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

上传人:王** 文档编号:506357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医内科疟疾病证的定义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疟疾由感受疟邪,邪正交争所致,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以南方各省发病较多。中医药对疟疾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现代研究成功的青蒿素,对疟疾更具有卓效,受到世界的重视。我国人民对疟疾的认识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籍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

2、的基础上补充了疟母这一病症。其治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首先提出了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用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白疟的病证名称,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长幼相若,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要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鉴别。证治准绳疟对疟疾的易感性、免疫力及南北地域的差异,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食引起。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疟的症

3、状及病机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疟疾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间较长,病情相对较轻,“无骤死之理”。疟疾的概念自内经即很明确,即疟疾是指由感受疟邪引起的,以恶寒壮热,发有定时,多发于夏秋季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中西医学对疟疾的认识基本相同,即西医学的疟疾属于本病范畴。【病因病机】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舍于营气,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医门法律,疟疾论说:“外邪得以人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人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盛虚更替

4、。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因疟邪具有虚实更替的特性,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而表现为病以时作的特点。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所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

5、,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疟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根据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称为温疟;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称为寒疟。在南方地区,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澹语者,则称为瘴疟。若因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则称为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使人体气血耗伤,正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起发病者,则称为劳疟。疟

6、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临床表现】疟疾以寒战高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且多发于夏秋季为其临床特征。典型的发作过程是:急骤发病,首先表现恶寒战栗,面色苍白,肢体厥冷,虽盖厚被而不觉温;继则壮热,体若燔炭,面色潮红,头痛如劈,口渴引饮,虽近冰水而不凉;最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降至正常,头痛消失,顿感轻松舒适,常安然人睡。整个过程通常持续5-8小时左右。多数疟疾患者,间歇一日之后,又有类似症状的发作。所以周期性及间歇性是本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特征。在上述典型发作的基础上,由于寒热的偏盛、感邪的轻重、正气的盛衰及病程久暂等不同,而有正疟、温疟、寒疟、瘴

7、疟、劳疟等不同病类的区别。【诊断】1 .寒战、高热、出汗,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为诊断的重要依据。2 .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区,在夏秋季节发病,可作为参考。3 .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检查疟原虫,若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鉴别诊断】疟疾需与其他有寒热往来表现的疾病相鉴别。感冒、伤寒,下焦湿热、肝胆湿热、痛瘵、外科疮毒等病证,均可出现寒热往来,但发作的时间规律、兼见症状、未发时的表现均有不同,可供鉴别。与疟疾不同的是:其他病症的寒热往来一般发作无定时;即使在寒热不甚之时,亦必有其各病证的症状存在;发病一般无季节性、地区性特点。【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 .辨瘴疟

8、与一般疟疾的不同一般的疟疾症状比较典型,休止之时,可如常人;定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则症状多样,病情严重,未发之时也有症状存在;周期不如一般疟疾明显;多有神昏澹语;主要在南方地区发病。2 .辨寒热之偏盛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对于一般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比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则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则为寒疟。在瘴疟之中,热甚寒微,甚至壮热不寒者,则为热瘴;寒甚热微,甚至但寒不热者,则为冷瘴。3 .辨正气之盛衰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则气血伤耗日甚。正气亏虚,易于形成劳

9、疟而反复发作。治疗原则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根据疟疾证候的不同,分别结合和解表里、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治法进行治疗。对于疟疾的治疗,古代医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重视。如明医杂著疟病证治说:“邪疟及新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万病回春疟病说:“人壮盛者,宜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而后补也”;“疟已久者,须调养气血也”。分证论治 正疟症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栗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间隔一日,又有相同的症状发

10、作。故其症状特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方药:柴胡截疟饮。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脱痞闷、苔腻者,去滞气碍湿之参枣,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于里,去辛温补中之参、姜、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温疟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以和解祛邪。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养阴

11、生津。 寒疟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皖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以柴胡、黄苓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院腹痞闷,舌苔白腻者,为寒湿内盛,加草果、厚朴、陈皮理气化湿,温运脾胃。 热瘴症状: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澹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青蒿自晋代即被用于治疟,经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青蒿素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良好疗效,具有速效、低毒的优点,特

12、别是在救治西医所称的脑型疟及抗氯喳的恶性疟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蒿素为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对瘴疟的疗效优于青蒿原生药。青蒿素浸膏片0.1旷片,每次0,2G,每日2次,连服4日。蒿甲醛保持了青蒿素速效、低毒的优点,且制剂稳定。口服首剂160mg,第二日起每日一次,每次80mg,连用5日。青蒿素油注射液0Ig每ml一支,首次用量为0.2g肌注,分别在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再各注射0.2g共4次。对其他疟疾证候需要截疟者,亦可采用青蒿素制剂。清瘴汤为近代用于瘴疟的验方,具有祛邪除瘴、清热解毒、清胆和胃的作用。方中以青蒿、常山解毒除瘴;黄连、黄苓、知母、柴胡清热解毒;半夏、茯苓、陈皮、竹茹

13、、枳实清胆和胃;滑石、甘草、辰砂清热利水除烦。若壮热不寒,加生石膏清热泻火。口渴心烦,舌红少津为热甚津伤,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清热养阴生津。神昏澹语,为热毒蒙蔽心神,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冷瘴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青蒿素的作用及用法已如上述。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有芳化湿浊,健脾理气之效。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蕾香、半夏、佩兰、荷叶芳香化浊,降逆止呕;槟榔、草果理气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神昏澹语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脉弱无力,为阳虚气脱,加人参、附子、

14、干姜益气温阳固脱。劳疟症状: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疟疾,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方药:何人饮。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在疟发之时,寒热时作者,应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食少面黄,消瘦乏力者,可加黄芭、白术、枸杞增强益气健脾养血之功。疟母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药:鳖甲煎丸。.本方由23种药物组成,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痞的作用,自金匮要略即已作为治疟母的主方。有气血亏虚的证候者,应配合八珍

15、汤或十全大补丸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转归预后】除瘴疟外,疟疾的预后一般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较快痊愈。但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形成劳疟者,则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胁下结块形成疟母者,则需要一定的治疗时间,以期消退。瘴疟则预后较差,因阴阳极度偏盛,心神蒙蔽,易导致死亡,需及时进行急救治疗。【预防与调摄】防止感受疟邪是预防疟疾的根本措施,尤其是在夏秋季,更应注意预防。正如景岳全书,疟疾说:“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则虽居瘴地,何病之有。”消灭蚊虫是防疟综合措施中的主要环节。避免蚊虫叮咬(如采用蚊帐或驱蚊药),采取预防用药,及时治愈疟疾病人,减少传染来源等,都是控制疟疾的重要技术措施。疟疾发作之后,遍身汗出,倦怠思睡,应注意拭干汗液,及时更换内衣,并让患者安然入睡。未发作之日,可在户外活动,但应避免过劳。饮食应爽口而富于营养,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对瘴疟则应周密观察,精心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结语】疟疾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其临床特征,多发于夏秋季。感受疟邪是疟疾致病之因。疟邪舍于营气,内搏五脏,横连募原,与卫气相集则病作,邪正交争,阴阳相移,阴盛阳虚则恶寒战栗,阳盛阴虚则壮热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汗出身冷,疟病暂休。复集则病复作。根据证候之轻重,寒热的偏盛,正气之盛衰,疟疾分为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copyright@ 2008-2023 yzwku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189号-2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