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村庄公共设施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完善村庄公共设施的调研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完善村庄公共设施的调研报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姜堰区津潼镇人大通过实地勘察、走访座谈等方式,就该村公共基础设施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一、基本情况某某村位于漆潼镇西北部,与兴化市接壤,全村共有29个村民小组,1283户,约4144人。近年来,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先后荣获省传统村落保护建设村、村民自治模范村、金融生态市信用村、科普文明村等称号。一是实施“通达工程:某某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2、活富裕”的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创建美丽乡村,建有庄前路等4条20公里通庄公路,为群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不断提升。二是实施“水利工程”。在农业用水方面,建有能够满足浇灌农田的主水渠,改新建闸泵3座,疏浚河道4条;村民用水方面,实现户户都安装水质较好的自来水给水设施,能有效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质量和安全。三是实施“惠民工程:在文体方面,结合水乡特色和传统古村落建设,某某村打造了富有里下河特色的水上大舞台,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投入15万元,建成藏书3000多册的村农家书屋。设置3个体育健身点,为群众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供了方便。投入21万元,修建一处村级卫生室。二、存
3、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虽然某某村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规划还不完善。规划缺乏长远性,没有充分发掘当地历史文化内涵和区域自然特色,对用地布局、风貌控制、特色塑造等方面规划不系统、不完整。二是资金制约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村级缺乏项目支撑,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导致项目建设中捉襟见肘、工程建设未做到尽善尽美,项目建成后乡村债务沉重。三是配套设施跟进不及时。比如公墓绿化配套尚未到位,该村积极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但受集体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制约,农村生态公墓周边绿化、公墓附近垃圾处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四是管护机制还不健全。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经
4、费紧张、管护责任没有有效落实,公共设施后期维护不到位。五是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少数群众缺乏主体意识,认为公共设施建设是政府行为,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干部做,群众看”的现象。三、相关建议和意见1.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要继续将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按照“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文化丰富内涵”的思路,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规划,在充分研究目前的基础条件上,提出某某村短期、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的
5、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小步快走提档升级。2 .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解决资金制约。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群众自筹、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方整合综合开发、一事一议、交通、教育、卫生等项目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坚持群众自主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通过“一事一议”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3 .健全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美
6、丽乡村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成立村级卫生保洁员专业队伍,负责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和公共设施管理,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要从群众最直接、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及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尽快解决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水、电、路”等问题。4 .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发挥群众作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功能,积极组织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制定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制度,积极培育乡村文明,引导村民树立自建自管意识,强化村民自治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5,注重文化融入,进一步提升建设内涵。要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的建设,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硬件支撑;要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原则,特别是、加强对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开发;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弘扬;积极保护乡土资源,深挖文化底蕴,留存乡风民俗,突出体现农村文化特色,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