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学习腹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腹针疗法学习腹针.ppt(5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腹针疗法n2 1、腹针概念:2、腹针起源:3、腹针依据:理论(1、胚胎时脐的作用-经络母系统,2、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3、“前面深似海,后面薄似饼”)及2实验。4、腹针穴位定位:腹部分区、划线,任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肾经(商曲)、胃经(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及外点、下风湿点及下点。5、腹针操作(体位、消毒、进针手法、剌至病所、出针顺序)、注意事项、意外出血处理。6、腹针治疗处方及处方标记(D、M、S)腹针疗法n由薄志云所创,经过20多年临床观察及验证。腹针依据 1-腹部脏腑、经络分布 n腹部除了是人体分布脏腑最多的部位,还分布着大量的经脉(肝经、肾经、脾经、胃经、
2、胆经、任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阴维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较广的途径。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的地方,也是审察证候、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大多数募穴位于腹部。因此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等优点。腹针依据 2-神阙-脐学说 n胚胎时期,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质的通道。即胎儿在母体时是以脐为中心向全身输布气血。因此脐(神阙)通向全身运行气血的通道在先天即已形成。n胎儿出生后,随着营养摄入方式的改变,脐部输布气血的功能降到了一个次要地位。n经络是先于脏腑与肢体的全身最早系统,这个系统便是神阙经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腹针依据 3-腹部的结构 n腹部“前
3、面深似海,后面薄似饼”。n经脉是沿着隐性感传线下面的一种多层次的空间结构。n采用不同的深度去剌激与影响不同的外周系统从而达到调节局部或整体的作用。腹针依据 4-实验研究 n尉迟静氏以3例经络敏感人观察,发现反复针剌气海、石门、关元穴时,能激发任脉贯注的感线,但未发现其它感传路线。而针剌神阙穴引出的感传路线,是纵行的主干呈双向贯注循任脉通督脉;是由神阙穴横行双向贯注的环行路线;是由神阙穴向胸腹壁斜行双向贯注的放射状路线。这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针系统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有价值的参考。腹部经络系统n浅层全息(定位)调节系统n中层经络调节系统n深层内脏调节系统腹针穴位定位1n神阙中庭:8寸n神阙
4、曲骨:5寸n神阙腹外侧缘:6寸n两乳中之间:8寸腹针穴位定位2n腹白线(任脉)n脐横线n胃经线n肾经线n腹部分区、划线,任脉(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肾经(商曲)、胃经(滑肉门、天枢、外陵)、上风湿点及外点、下风湿点及下点。腹针穴位定位n定位(全息)取穴法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中脘n位于神阙上4寸的任脉上。n相当于全息图上口。n浅剌治疗头面部疾病。n深剌治疗消化系统、肺、中风偏瘫、神经衰弱。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下脘n位于神阙穴上2寸。n全息图相当于颈7椎水平。n浅剌治疗颈部、咽喉部疾病。n深剌治疗消化系统(胃肠)疾病。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水分n位于神阙穴上1寸。n中剌治疗慢性炎症、有消炎止痛作用。n
5、深剌治疗腹水、呕吐、腹泻、胃炎、小便不利。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神阙n禁针n治疗肠道疾病、中暑、风痛、角弓反张、中风脱症、小儿脱肛、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气海n神阙下1.5寸。n相当于腰椎4、5水平n深剌治疗腰椎4、5的病变、脐下放射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闭经、带下、不孕、尿路感染、疝气、血崩、产后恶露不止等。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商曲n神阙上2寸,旁开5分。n浅剌治疗颈肩结合部病变。n深剌治疗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滑肉门n神阙上1寸,旁开2寸。n浅剌治疗肩关节周围病变。n中剌治疗癫痫、哮喘、脑供血不足、面神经麻痹、上肢无力
6、等上半身疾病。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天枢n神阙旁开2寸n中刺治疗腹部病及腰肌劳损病。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外陵n神阙下1寸,旁开2寸。n浅剌治疗髋关节病、坐骨神经病。n深剌治疗腹痛、疝气、痛经、附件炎。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上风湿点n滑肉门旁开5分、上5分。n浅剌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n中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鼻炎、疱疹、面神炎、支气管炎、咽炎。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上风湿外点n滑肉门旁开1寸。n浅剌治疗腕关节炎、手节关活动障碍、手指麻木等腕关节周围疾病。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下风湿点n气海旁开2.5寸(即外陵外5分、下5分)。n浅剌治疗膝关节周围病变。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下风湿下点n石门旁开3寸(即外
7、陵外1寸、下1寸)。n浅剌治疗小腿及踝关节病变。腹部穴位定位及作用气旁n气海旁开5分n浅剌治疗腰骶部病变及下肢无力等腹部穴位(八廓)定位五行八卦 取象方向脏腑取穴木巽风东南肝、中焦右上风湿点震雷东肝胆右大横火离火南心、小肠中脘土坤地西南脾、胃左上风湿点金兑泽西下焦左大横乾天西北肺、大肠左下风湿点水坎水北肾、膀胱关元艮山东北上焦右下风湿点腹部穴位的特性1n腹部的浅层、中层是调节全身的系统或外周系统。n腹部的深层是调节内脏系统。腹部穴位的特性2n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浅剌、中剌)调节外周系统时,治疗同样疾病。n腹部的左右同名穴,在针剌(深剌)调节内脏系统时,作用的内脏系统不同,故穴性亦不同。腹
8、针的操作n针具的选择n患者的肥瘦n穴位的深浅n进针长度不超过针长的2/3n同一病人选取同粗细、同长度的针腹针的操作n体位n平卧位腹针的操作n进针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分别调节不同系统。n天部:调节浅层全息系统,引起临床症状改善。n人部:调节中层经络系统,以调节经脉气血运行。n地部:调节深层内脏系统,调节脏腑功能。腹针的操作n掌握安全的深度n剌激的是存在于腹壁内的经络系统,而不是剌入某个内脏。n进针深度以不剌穿腹壁为度。n进行针剌时,不同深度有组织和不同的手感。腹针的操作n选择治疗不宜针剌的时间n大饥大饿n便满、腹胀腹针的操作n进针手法n避开血管、毛孔,施术要轻。n根据习惯持针、进针,单手、
9、双手或管针进针均可,但要保证取穴进针的准确性。n进针时有疼痛,可能与毛孔、血管有关,重新选择进针部位。腹针的操作n针剌与疗效n针剌深浅与强弱,以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为手法的客观指标。n主张“先浅后深、宁浅勿深、宁弱勿强、见好就收”。腹针的操作n留针时间n一般留针2030分钟,根据体质强弱、病程长短及疾病虚实来决定。腹针的操作n疗程n一般为6次/疗程,其中的前3次为每日针1次,后3次为隔日针剌。n慢性病及疑难病为10次/疗程,前5次为每日针1次,后5次为隔日针剌。腹针的操作n起针手法n根据进针顺序依次起针。n起针时保持进针时深度,缓慢捻转出针,以干棉球按压穴位针孔。腹针的治疗n作用机制n调节脏
10、腑疏通经络作用靶点腹针的治疗n适应症适应症n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病程较久的内伤脏腑的全身性疾病:如脑血管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血管后遗症、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癔病。n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脏腑失衡后引起的疾病:如血栓性耳聋、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眼底出血、球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等。n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虽病程较短,但与脏腑的正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疾病:如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关节炎、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等。颈椎综合症、腰痛、双腿麻木、酸困
11、等。n其它的针灸适应症,但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其它的针灸适应症,但经治疗疗效不佳者,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均可为腹针的适应症。腹针的治疗腹针的治疗n腹针禁忌证腹针禁忌证腹针的治疗n天地针n引气归元n腹四关n调脾气腹针的治疗n天地针(中脘、关元)n中脘为天,是胃之募穴,有水谷之海之称。n关元为地,是小肠经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n二穴合用有补脾肾之功。腹针的治疗n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n中脘和下脘属胃脘,两穴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有主肺气肃降功能。n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一塌胡涂之原气。n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功。腹针的治疗n
12、腹四关(滑肉门、外陵)n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病。n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病。n四穴合用有通调气血、疏通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作用。腹针的治疗n调脾气(大横)n大横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滑利关节的作用。n常与腹四关合用治疗腰部疾病和坐骨神经痛,与风湿点合用治疗全身关节炎或肩周炎。腹针的治疗n落枕n中脘D、商曲S患侧、滑肉门M患侧腹针的治疗n肩周炎n中脘D、商曲M健侧、滑肉门S患侧腹针的治疗n肘腕痛n中脘、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患侧、商曲健 腹针的治疗n颈椎病n中脘D、关元D、商曲S双、滑肉门M双 腹针的治疗n腰背痛n中脘、气海、关元、大横双 腹针的治疗n腰椎间盘突出n水分、气海、关元 腹针的治疗n膝关节痛n滑肉门患侧、外陵患侧、气旁健侧、下风湿点患侧 腹针的治疗n眩晕n引气归元、商曲双、气穴双腹针的治疗n中风n引气归元、滑肉门患侧、上风湿点患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