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觅渡》有感(共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电影《觅渡》有感(共10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观电影觅渡有感(共10篇)目录篇一、观电影觅渡有感2篇二、影片觅渡观后感3篇三、观觅渡有感7篇四、觅渡观后感9篇五、观看觅渡心得感悟15篇六、学生觅渡观后感18篇七、开展党性教育觅渡观后感19篇八、观看电影觅渡观后感19篇九、开展党性教育觅渡观后感20篇十、觅渡观后感21篇一、观电影觅渡有感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电影觅渡将共产党人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勤于学习、自助助人、不畏艰险、不畏牺牲、勇于开拓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导演通过瞿秋白小时候在双十节挂国丧白灯笼等情节展现了瞿秋白和张太雷他们从小就将反帝反封建、改善农工民众生活作为自己的使命,瞿秋白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爱”,
2、把“爱”注入社会主义”就能建立新中国,就能让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迎来春暖花开!所以他和张太雷、悻代英等人在人世间寻寻觅觅、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光明之路。因为有这种大爱,所以他们孜孜以求,自助助人。从刻苦学习、笔耕不辍到教书育人,从参加莫斯科会议发出中国共产党的声音到在国内参加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终日辛勤奔波、认真工作,用思想影响有为青年、用信念凝聚有志青年。因为有这种大爱,所以他们相知相惜,革命友情深厚。在电影里张太雷从小承诺保护瞿秋白,他做到了。瞿秋白被俘需要辅保,鲁迅先生愿意在危难时刻担任新设铺子的经理,愿意想办法筹钱。瞿秋白满腔热情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革命
3、写序,并向全党推荐此书。因为有这种大爱,所以能坦然面对困境,永远充满希望。电影里瞿秋白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国民党军官:共产党人虽然会遇到困难,虽然会遇到挫折,共产党的成长不可能是直线发展,但肯定是螺旋式上升,正是因为有这种必胜的信念,所以国民党人所有的劝降招数在他面前都显得软弱无力。因为有这种大爱,所以能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瞿秋白自取别号“铁梅”,寄寓了他的坚韧不拔、忠贞不渝的品格,他早将小我私欲视为浮云,宁愿牺牲自我,也要保全其他革命同志。他面对国民党的残酷极刑、种种优待条件,始终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背叛党、背叛其他同志。他甚至写下多余的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怕国民党利用它让世人误
4、解他为叛徒,还请医生将多余的话交给朋友发表,唱着国际歌从容赴法场。人的肉体可以被敌人消灭,但瞿秋白、惨代英、张太雷等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格会永驻人间!篇二、影片觅渡观后感若不是常州本地人,广大观众对影片标题觅渡二字颇为新奇,故而简介一下“觅渡”:明正德八年(1513),由常州知府李嵩主持建造,初为单孔石拱桥,后多次重建、修建,上世纪七十年代,觅渡桥随子城河的填没,该段启造人防工程而被拆。觅渡桥桥北,便是著名的瞿家祠堂和觅渡桥小学。瞿秋白的童年因家境变故,居住在瞿家祠堂(即今瞿秋白纪念馆),便在觅渡桥小学读书,自小则在觅渡桥上留连徘徊。“觅渡”一词,仿佛是瞿秋白一生行迹的隐喻,他从少年时候
5、经历了人生变革的社会磨难,之后一生辗转,苦苦寻觅,为的就是找到通往新世界的“渡口”。影片用觅渡一词,正是一语双关,恰到好处。瞿秋白、张太雷、悻代英所活跃的年代,正是中共革命较早时期,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寻找革命的真理,为“巨轮”寻觅可以靠岸的渡口,是早期革命志士在勇敢的探索和迷雾中闯行。电影觅渡以瞿秋白狱中斗争与回忆为主要故事线索,放弃了宏大的群像叙事,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刻画了以瞿秋白为主线,从凡人到英雄的“裂变”节点。常州人民对“三杰精神”一直是精神上的骄傲,本次大力推动影片觅渡的拍摄和公映,使得“三杰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说教,而是通过饱含温度的历史细节、诗意深情的演绎,展现出国家和个人命运血
6、肉相连的波澜壮阔时代,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共鸣和共情,激励大家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展现青春芳华。影片中,瞿秋白的决心和勇气在福建长汀被捕就义的情节中开始,倒序进行事件推演,还塑造了配偶杨之华共同革命的点点滴滴,革命伴侣情真意坚。他为了革命事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这种坚定信念和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在整个影片中贯穿始终。与瞿秋白相伴而行的还有张太雷和辉代英这两位革命先烈。他们同样以他们的行动和牺牲诠释了革命精神。张太雷是常州市内人(原武进县),距离瞿秋白家比较近,少年时期两人便熟识。他从事革命工作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然而,他毅然坚定地选
7、择了投身于革命事业,为了追求自己的信仰,甘愿放弃一切。悻代英则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他在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畏艰难,不惧牺牲,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整部电影的氛围紧张且感人至深。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困苦。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守。觅渡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作品。它以瞿秋白、张太雷和辉代英为代表,向观众传递了革命精神的力量和价值。无论是在哪个时代,这种追求真理、追随革命、不畏艰辛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的。这部深入人心的影片,通过展示瞿秋白、张太雷和辉代
8、英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困苦,也让观众对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部电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它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也激励着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避免了敏感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传达主题和价值观。瞿秋白在电影中的形象描绘得非常立体,他既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英勇的斗士。他身上融合了智慧与勇敢,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充满激情和魅力的文人,留下较多著作和翻译作品。他在中共早期领导人的位置上,通过八七会议、青年共产国际等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9、点,它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通过一系列紧凑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就义的场景。在这一关键时刻,瞿秋白展现出了极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信念,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前线,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场景让人热血沸腾,同时也让人深思: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我们又该如何奋斗呢?市委会组织了我们会员观影活动,我个人因居住比较远,没能参加组织的活动,但居住地有文联组织了观影活动,我欣然就报名观影To电影觅渡通过展现瞿秋白、张太雷、悻代英
10、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向观众传递了追随革命、追求真理的精神。这部电影生动地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令人深受感动。觅渡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它让人们反思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同时也让人对中国革命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觅渡的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导演通过精心的剪辑和拍摄手法,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了这些革命者的艰难历程。影片的音乐和画面的搭配也非常出色,让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民国建筑和风物,导演处理十分得当,观众在影片中极能身临其境,使得影片更加贴近历史事实,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电影的制作技巧也让人眼前一亮。觅渡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
11、人心的配乐,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对于瞿秋白英勇就义的场景,电影通过精湛的视觉效果和音效处理,将这一历史时刻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热血沸腾,也让人热泪盈眶。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在瞿秋白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豪言壮语,瞿秋白在多余的话篇末这样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英勇就义时,行至长汀公园亭前一片草地,瞿秋白止住脚步,盘膝坐下说道:“此地甚好!”瞿秋白是一位革命者,很大程度上,我们却愿意定位他:是一位才子,是一位名士,是一位有着高尚情操和气节的文人,是我们常州家乡人!篇三、观觅渡有感近期,电影觅渡开始在常州各大影院公映。由于该影片描述的是本地革命先驱“
12、常州三杰”的故事,很多单位都组织进行了观看。这里就说说观看的感受。“常州三杰”指的是瞿秋白、张太雷、悻代英三位常州籍的革命先烈,瞿秋白曾主持党内领导工作,纠正了党内的左倾盲动错误。张太雷领导了广州起义,并在起义中壮烈牺牲。悻代英创办和主编了中国青年,影响了一大批青年人。电影觅渡以常州本地“觅渡桥”为名,既有常州本土色彩,又有为旧中国寻出路之意。电影主线讲的是,1935年瞿秋白被捕,在福建长汀被羁押了一个多月,最终被国民党枪杀。影片主要内容是瞿秋白在被羁押期间,通过回忆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并在瞿秋白的回忆中,串联了张太雷、悻代英的生平。三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不必多言,但就电影本身而言,不得不
13、多说几句。直观感受是乱。影片120分钟,前面一大半的时间穿插了主人公的回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物,来回的切换,真可谓是眼花缭乱,给人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有时又突然切回瞿秋白的囚所,我都要缓个几秒钟才能明白过来。其次是结构上不合理。小马拉大车,实在是勉强。一部电影,要为三位历史人物做传,而表现手法又是以其中一位人物的回忆来进行串联,其结果必然是剪辑的混乱和主要人物的不突出。严肃电影题材的剧本,不能天马行空地改编、演义。而真实历史上,三个人在革命活动中各有各自的工作,天南海北,本身交集并不多,而电影为了能包容三人,只能放大那些原本意义不大的交集点,显得生硬、空洞,整体故事性较差。再次
14、是主线人物表现乏力。为英雄人物唱赞歌,往往既要表现主人公的不同寻常,引起观众的钦佩、向往;又要表现主人公的儿女情长,引起观众的共情。简单地说,就是人物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本剧在这两个方向的着力是明显的,但是拿来表达的事迹实在苍白无力。以至于我看完电影后,想回答“瞿秋白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哪些贡献?”这个问题时,想了好一会儿,才想到,电影里讲到瞿秋白起草了和国民党合作的章程,坚持发动南昌起义,开展武装暴动。这些电影里是有交代,但篇幅很短,加起来恐怕不超过1分钟。而大量的篇幅用于描写瞿秋白在狱中和军医、守卫人员的互动,尤其是给军医那么多戏份干嘛?反而是对张太雷、悻代英这两个稍微次要的人物的刻画,因
15、为受制于篇幅,突出了主要事迹,让人印象较深。再说些优点吧,演员选择从形象上看还是较为贴近历史,瞿秋白多病、张太雷豪爽、蟀代英文弱。影片拍摄制作也算精良,画面清晰。篇四、觅渡观后感影片觅渡是一部致敬革命先驱的光影赞歌,编导调动了多种电影艺术手法展现了“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悻代英走出家乡常州,寻求革命道路,实现人格升华的革命故事。这是一部充满江苏地域元素,既大气磅礴又温暖细腻的电影。一、一片写三杰,一个视角,一条线索,完成一部知识分子追求革命信仰的心灵史觅渡是传记电影和革命历史题材情节剧的跨类型融合。既有人物的“传”,又聚焦重大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中塑造人物。一部片子写三位革命先驱,难度很
16、大,编导如果按照时序讲述,三人从“觅渡桥”出发,按照年代分别叙述他们追求革命的故事,也许线索更清晰,欣赏起来更容易,但观众也会觉得太纪录化而索然无味。所以编导选择了回忆式的倒叙和穿插式的插叙的讲述方式,用视点和线索串起3个人物生活的闪光珠玉,努力提升叙事的节奏和审美的张力。这种方式在莫扎特等电影中有过成功的尝试。但这部影片是回忆3个人的故事,在客观现实与主观回忆的衔接上,有很大的难度。一个视角。以瞿秋白为视角,第一人称讲述具有见证性和思考性。瞿秋白在3个人物中,地位最高(早期的最高领导人之一),也是最后牺牲的,这个人物对当代人来说,也最有文才Q他在狱中,后期受到宋希濂的关照,有时间和条件写作,他写作了绝笔多余的话,实际上是人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