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为推进我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确保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取得实效,根据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特制定本方案。一、工作目标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十四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为蓝图,统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省和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决策部署,紧抓“三城五区”建设的重要机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在投入保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巩固完善“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的基层运行新机制,努力打造与“高水平建成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
2、奋力开创拱墅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新局面”相匹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民生福祉,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至2023年底,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每万服务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5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达80%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基层就诊人次数占比日益提升;居民就医满意度和获得感持续保持在90%以上。至2025年,区域化诊疗服务中心特色初具规模,基层特色科室建设优势逐步显现,数字赋能基层卫生管理和便民应用高质量发展。二、主要任务(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
3、务体系建设L高标准推进社区卫生机构建设。优化调整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扩(迁)建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成规范化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在标准化配备医疗设施设备基础上,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完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服务可及性。2 .探索推进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智慧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按智慧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要求,新建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迁建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扩建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改造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进3家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3 .深化推进城市医联体建设。与杭州市红会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推进“心电、影像、慢性
4、病联合诊疗、消毒供应”四大共享中心应用。以城市医疗资源双循环管理为载体,拓展战略发展型医联体模式,与省市级医院建立专科共建模式,推进专家资源下沉、全科医生到省市级医院驻点坐诊服务工作机制,提高基层服务供给能力,实现社区首诊、精准转诊。至2023年,慢性病联合诊疗专科病种增加10种以上。4 .按需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基层卫生服务,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充分发挥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开展老年医养结合机构参与签约家庭病床服务市级试点,至2023年,至少3家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家庭病床签约服务,至2025年,力争辖区医养结合机构签约家庭病床服务全覆盖。(二)加强基
5、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 .探索实施区域内报备员额管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工作项目等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并实行动态调整。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探索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备员额管理。6,完善基层卫生人才管理政策。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医师多点执业、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全行业管理等政策,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完善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柔性流动专家库,在现有区内名中医人才柔性流动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促进均衡发展。出台人才招引政策,探索高层次、紧缺卫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优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保障基层用人需求。7 .加大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制定干部人才培
6、训计划,每年按局管干部、储备干部分类分层开展专题培训I,打造一批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全面,适应基层卫生发展需求的基层管理人才,提高基层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医、防、管等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建设全科医生、护理技能培训基地和公共卫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为载体,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探索培养国际化全科医生。继续开展首席(骨干)全科医生、名中医评选。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医师承、规培、西学中、中医全科转岗培训。8 .创新基层卫生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人才队伍激励实施方法。构建管理人才、专业人才成长激励体系,建立完整的储备、评定、管理、培养、考核和奖励等运行机制。结合我区实际,将我
7、区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卫生人才纳入区级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体系。制定职称评聘内部管理制度,探索特设岗位设立,缓解职称评聘矛盾。协调推进提高卫生系统专业技术岗位中高级职称结构比例的举措,保障基层用好人、留住人。完善岗位职称聘期管理机制,定期对高级职称人员针对工作业绩、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聘期考核,形成高职低聘、能上能下的岗位聘任新机制。(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9 .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活动。健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积极落实“三年回头看”,巩固创建成效。至2023年,7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至少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社区医院标准。10 .持续提升区域
8、诊疗服务能力。加大与省市医院、高校联动,依托医联体资源下沉、专科共建和院校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促进基层全科医生诊疗能力提升,增加基层门诊病种种类。加强区级远程医疗、远程诊断中心建设,根据业务发展和居民需求加大对大型检验检查设备的投入,全面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改革工作,不断提升区域诊疗服务水平。11 .持续提升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建成以区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为补充,融治未病、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中医骨伤科、康复科、皮肤病科、脾胃病科、妇科、全科等中医“大特色专科”,
9、推动中医药“治未病”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的中医药服务。12 .狠抓学科攻坚和基层特色科室建设。以3-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打造区级重点学科10个,重点培育学科10个。制定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重点科室建设规划(见附件)。按照“一中心一特色”目标,推进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发挥区域示范效应。重点增加老年健康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社区康复、安宁疗护、居家医疗护理和家庭病床等服务,促进老年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的有序衔接。(四)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13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管理。健全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机制,优化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单位
10、,条块结合,细化职责分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管理年活动,推进质量持续改进工程,强化医防融合,引入智能随访,加大信息技术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力度。区卫健局、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运行以“标化工作当量”法为标准的绩效分配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4 .探索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健康管理项目,提升居民服务获得感。统筹开展老年人健康筛查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筛查、结直肠癌筛查、流感疫苗接种等惠民项目,加强健康管理指标监测,不断提升居民服务获得感和健康水平。依托区域联盟探索开展中医近视防控项目,提高儿童眼保健水平。探索适合我区实情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
11、务项目的供给效率。15 .探索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促进健康管理惠及更广大人群。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内容,100%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中医药服务,定制并提供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包。推进以“孕、产、育、托、教”为核心的全链条妇幼健康管理。着重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照护、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眼保健视力检查服务,建立健全家庭育儿服务体系和3岁以下早期儿童发展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五)创新服务模式16 .全面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为核心,着力各类重点人群,丰富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内涵,优化签约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获得感。分类开展服务,重点加
12、强对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签约人群的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果和基层首诊水平。建立签约服务经费保障长效机制。17 .全面开展两慢病全周期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改革。完成两慢病一体化门诊标准化建设和规范服务流程改造,完善预约就诊、精准转诊、下转追踪、定期随访等闭环管理流程,逐步推进人员、绩效、信息、管理、服务等方面医防融合服务,提升慢性病患者管理质量。创新项目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推广居家监测管理,提高患者服务获得感。18 .加强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完善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管理办法,将上级医院专家纳入团队,加强团队标准化建设,发挥好居民健康和医保费用“守门人”作用。每年开展优秀家庭医生团队评选。
13、深化服务监督机制,每年开展百场“家庭医生述职进社区”活动,通过政策讲解和服务宣传,面对面征集意见,倾听百姓声音,现场答复现场讲解,密切居民关系,提高服务知晓率利用率满意度。(六)基层数字化改革19 .加快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区划调整以后信息系统整合完善。建设“卫健数字驾驶舱”平台。逐步开展卫健决策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工作,配套业务管理、经济运行、考核分配等功能,全面实现预算管理。进一步开发“智慧卫监”系统,融合医政、监督、审批、医保等,打造一体化监管模式。深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管理、综合管理、信息惠民等应用系统的数据归口和互联互通。建立区域电子病历系统和DRGS平台,完善处方
14、点评和医疗质量综合监管平台,赋能日常管理。20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与绩效考核系统建设。完善区级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系统的逐级审核、抽样督导、绩效考核、经费拨付功能。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补偿机制改革绩效评价系统,指标覆盖综合管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实现区卫健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价和按系统数据和考核结果拨付补助经费机制。基于补偿机制改革系统建成区级绩效考核系统,覆盖所有省级指标,实现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排名。21 .加快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平台。建立互联网医院、慢病云药房、慢病就医管理平台等一体化的互联网慢病管理体系,建立家庭医生为
15、主、专科医生为选择的线上慢病管理问诊团队,改善就医体验。发展“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尝试人工智能随访服务,开展大数据分析,加强对各种传染病、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智能监测。推进智能监控装备、智能健身器材、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便民应用。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向个人开放,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电子健康评估报告,到2023年,重点人群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90%以上,到2025年,在管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应开放尽开放,老年慢性病电子健康评估报告覆盖率80%以上。22 .加快推进“5G+”区域防控预警平台建设。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核心哨点,横向联动学校、交通口岸、市场、医药零售企业等社会机构,建设覆盖多层级
16、、多部门的监测网络。对区域疾病防控进行综合预警监测和决策指挥,实现动态监测、实时预警、信息报送、风险评估、医疗资源调配等功能,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3 .探索完善绩效工资增量政策。按照“两个允许”精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努力在人员配置、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基层机构内部绩效分配调节力度,在确保收支平衡情况下,结余可用于绩效工资水平上浮,进一步调动职工积极性。24 .完善财政保障体制。建立健全财政公共卫生投入的动态增长机制。加大政府卫生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领域倾斜,足额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经费。加大财政资金对各中心装修改造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购置更新医疗设备、人才专项等保障。进一步落实基层机构“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年均收入动态增长。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重视、部门联动的基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