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典型研讨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三全育人典型研讨交流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高校三全育人典型交流材料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中小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随后的十多年,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又相继出台文件,要求精心策划和组织毕业典礼等重要的校园仪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感染和激励。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将做好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上升为国家意志,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毕业典礼等校园仪式的重视,映现出毕业典礼的特殊属性与学校育人活动基本诉求的耦合性,表明毕业典礼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新时代背景下,深入考察高校毕业典礼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既是党和国家及教育部门对毕业典礼高度重视的积极回应,也是毕业典礼仪式
2、育人功能在学段上的延伸,对充分利用仪式活动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价值引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一、高校毕业典礼的育人功能1 .规训与过渡功能。学校实现规训目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价值观念输入,形成思想上共识;二是通过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树立榜样、彰显先进,形成行为上的统一规范。思想上的共识能够引导统一、规范的行为习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是高校毕业生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指标。过渡是毕业典礼作为仪式活动的基本属性,它呈现为一种线性进程模式,包含复杂的时空概念和丰富的多层次内涵,最终目的是使人“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对毕业典礼的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发现
3、,这一过渡结构蕴含着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一是空间的过渡,学生由学校空间过渡到社会空间,意味着从此便要完全融入社会;二是身份的过渡,学生由学生身份过渡到社会身份,意味着从此要承担社会责任;三是知识结构的过渡,学生从书本知识过渡到实践知识,意味着从此要承担职业责任。时空场域的转换、社会角色的转换以及多重责任的袭来,这也就决定了学生需要有一个过渡的时间和空间。毕业典礼的过渡功能不仅能够在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给予他们情感宣泄的机会,而且为他们实现身份过渡提供缓冲空间,缓解学生的毕业焦虑、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2 .记忆与认同价值。毕业典礼通过环境的营造、音像载体的运用、特殊人物的致辞、学位证书的颁发、校长的
4、拨穗正冠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仪式符号系统,基于学生的相似性思维,毕业典礼中的仪式符号开始发挥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作用。毕业典礼以其特殊的时空场域、符号群体和象征意义形成了学生的校园文化记忆,是学生参与的创造性活动。认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群体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然的心理状态。在所有认同类型中,人的身份认同是基本认同,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联结点,若没有一定的身份认同,个体便很难融入该群体乃至社会,这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和群体的壮大。身份认同有一个前提性的条件,即要有群体记忆的产生。群体记忆主要由共同的时空场域、共同的事实经历和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三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群体记忆是站
5、在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群体的立场上产生的,它需要时空概念与群体的完美重合。对于毕业生而言,时空概念表现为母校和大学生活史,群体就是曾经共同学习、共同生活过的共处于同一时空场域中的师生群体。因此,当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对自身历史的回忆、对起着巩固根基作用的回忆形象的现时化,群体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3 .精神动力激发功能。精神动力问题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问题。首先,庄严的毕业典礼仪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能在人的内心深处打下深刻烙印。毕业典礼是学生学习历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习生涯的总结,它融合了文字、图像、声音、情感等各种元素,具有情境性强、感染性强、可视性强的特点,通过
6、这些元素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从而起到暗示其继续奋斗的作用。其次,毕业典礼仪式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能够激发人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工作各方面代表时指出:“要充分利用庆祝活动激发的澎湃热情和强大正能量,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毕业典礼是庆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庆典仪式,具有里程碑意义。毕业典礼上的展演环节、诉说环节、颁发毕业证书环节使得学生内心的爱己与爱人之情、爱校与爱国之情交织,这都能够激发他们的澎湃热情和精神动力。这一重要功能早在民国时期就被西南联合大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典礼仪式既展现了西
7、南联合大学艰苦的物质基础和飞扬的精神风貌,无形中也凝聚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斗争精神和报国之志,是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二、高校毕业典礼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1.通过检验学习成果完成行为规训和身份过渡。毕业典礼通过检验专业知识、生活知识、道德知识的积累程度完成对毕业生身份的认证。无论哪一种检验,知识的积累和良好的心理建设都是毕业典礼规训与过渡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第一,毕业典礼为学生搭建通向社会的知识桥梁。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实现身份转变的前提条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只有完成所有专业课程要求、修满专业学分、通过相关测试,才具备站在毕业典礼主席台上接受校长拨穗正冠的资格,从而成功向外界宣告自己
8、的毕业生身份。可见,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是学生踏入社会的底气,毕业典礼上校长亲自颁发的毕业证书则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官方认证。第二,毕业典礼为学生搭建通向社会的精神桥梁。学生在成为社会成员之前,其状态还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即既与原学生群体未完全分开、又与新的社会群体未完全融合,学生处于这样的过渡心理状态中难免产生焦虑情绪。高校在此阶段要充分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社会的精神桥梁。例如,高校要充分做好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建设。学生毕业前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各种压力至沓来,高校要利用毕业季的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拨开就业迷雾,尤其要利用毕业典礼邀请优秀校
9、友返校的环节,为学生树立榜样、加油鼓劲、排除思想困惑。2 .通过仪式符号构建集体记忆实现身份认同。毕业典礼通过仪式符号构建集体记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物的问题和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是仪式符号得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性环节。一方面,物的问题主要是指毕业典礼上仪式符号的现实表现物,即毕业典礼时空场域里出现的一切与典礼相关的事物,如横幅、标语、座位、学位服、学士帽、音乐、图像等。这些物品在仪式过程中通过仪式的特殊需要被赋予一定的含义,从而构建起一定的特殊内涵,对毕业生造成视听冲击力。这种视听冲击力通过这些符号的反复作用而演变为思想冲击力,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毕业生一生中的集体记忆。另一方面,人的问题主要
10、指文化记忆的专门记录者。文化记忆理论认为“文化记忆始终拥有专职承载者负责其传承“,这种专职的文化记忆承载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文化领域里有吟游诗人、教师、学者、抄写员,艺术领域有艺术家,政治领域有官员,这些人都具备关于文化记忆的基本知识。教师作为文化领域里的文化记忆承载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新时代校园文化记忆的构建中仍是主力军。一是通过对学校历史发展变迁的回顾而承载一定的校园文化记忆;二是通过对当下学校发展变化的切身经历而承载一定的校园文化记忆;三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课堂教学而承载一定的校园文化记忆。由此可见,教师既是校园文化记忆的经历者、见证者、记录者、承载者,
11、又是校园文化记忆的传播者。3 ,通过交流互动场域激发精神动力。毕业典礼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包括四种途径:一是毕业典礼注重精神激励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毕业典礼可供选择的主题也很多,但总体来说,“毕业典礼应以感恩奉献教育、荣校教育为主线,着力激发学生感恩师长、爱岗敬业、报效祖国的精神和志向,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二二是毕业典礼通过展演环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毕业典礼展演过程中国歌、校歌的传唱,校徽的佩戴,学生在校期间各种生活、学习瞬间的展现,音乐与图像的融合、情绪与情感的交织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精神文化意境。参加毕业典礼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和生活
12、经历,具有相同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能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三是毕业典礼通过诉说环节激发学生的昂扬意志。毕业典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诉说环节,即校长致辞。“大学校长是大学形象、大学精神、学术权威的代表,其在典礼上的讲话不单纯是对学生的发言,更是对一代青年、甚至全体国民的发声,有助于凸显大学精神引领大众文化及社会进步的效应J毕业生通过聆听校长的殷殷嘱托,既可以感受到母校的支持与鼓励,又可以激发蓄势待发的昂扬斗志。四是毕业典礼通过互动交流加强精神激励。毕业典礼融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种要素,为毕业生感受精神激励提供了条件。毕业典礼不仅集合了全体毕业生、全校教职员工,还聚集了学生家长代表、优秀校友代表,通过现场交流、网络互动将毕业生置于一个强大的互动交流场域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精神上的相互激励,以激发毕业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