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巩固卷07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巩固卷07自然灾害及其防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考点巩固卷07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考点01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建议用时:15分钟)下图示意某河谷地质剖面,M处上下岩层不连续,上部的岩层老,下部的岩层新。1963年,该河谷发生山体滑坡,造成重大损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M处附近最有可能经历了()B.拉张断裂滑移D.下沉沉积抬升C.D. A.挤压断裂滑移C.侵蚀一下沉一沉积2 .图中最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是()A.B.【答案】1.A2.C【解析】1.据材料“M处上下岩层不连续,上部的岩层老,下部的岩层新。1963年,该河谷发生山体滑坡”可知,M处附近最有可能经历了挤压、断裂,之后山上的老岩层滑移覆盖到新岩层之上,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 .图
2、中最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是处,有断层,岩层坡度较大,稳定性差,C正确;处为上覆岩层,处海拔较低,不易发生滑坡,ABD错误。故选C。【点睛】大逆掩断层的上盘,因从远处推移来而称为外来岩块(体),下盘相对未动而称为原地岩块(体)。推覆体就是一种外来岩块(体),逆掩断层与推覆体共同构成推覆构造。研究人员将19712020年间云贵高原地区持续7天以上的锋线事件进行合成,并根据其移动特征划分为三种锋面类型。左图示意云贵高原持续7天以上锋线事件的合成锋线南端位置。右图示意甲乙丙三种锋面长持续锋线前7天与26N相交的经度的逐日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锋线南部与北部移动距离差异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
3、度高低B.地形起伏C.距海远近D.季风强弱4 .甲乙丙三种锋面()A.移动方向不同B.性质差异较大C.降水强度相当D.气团势力相当5 .云贵高原锋线在“静”背景下的移动往往会伴随转折性天气甚至引发自然灾害。揭示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可以()A.降低灾害频率B.减轻灾害损失C.减少灾害种类D.防止灾害发生【答案】3.B4,A5.B【解析】3.根据云贵高原持续7天以上锋线事件的合成锋线南端位置图可知,锋线北部移动距离小,南部移动距离大,主要是北部位于横断山区,南部位于云贵高原,地形起伏不同,BIE确;纬度高低不影响移动距离,A错误;两地都位于内陆,距海远近的影响也不大,C错误;季风强弱的对两端锋
4、线移动距离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B。4 .根据甲乙丙三种锋面长持续锋线前7天与26。N相交的经度的逐日演变图可知,甲是从107。E向103。E移动,向西移动,同理,乙东西移动较小,丙向东移动,故甲乙丙三种锋面移动方向不同,A正确;根据所给材料无法获取三种锋面的性质、降水强度和气团势力的情况,BCD错误。故选A。5 .云贵高原锋线在”静“背景下的移动往往会伴随转折性天气甚至引发自然灾害。揭示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可以预测灾害的到来,提前做好预防,以减轻灾害损失,B正确;无法降低灾害频率,更不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减少灾害种类,ACD错误。故选B。【点睛】冷锋与天气: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高,
5、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多云、雨雪、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天气转晴。冰寒,是指封冻冰盖下面堆积大量冰花、冰块,阻塞部分过水断面,造成上游河段水位壅高的现象,需要冰盖前的冰流量大于冰盖下的冰流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位于南拒马河节制间上游,全长约19km,主要采取间前常水位的运行方式(保持节制闸前水位稳定),其冷冬年冰寒灾害严重,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下左图为冰塞的形成过程,下右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水深、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冰塞风险概率/%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6、5.0 水深/m(-SE)6 .下列关于水深、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深与冰塞风险概率呈正相关B.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呈负相关C.水深与冰塞风险概率呈负相关D.流速与冰塞风险概率呈正相关7 .在水深较浅时,造成高流速对冰塞风险概率的影响呈现图示特点的主要原因是()A,流速增大利于蒸发,水体温度较低B.前缘冰盖厚度薄,冰碎屑物易下潜C.流水侵蚀能力增强,冰塞体被冲垮D.冰塞体收束水流,形成碎屑物增多8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的冰塞现象,下列对策中最适宜采取的是()A.全程地下输水B.定期人工破冰C.调节供水流速D.调节供水水深【答案】6.C7.B8.C【解析】6.由图分析
7、可得,冰塞风险概率随着水深增加颜色越来越浅,说明水深增加,冰塞风险概率减小,二者呈负相关,故A错误,C正确;在水深2.O3.8m时,流速增加,冰塞风险概率颜色越深,冰塞风险概率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但水深4.05.0时,情况则相反,二者呈负相关,故不能直接概括二者的相关性,BD错误。因此选择C项。7 .观察图可知,水深较浅时,流速越大,冰塞风险概率越大。观察图可知,冰塞体是大量冰花冰块在冰盖作用下下潜,并在冰盖下底面附着沉积形成的。流速增大时,流水的侵蚀能力较强,对冰盖前缘侵蚀强烈,使其厚度变薄,并将冰盖塑造成有利于冰碎屑物下潜的锥形;冰碎屑物大量下潜,附着形成冰塞体,会增加冰塞风险概率,故B
8、正确;由于气温和水温本来就比较低,流速增大对蒸发的影响较小,故A错误;流水侵蚀能力增强冲垮冰塞体,会使冰塞风险概率更小,故C错误;冰塞体收束水流,形成碎屑物增多,没有体现流速对冰塞风险概率的影响,故D错误。因此选择B项。8 .由材料可知,京石段全长19km,全程地下输水、定期人工破冰成本较高,故AB错误;不同水深下流速和冰塞风险概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通过针对不同水深调控流速来降低冰塞风险概率,C正确;由材料可知南水北调中线主要采取闸前常水位的运行方式,京石段位于节制闸上游,即闸前,水位应保持稳定,不宜变动水深,故D错误。因此选择C项。【点睛】凌汛发生的条件有三个:L河流位于温带一保证河流存
9、在结冰现象;2.河流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一这样结冰的时候下游先结冰,而上游还没有结冰,这样河水可以冲击并带动比较薄弱的冰随水流向下游地区,而下游冰已经比较结实,于是形成了一道“冰坝”,导致凌汛的产生。3.形成时间是深秋开始结冰的时候和初春冰开始融化的时候原因与上面几乎相同。而且冰盖厚度下厚上薄。当河道下段出现冰凌以后,阻拦了一部分上游来水,增加了河槽蓄水量,当融冰开河时,这部分槽蓄水急剧释放出来,出现凌峰向下传递,沿程冰水越聚越多,冰峰节节增大。云南省某雪山南坡2004年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冰一岩碎屑流远程滑坡。位于斜坡顶部的岩体和冰川块体沿着高陡岩壁向下滑动,并在峡谷地形控制下形成了巨大的滑
10、坡堆积体。下图为2020年11月18日滑坡区卫星影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堆积区长度最接近()A.700米B.1800米C.2600米D.5000米10 .与本次滑坡灾害成因关系最密切的是()冻融作用强降雨地震植被破坏A.B.C.D.(D11 .堆积区In-I明显较堆积区11I-2高出一层,形成原因是()A.滑坡中发生了沉积分选B.底部峡谷通道地势较高C.滑坡过程受到地形阻挡D.冰块融化形成二次沉积【答案】9.C10.D11.C【解析】9.读图,根据图中堆积区In-I、川-2的线段两端箭头,可以估算两个堆积区的长度大概是横线经度差的1.5倍,横线经度相差(赤道Io=Ill公里,1=1.85
11、千米),两个堆积区的长度大概低于1.5*1.85千米=2770米,(考虑所处的纬度),最接近2600米,故选C。10 .读题可知,本次滑坡是冰体的运动,跟冻融作用导致冰川融化有关,云南省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震频发,地表物质破碎,容易诱发滑坡灾害,正确。此时是11月,降水概率低,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规模的植被破坏,错误,故选D。11 .读图可知,由于滑坡过程受到地形阻挡,堆积区In-I明显较堆积区I11-2高出一层,C正确。滑坡中不会发生沉积分选作用,A错误。底部峡谷通道地势较低,B错误。冰块融化形成二次沉积,两个堆积区都会发生,D错误。故选C。【点睛】滑坡是指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
12、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灾害。草原火是可燃物在有利于燃烧的条件下,接触自然火源或人为火源后燃烧、蔓延并对草原造成损害的现象。左图示意呼伦贝尔地区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右图示意2001 -2019年该地区草原火的频次(次/年)12.图示区域草原火高发区多位于()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A.灌丛、草甸草原区B.森林、草甸草原区C.灌丛、典型草原区D.森林、典型草原区13.和冬季相比,图示区域草原火在春季发生的频次要高
13、很多,主要自然原因是春季()A.降水少,可燃物更多B.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多C.光照强,植被更茂盛D.气温回升快,地表湿度低【答案】12.B13.D【解析】12.本题考查读图,把左图植被类型和右图草原火频次对照,找出频次较高地区,因此可判断草原火高发区多位于东部的草甸草原区和温带针叶、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13 .结合所学知识及其位置可知,该地冬春均受西北风的影响,大风天气频繁,而非春季特有,故B错误;冬季与春季降水均较少,A错误;春季植被茂盛,但并未干枯,不利于火灾发生,C不符合题意;春季气温回升,且由于呼伦贝尔地处我国北部,纬度较高,雨季未到,此时地表湿度低,容易发生大火
14、,D说法正确。故选D。【点睛】春季化雪之后,由于气候干燥、风大、日照时数长,可燃物裸露等自然原因,再加上人为原因,常会引起草原火灾。下图示意某地自然形成堆积物的空间分布,I、II、川表示三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堆积物,该地区大致位于海拔370Om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造成I、II、11I三处堆积物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B.冰川和流水C.流水D.流水和风力15 .堆积物形成时间先后次序是()A. I Ik III B. IIL IK IC. I、Ilh IID. II、IIk I16 .由图可推知,图示区域最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A.泥石流和塌陷B.地震和滑坡C.滑坡和泥石流D.地震和塌
15、陷【答案】14.A15.A16.C【解析】14.三处堆积物呈弧形,且沿沟谷分布,可判断转图示区域西北侧海拔高于东南侧,堆积物形态符合冰川垄破物的特点,A正确;流水作用形成的沉积物一般大致沿河流走向相似,图示走向为弧形大致与水流方向垂直,风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往往面状分布于地势较低处,B、C、D错误。故选A。15 .根据冰硬物的形状可知地势大致自东向西降低,最低处的冰硬物形成最早,最高处的冰磺物形成最晚,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 .材料没有土壤、地质相关信息,无法判断发生塌陷的几率,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供该地地质构造状况,无法判断地震发生几率,B、D错误;根据冰川作用的规律,沉积物分布区的主要地貌是冰川槽谷,即U形谷,该地貌的特点是底部较为平坦开阔,两壁较为陡峭,两壁则易发生滑坡,而谷地沉积物又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重要物质来源,C正确。故选C。【点睛】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