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回声》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音乐《回声》教案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初中音乐回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乐曲中表达的对自由向往之情,体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加深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现象一一回声,明白大自然处处有音乐。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回声及拓展知识。【难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音乐特点,分析歌曲中对回声的表现。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展示美丽的大山回声视频,并提问:视频中的声音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回声。由此导入本课内容。(二)初步感知L播放作品回声,并配上山谷里小鸟、小溪、花草树唱歌的美丽画面,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回声是怎
2、样形成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山谷、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2 .复听作品教师提问:歌曲特点是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作品无伴奏,多声部,感觉声音渐渐的向远方飞去,消失在远方。(三)探究学习L结合作品讲解音乐家拉索的生平,并提问:这首歌曲对拉索的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当我们听合唱音乐会的时候,有时会听到一首名叫回声的无伴奏合唱。那奇妙、和谐、遥相呼应、动人音响的声音往往使你有置身在群山幽谷之中的感觉,领受到与大自然对话的欢乐,内心无比宽广、愉快。假如你猜想这首歌是现代或近
3、代人创作的,那可惜了。它的作者是十六世纪尼德兰作曲家奥兰多拉索。他比贝多芬早二百四十年,比人们你之为“十二平均律之父”的巴赫,还早一百五十年。3 .再听作品教师提问:歌曲中式如何表现回声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在歌曲中,回声的表现是通过声音的强弱调整而形成的,声音强时则感觉声音就在面前,而声音变弱时则感觉声音稍远,渐弱则渐远。通过强弱对比的方式,反映出回声的的特点。4 .播放歌曲牧歌,并提问:两首作品的异同?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都是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也利用了声音的强弱对比形成了回声的效果;但是回声感觉起伏较大,而牧歌则表现平坦。5 .播放回声,要求学生轻声哼唱,并感受音的强弱对比。(四)拓展延伸L分小组用不同声部轻声合唱作品。2.请学生将歌曲中所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并展示点评。(五)小结作业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回声,认识了拉索,领略了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的音乐风格特点,感受到合唱中声音的强弱变化给我们情感带来的冲击。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为深入了解多声部合唱音乐,并积极吸收和借鉴,丰富自身的音乐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他无伴奏合唱作品,对比聆听一下,并和同桌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