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快泾J11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泾川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确立了“立足产业办工业、招商引资兴工业、开发资源强工业”的发展思路,全力加快重点项目,集中建办工业园区,不断拓宽招商渠道,有效推动全县工业经济企稳发展。但在调研过程中,仍发现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分析。一、发展现状工业总量: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72户,其中,制造业在册140户,规上企业4户,平均用工人数1147人,资产7.1亿元。2019年4户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4.02亿元和0.42亿元,同比增长9.83%和7.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
2、27亿元。目前,全县现有煤炭企业1户,设计产能21万吨/年,实现产能18万吨/年,2018年6月因采矿手续到期,至今一直处于停产状态。产业结构:依托区位、交通等优势,持续抓招商,全力建项目,多方搞监测,奋力求突破,全县初步形成了以轻纺化工、饲料加工、新型建材三大行业为支撑,饲料、棉纱、石灰、陶瓷制品等40多种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21年1月,新入规企业1户,目前规上企业5户,其中,棉纺企业1户,完成工业增加值73.3万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1%;建材加工企业4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732.5万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5.9%o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有序起步,15兆瓦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
3、、松果电单车等项目建成投产,投放新能源公交车16辆、电单车1200辆。区域布局:按照土地利用和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规划了“一区两园”(即工业集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陇东能源化工园),规划面积3.9万亩。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列为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之一,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88亿元,先后入园天纤棉业、正大饲料、家园陶瓷和华润陶瓷等企业12户,初步形成了饲料加工、轻纺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二、存在的问题从本次调研情况看,泾川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小、层次低,仅有规上企业5户,工业增加值占比不到全市的1%;工业企业只有1户棉纺企业、其他都为建材类企业,新兴产业发育
4、缓慢、带动性不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项目进展缓慢,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招商引资意向性项目多,签约的少,投资落地的更少;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工业企业发展不景气,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出现大幅度下滑,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现状整体来看:一是工业总量小。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工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仅为17.1%,拉动全县经济较快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吸纳就业、带动城镇化进程的作用仍然相对较弱。县域工业企业多以轻纺化工和新型建材等行业为主,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
5、产业发育缓慢。目前,全县工业结构中,煤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缓慢,啤酒、果汁等饮料加工企业均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加工行业呈萎缩状态,发展后劲不足,对县域工业经济支撑乏力。三是园区平台建设滞后。园区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土地储备相对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备,产业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入园企业较少。四是技术人才缺乏。受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县工业人才队伍现状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总量偏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
6、知名品牌。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从当前发展来看:一是疫情影响严重。受疫情影响,全县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效益不佳,5户规上企业因下游市场不景气,订单锐减,运行十分困难,家园陶瓷公司因为原料断供、生产成本较高,呈亏损趋势,特别是天纤棉业公司实行转包经营,对稳增长带来很大压力。二是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受疫情、资金、招工等影响,200万吨建筑骨粉及制砂生产线项目、高平养猪场等项目开工较往年推迟近一个月时间,温泉小镇、中小企业孵化园、10万吨天然矿泉水生产线等重大招商项目迟迟未能开工,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进度要求。三是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全县仅有商业银行8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政策性担保
7、机构2家,多数企业信用意识不强,财务管理不规范,抵押担保条件不充分,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三、对策建议(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新型工业产业布局一是改造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以旭康食品公司4000吨罐头、1500吨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精细屠宰分割生产线为依托,开展肉牛精深加工,做大“平凉红牛”品牌,招商建办皮革加工等配套项目,引导畜禽产业向肉、乳、毛、骨、皮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方向转化,构建畜产品深加工循环产业链。以天纤棉业公司10万锭棉纱生产线为依托,引导天纤棉业公司加大投资,加快二期20万锭棉纱生产线建设进度,全面建成20万锭棉纱生产项目,产能达到30万锭。同时,积极开发针织面料、针织制品、棉花仓储、
8、棉花交易等上下游产品,联系引进服装加工等下游企业,把泾川打造为西北地区高品质棉花仓储中心和西部现代纺织产业基地。二是发展壮大新型建材业。引导新创环保、信泰建材等空心砖生产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扩大产能、提升质量,积极适应市场新需求、研发新产品。整合壮大现有建材工业,以华润、家园2户陶瓷企业为依托,围绕建筑陶瓷开发,通过陶瓷制品质量提升、品牌创建、技术改造、订单设计、物流信息共享等形式,不断扩大产品销售区域,提升陶瓷产业区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加快培育能源化工业。抢抓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机遇,加大泾川项目区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方面,在尽快探明储量的
9、基础上,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对接,论证储备石油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油田建设步伐,推动10万吨/年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动工建设,为能源开发奠定基础。四是招商推动装备制造业。围绕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械修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招商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开发高附加值的大中型机械、农机加工、新能源炉具等机电产品。五是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业。围绕陕甘宁三省区医养中心开发,积极论证,招商引进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规模种植等项目,有效推动生物医药业发展。六是扶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开工建设光伏扶贫项目。积极推广应用天然气清洁能源,大力实施
10、“煤改气”工程,稳步推进燃煤锅炉“燃气化”改造,全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绿色健康循环发展。(二)强化机制创新,打造工业园区聚集平台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逐步解决管理体制不畅、产业不集聚、机制不灵活、功能不完善、开放不全面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扩大园区职责权限和自主权,优化功能定位,推进产城融合,促进开放合作,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二是配套基础设施。加强与自然资源等部门衔接,多方储备预留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筹措资金,配套完善园区供水、供电、供气、道路、通讯、消防、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工程,做好西园区污水处理厂、经三路、经八路、泗河风情线西延等项目的论证立项工作,努力提升园区承
11、载和综合服务功能。三是搭建投资融资平台。运用政策、市场、金融等手段,依托中小企业担保、广惠投资等公司,通过政府注资、国有资产盘活等方式,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业集中区投融资平台,提升园区自身造血功能,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创建小微企业孵化园区。突出园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明晰发展重点和功能定位,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园、建材产业园、小微企业孵化园等“园中园”建设。(三)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业企业发展壮大一是加大规上企业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政策措施,解危度困保一批,项目投产建一批,扶持发展育一批,扩能增效增一批,筛查漏统补一批,着力解决企业在
12、管理、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规下转规上”。二是着力培育壮大小微企业。认真贯彻“一法一条例”和国家、省市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规范涉企收费清理,加大中小企业项目、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市场开拓、规范管理、开发新品,实现转型升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广胜食品、丰农公司等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持续壮大县域小微企业体量。三是孵化催生小微企业。创优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实,鼓励引导部分发展基础好、产业发展前景广的小微企业入园孵化,进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把小微企业培育成规上企业,变“输血”为“造血”,多方扩大
13、县域工业企业总量。(四)突出争建并举,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一是强化项目论证储备。立足优势资源转化、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按照“建设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思路,围绕农副产品加工、轻纺化工、新型建材、绿色能源、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论证一批产业深度开发、延链补链项目,储备一批科技含量高、区域关联度强的项目,争取国家产业对口、政策支持的项目50个以上。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全县招商引资“一盘棋”理念,打破乡镇、部门“各自为战”模式,着力构建县级、部门、乡镇大联合大招商工作格局,多方凝聚招商引资工作合力。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照项目谋划争取“八个方面”和生成运作
14、“四个渠道”,围绕战略新型产业,论证储备新能源、天然气等项目5个以上。积极推行项目建设包抓责任制,全力当好项目建设“店小二”,年内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以上。四是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创新联动,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资金投入,以生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依托天纤棉业等骨干企业,着力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培育国家名牌产品,推动企业科技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五)加大政策支持,持续壮大工业人才队伍一是完善政策体制。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
15、见和平凉市贯彻落实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及时修订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人才培育政策、园区机制创新政策和企业品牌创新扶持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二是强化工业人才队伍建设。衔接人社、教育等职能部门,积极选聘计算机技术应用、现代工业管理、互联网设计、网络信息管理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工业经济口及重点企业就业,探索建立“四支一扶”、校企联建等高校毕业生使用和激励机制,着力破解工业“人才荒”难题。三是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聚焦县域工业企业发展人才匮乏现状,着力实施“柔性引才”、“合作引才”、“项目引才”项目,设立人才专项奖励、人才项目资助、学习深造资助等资助项目,加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各类人才培育和发展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重点培养能源、工业、现代企业管理、财会等方面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努力提升县域企业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