的共情才能更好地实现。11因此,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者应加强对区域国别、文化心理、受众群体的研究,调查了解当地文化特点和目标受众心理,找准书法与当地文化和目标受众的情感连接点,从而触发共情的产生。首先

9、,中国书法国际传播需要考虑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差异。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呈现形式,因此,受众对汉字的熟悉程度会直接影响对书法的理解程度。“汉字文化圈”是指历史上曾使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的国家或民族,如新加坡、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受众与中国书法的文化距离较小,对书法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相对容易;“非汉字文化圈”的受众的母语未受汉字影响,与中国书法的文化距离较大,需要先在汉字知识和文化方面做更多铺垫,受众才能对书法内在的精神与美感产生共情。其次,中国书法国际传播也要考虑受众的年龄差异。年龄会对受众的价值观念、触媒习惯、审美偏好等产生影响。2021年10月,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国际青年

10、眼中的中国与世界研究报告显示,国际青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青年对中国普遍抱有好感,有49%的国际青年受访者认可中国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12青年代表未来,具有强大潜力,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应重视国际青年群体,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书法文化。中国书法可以借助可爱的动漫形象、文创产品、影视作品等形式激发青年群体的兴趣,引起青年群体的共情。此外,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还要注意目标受众文化中的禁忌,规避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与矛盾,只有在尊重、友好的环境中才有可能产生共情。(三)创设文化体验交流情境,激发兴趣加强情感联结有研究指出,共情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情境的公开性、意义性对共情的产生及共情反应的强烈程度

11、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3创设书法文化再现、体验、交流情境,有助于激发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观赏书法真迹、利用新技术赋能、依托社交媒体平台都是创设书法文化情境的有效方式。观赏书法真迹引起的情感震撼与共鸣远超印刷品、电子图片等,这已成为书法界的共识。当代书法家谢小青曾表达观赏真迹的重要性,“如果不看真迹,永远感受不到这种震撼”,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书法不仅存在于字帖里,还存在于我国的名山大川、摩崖石刻和亭台楼阁、牌匾碑额之中。14无论是各国博物馆珍藏的名家书帖,还是“大自然博物馆”蕴含的书法真迹,都为我们提供了近距离感知体验书法文化的绝佳情境,也是我们与书法艺术产生共情的宝贵契机。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了

12、媒介即人的延伸,新技术的发展不断赋能媒介的迭代和更新,人的感官也不断得到扩展与延伸。数字媒体制作使书法作品展示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跨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书法数据化和统计便利化;虚拟现实技术刺激受众的多重感官,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互动式感知书法艺术的条件,营造一种“在场”情境状态,使共情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展现15o2019年在美国纽约哈佛俱乐部举行的佛涛先生“和平世界”国际书法巡回展,利用区块链VR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戴上VR头盔便可以身临其境地观赏作品创作过程并查询作品背景资料,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16当今,阈际传播呈现平台化趋势。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普及率和极高的使用率,为传播者与

13、受众实时互动、反馈交流创设了情境,使用户在互动中形成一种群体归属感,有效强化了在场用户的亲近感17,为共情传播提供了平台。中国书法可以依托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策划书法文化活动、创设书法交流社群、联动海内外书法博主等方式,实现共情传播效果,从而提升中国书法国际传播效能。(四)改进书法国际教育策略,丰富文化内容寓教于乐书法国际教育应区别于国内的书法教育,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语言水平、年龄阶段、文化特点、国情背景、学习习惯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共情的产生,提高书法教育与传播的效能。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海交通大学周斌教授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

14、书法文化教育讲座中提到,他在给学生上书法课前,会用一些有趣的方式引入。比如,让学生猜十二生肖的象形字分别代表哪些动物;或给学生看不同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书法教学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如果在三分钟内没有更多能吸引儿童关注的内容,他们就很容易跑神或坐不住。因此,在面向儿童的书法课堂上,教师应将书法内容融入儿童喜欢的活动中。在教材内容上,可以加入书法文化故事,增加教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趣味。王春艳(2021)指出,现有留学生书法教材偏重基础知识和技法,文化内容和趣味性不足,对留学生的吸引力不强。18几千年的书法文化史蕴含着无数生动感人、激

15、励人心的故事,无论是“入木三分”“担夫争道”还是“临池学书”,这些故事背后都体现了书法家勤奋、专注、善思等精神品质,这也正是引发学生与书法产生共情的有效切口。三、结语当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社交媒体上引用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时,我们看到了中国书法穿越千年与异国友人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在当今这个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保守主义抬头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情更显珍贵,共情传播也正满足了当下人们对情感共鸣、心灵相通的需求,成为弥合文化鸿沟、促进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中国书法借助共情传播在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讲好中国故

16、事,彰显书法文化精神,与更多像萨曼莎那样的国际友人产生共情,更好地推动书法文化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张学鹏.书法基础教程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07.2林语堂.中国人(全译本)M.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290.3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6):47-52.4钟新,蒋贤成.跨文化共情传播机制探新:基于孔子学院院长访谈的跨国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23(2):49-61b191.5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5):59-76+127.6赵建国.论共情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6):47-52.7钟新,蒋贤成.跨文化共情传播机制探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艺术理论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