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高校思政工作培训讲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高校思政工作培训讲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高校思政工作培训讲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性、教育评价缺乏科学性等实施困境,与引领大学发展的元素有效互动融合不够、与实践体验渗透不够、与生活气息贴合不够、仪式功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在实践中亟须理念和实施机制创新。如何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叉融合,如何在培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再认识、再发掘、再提升,如何通过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是理论和实践重点关注的问题
2、。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融合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深入发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机制。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悠久文化。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给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
3、贵的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都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超越时间和空间,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领域,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代代中国人民的经验和智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生根,并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4、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根脉。任何价值观都是历史的和具体的,扎根中华民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结了我党在多年实践中的经验,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时间传承意义上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人类先进文化元素吸收借鉴的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实践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与中国当代的国情相结合并不断与时俱进的结果。A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与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又扎根于中华优秀文
5、化和历史传统。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本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的思想资源,立足时代继承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同时,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运用现代化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文化动力。长久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都没有很好地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可以将其中所体现的优秀价值观念通过新媒体、电影、
6、电视剧等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到高校学生之中,并与之形成强烈的思想碰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既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又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动力,在思想领域重点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阐发核心思想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近年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广泛重视,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层面的内容。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育机制的现实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
7、互动融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机制,可遵循以下几点。1 .育人共识,践立德树人之根。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培育过程中,高校应不断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全过程保障,激励学校上下共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强化组织体系新标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是院校各级党组织、全体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员,客体是高校学生。高校需要细化贯彻工作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阵地;准确定位、合理设计、增强各组织的联动合作,力求各级组织与教师队伍协作共管。二是保障思政队伍新举措。大力推进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哲学
8、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既做“授业、解惑”的“经师”,又做“传道”的“人师”。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思政队伍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整合多种资源拓宽思政队伍的学习渠道,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队伍保障。三是推动价值引领新机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协调共进,需要高校在全过程育人中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在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应扩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创新教育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
9、完善人格修养,推动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知识传播有机结合,形成融合育人长效机制。2 .素质共提,行以文化人之魂。高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机制,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内的日常化、生活化。一是探索思政课堂新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特质共融共通,将这些特质融入思政课建设,可使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汲取丰富营养,获得源头活水。高校应从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育人目标出发,把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
10、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课堂。二是构建实践育人新矩阵。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一政府一企业协同机制,完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挖掘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实践育人,鼓励开展符合高校校园文化、与专业契合度较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创意文化竞赛等,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师生的理想追求,成为校园推崇的价值体系,陶冶师生灵魂。三是开辟校园文化新格局。高校要把传承红色基因、康续红色血脉贯穿始终,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将情景党课、主题实践贯穿于校
11、园文化之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延续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化,从而使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从校内扩散到校外,让培育体系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3 .平台共建,筑文化自信之基。利用网络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构筑精品课程思政矩阵,加强网络课程资源整合与品牌课程开发,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推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校园红色课堂互联互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价值观培育同向同行。一是打造网络育人新高地。高校应构筑“一网两微多载体”引导正面舆论,结合党和国家重大
12、节庆日、重要纪念日、重点时政等推进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一项内容、多种载体、聚合呈现”的思政矩阵集群效应,实现从实体到网络、从线上到线下的交互育人功能。二是弘扬主流价值新导向。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抓住自媒体时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把握当代青年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性,利用自媒体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让学生主动加入主流价值观传播队伍。三是发展以文育人新思路。文化是高校和谐发展的稳定剂,高校要强化“以文兴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理念,致力于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价值观融合培育过程中解决高质量发展难题。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人才聚集优势、科学研究优势、平台支撑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弘扬与创新,提高校园文化的辐射影响力、社会凝聚力和国际传播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多重启示。高校应借助多种路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从而创设青年正确的理想信念环境,打造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