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pt(6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1u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u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u掌握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与主 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u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u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n即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u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u是关于认识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n亦即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u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34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u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u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56n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
2、判继承前人的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n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发展的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n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7n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n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基础上的。n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n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8n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n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
3、、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n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n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9n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n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环节:u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u实践主体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即实践活动u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n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10n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从实践产生n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认识为实践服务n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认识随实践发展n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受实践检验11n所谓“社
4、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 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2n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n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11届3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13n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 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n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n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葬送。14n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
5、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n中国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5n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n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16n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n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
6、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7n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 主义。n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18n认识是什么?n各种哲学派别的不同观点:u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u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19n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受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n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受到物的认识路线,坚持先验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认识看做先于物
7、质、先于实践经验。n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0n二者虽都坚持反映论,但有着性质区别。n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部对象。其缺陷是:u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u二是看不到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了解认识的辨证性质。21n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辨证关系。n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n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特点:摹写性和创造性。22n把握认识的本质
8、,必须研究认识活动和过程的构成要素n基本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实践和意识。n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于认识客体的选择性反映和创造性重构的意识活动和过程。n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是辨证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具有创造性的反映论。23“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n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辨证的运动过程n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由认识到实践。n认识辨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n认识辨证运动过程的原理,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24n在认识过程
9、的第一次飞跃中,认识采取的两种形式:u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u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n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u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u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u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5n实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的基础n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u深入调查u理性思考n在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26n理论对实践的依赖:u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u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7n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u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10、和具体实践相结合;u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u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u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28n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n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n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分析。n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克服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9u真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u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u真理的辨证性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实践检验真
11、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3031n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指 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n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n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32n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检验真理的标准不同于真理的标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世界。n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 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n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n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 特定
12、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 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33n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即承认真理是客观的。n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即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n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34n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u一是指真理具有客观内容,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u二是指人类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35n真理的相对性
13、,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u一是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即在广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u二是指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即在深度上是有条件的、有限的。u总之,承认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也就是承认了相对真理。36n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u一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即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这是真理的两重性。u二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即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37n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u真理是对客观事物
14、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u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n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38n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u一是相互对立,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二者有本质区别;u二是相互联系,二者相比较而存在;u三是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u四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39n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n因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40n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
15、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是作为检验真理的主要依据,具有最高的权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就在于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41n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并不能取代实践标准,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n逻辑证明:指引用已知的正确判断作为前提,通过逻辑推理来论证待证判断是否正确的一种逻辑方法。n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n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42n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u检验理论的实践总是具体的、特殊的,而被
16、检验的理论则具有抽象性、普遍性。u人们每当提出一项实践活动的计划、方案、设计后,往往不能立即付诸实践,而需先进行逻辑证明,进行可行性论证。u有些学科中的命题,无法用实践直接检验其真理性,只有靠逻辑推理来证明。43n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必要补充:u逻辑证明中的前提,必须是在实践中被证 明是正确的认识。u逻辑证明所引用的判断和所遵守的逻辑规则,都必须是正确的认识。u逻辑证明做出的结论,仍然需要经过实践 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其是否正确。44n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u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u因此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与唯一性,也 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45n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u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u因此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46n人们通过实践在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