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太上不知有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太上不知有之.docx(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太上,不知有之作为一名教师,什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呢?在道德经中有句话:“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用这句话来形容为师的四种境界太恰当不过了。下面。我倒着说一下为师的的四种境界。一、侮之一侮之”指的是被轻蔑,被无视,甚至是被侮辱,这类老师是最糟糕的。有的老师业务不精,不认真备课,也不认真上课,敌视学生,心思不放在教学上,上课得过且过、应付了事。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里没有任何威信,学生从心底厌恶他,当面或者背地里说他的坏话。如果一个老师执教到了这种程度,如果不从心态和行为上加以改变,对自己、对学生都没有益处,就该考虑转行了。这一类教师,有了专门的成语来形容,那
2、就是“误人子弟”。二、畏之“畏之”指的是让学生害怕你、畏惧你,从而不得不学、不得不学好你这门学科。这种畏惧往往是来自己教师的恫吓、训斥、惩罚、找家长等方式,学生往往心里憎恨,但不敢明说,甚至是表情上也不敢表示出来。这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老师也是有责任心的。但是,这类老师忽视学生的感受,也违背了教育规律,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很多老师在工作中,就停留在“畏之”的层次从上,认为只要学生都怕我,我就有威信,就是个好老师,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三、亲而誉之“亲而誉之”指的是学生喜欢亲近这样的老师,并且称赞这样的老师,从而喜欢这样的老师的课程,亲而誉之”可以用
3、“亲其师,信其道”来诠释。这类老师得到学生、学校、社会的认可,是“名师”、是“权威”、是榜样“亲而誉之”是绝大多数的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很多教师从侮之、畏之修炼到“亲而誉之”之后,就自我陶醉,觉得只需要做至I卜亲而誉之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教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太上,不知有之”。四、太上,不知有之为了说明白这个问题,我得从庙鹊三兄弟的故事说起。扁鹊有两个哥哥,大哥医术最高,大哥能在人还没有生病的前兆时,预测到病,并及时预防,跟扁鹊大哥在一起的人没机会生病,也就默默无闻了。扁鹊的二哥能在人稍微有生病的迹象后,稍微一调理病就好了。别人以为扁鹊的二哥只能治小病,所以也就不出名了。扁鹊自己专门治那些已病入
4、膏肓的人,让其康复,人们就认为他是神医,能起死回生,故认为扁鹊的医术最高。第一类教师,他能在学生里面有犯了严重错误时,经过他的教育,学生幡然悔悟、痛改前非,最后成绩突飞猛进,成了人才。第二类教师,他能看出学生要犯错的苗头,并及时的加以纠正,学生就不会犯什么大错,学生成绩一直很好,学生也能成才。第三类教师,由于他为人正派、品德高尚,学生受他的感召,从来不犯错误,学生成绩很好,并且都能成才。这三类教师中,最后一类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教育,第三类教师不动声色,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努力学生,而学生自身却不知道是受了教师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不需要学生感恩的,教师
5、好像抽身事外,让学生不是因为亲近老师而去努力学习,这才是对学生最有益的。因为“亲近老师”本身就是让学生多了一层牵挂。老师们,让我们的学生自觉地学习,同时让学生没有感觉到教师的存在,才是我们毕生所应追求的教育目标。靛丁|真正的教育,是不会让受教育者体验出来的,成功的教育是“我自然的教育。学生考上大学,学生觉得,不是你老师的功劳,而是,我自己理所当然的结果。教师能做到这一点,才是成功的教师。也许我们因此会很平凡,但老师甘愿平凡,他的学生才有可能卓越;教师如果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卓越,学生很可能成为教师迈向成功之路的工具、手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古代的一种说法,那时老师很少,学生会跟随老师多年,可以把老师当父亲对待。可现在从小学到大学,由几十位老师,甚至上百位老师,难道每个老师都得像父母那样对待吗?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好习惯,取得好的成绩,而没有发觉是老师的功劳。而那些强悍的老师,用各种惩罚、恐吓迫使学生改正缺点,养成好习惯,取得好成绩,学生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体验到:是老师的严厉,让自己养成了好习惯,才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