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挑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挑战与对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挑战与对策数字经济以高速度、广辐射、高渗透的特性,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正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部分,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的结合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略突破点。本文从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出发,分析目前乡村数字经济的实践路径及乡村数字经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一、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发展乡村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乡村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和升级1 ,农业现代化数字技术渗透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一是数字技术使农业更加智能化,播种、
2、灌溉等各类农业机械工具的智能升级换代大大节省了人力劳动,提高农业生产力;二是农业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得到提升,运用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土壤墙情、光照强度等农业生产要素,可以对播种、施肥、灌溉、采收的时间进行精准预测,对寒潮虫害等突发农业灾害进行提前预警、并作出应对方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 .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的经营和销售。传统的农村电商主要依赖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几大电商平台,采用的商业模式有B2B、B2C和C2C,形式单一,难实现产业一体化。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则是社会化电商(图1),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是商家也可以是消费者,用户间能自由交流互动。
3、社会化电商缩减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提高了效率;帮助农户和商家充分融入市场,掌握市场需求信息。通过淘宝、抖音、快手、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尤其是在“直播带货”的推动下,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被大大拓宽。农产品电商近年来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超常规武器二3 .产业结构优化在数字经济的驱动下,农业与旅游、文化、生物技术、康养等产业之间日益融合,农业与非农业的界限日益模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形态,推动了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典型的乡村新业态有智慧乡村旅游、智慧认养农业等。这种新兴产业运用数字化赋能乡村旅游,涵盖管理、服务、营销、运营各环节。
4、(二)乡村数字经济推动农民增收和消费结构升级随着数字经济日益融入农村的各个领域,数字经济也在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收入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两个方面。第一,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一方面,数字经济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渗透改变了农产品销售价值链低端的地位,农民成为产销融合的主体。1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农民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同时还可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乡村数字经济催生了一些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如智慧乡村旅游,借助网络平台,扩大宣传力度,可吸引更多游客,也催生了平台运营、营销宣传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遇。第二,农村群体的消费观念
5、和消费水平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消费结构呈现升级的趋势,2休闲娱乐、农村教育、医疗保健等需求逐渐凸显。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发展缩小了零售品的城乡供给差异,促进了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三)乡村数字经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催生了远程教育、农村电商、普惠金融等新业态和新产业。具体而言,“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使得农村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农村电商对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品牌化有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村增收。普惠金融提供农业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为农村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业农村与数字经济的融合逐渐加强。二、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6、面临的挑战(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1.资金投入不足“新基建”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但农村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大部分保持着传统的小农生产,且农业产业周期长、回报低,与资本的逐利性相矛盾。国家土地政策的限制造成大资本难以进入农村。在市场经济无法使新型基础设施落地农村的情况下,政府理应对此给予支持。然而,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大多集中在了水、路、气、电等“硬件”设施上,“输血式”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是对高精尖“软件”的投入不足,难以“造血式”唤起农村的发展活力。3虽然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中国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但是网络信号差、速度慢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2农业科技基础薄弱中国数字农业技术
7、缺乏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尤其是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整体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1520年。4农业传感器智能感知系统灵敏度不高,终端远程控制系统和执行控制指令系统精确性不足;缺乏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一些高端智能化农机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动植物模型与智能决策准确度低,大部分时间是时序控制而不是按需决策控制。智慧农业大多停留在信息的简单传输与显示,与农业融合深度不够。(二)涉农数据开发率和利用率低1.“三农数据”采集难度高农业有别于其他行业,气候、地理等自然领域中存在大量无法度量且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传统小农生产端的数据由各家各户掌握,没有精确
8、的数据统计,农业生产端数据收集非常困难。对于部分地区的农民来说,其征信信息通过上门登记、手动录入等方式采集,效率低、更新慢,农户缺少在金融体系中的有效信用信息,致使涉农经营信息不透明,加大信任风险,让金融资本望而却步。2.数据共通共享程度低,资本吸引力弱农业信息数据主要集中在地方村镇银行信贷系统中,闭锁于单个机构内部,涉农数据未能有效向社会投放,农业农村数据分享体系滞后,形成“数据孤岛”。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隔离,视线游离于“三农”领域之外,资金流向城镇区域和非农产业,涉农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政府对用户分配、使用数据的方式也没有作出统一的规范标准,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畅通数据共享
9、。很多大数据平台仍然停留在数据采集、粗加工的层面,难以深度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三)乡村数字人才支撑不足1.农民数字素养较低数字经济发展依赖数字人才。现阶段,乡村数字人才供给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难以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居民是乡村数字经济的直接参与者,其对数字技术和数字信息的理解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直接影响了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等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发展水平与农村的差距仍然显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城市,常住农村的人口多为老人与小孩,这一群体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难以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发展。2
10、,农村的人才吸引力弱,缺少技术、管理型人才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工作人员的数字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需求变大,在本地人才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外来数字人才也呈现出难以引进的问题。数字人才仍多集中在城市,乡村的外来专业人才“引不来”也“留不住”。大量人才由农村流入城市,城市对农村人才的虹吸效应显著,这种人才的单向流动制约了乡村数字经济人才队伍的壮大,7进一步制约了乡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四)规模经济不足,阻碍资本流入土地资本化赋予土地抵押融资效能,增强农地转入的抗风险能力和信用水平,吸引金融机构的资源供给。土地流转不足抑制了农户的金融需求规模,降低其信贷的可获得性。现行土地制度下,农
11、民流转土地需要2/3以上村民同意以及乡镇、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流程的复杂削弱了农户流转土地的意愿。8部分外出农民工难以转变身份成为市民,出于对未来的担忧不愿意转出土地,土地分散化经营的格局难以明显改善,中国家庭经营规模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9经营规模进一步影响了电商经济,学者们基于作业成本法,通过建立物流企业在农村电商物流市场的本量利模型得出物流规模经济不足难以实现配送成本有效均摊,抑制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最终致使农村电商经济不振。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对策(一)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积极消除“数字鸿沟”1.引导多方出力,加快乡村新基建投入力度一方面,农村基础信息技术设施较为薄弱,5G
12、普及率仍较低、农业自动机械更新换代较慢,整体智能化水平和精细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农村数字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建设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人均固定成本较高,社会资本投资的动力不足。因此,要引导社会多元资本投入,以加快建设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推进5G基站覆盖,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新型平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数字乡村技术研发,大力发展乡村信息技术服务;推动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器械更新换代。2.推动数字资源在农村集聚,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向乡村延伸业务,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在农业农村共享共用,让农民享受优质公共
13、服务。引导生活服务类的数字平台和企业布局乡村,让农村群体可以接受更好的数字服务和数字消费,让农村群体享受数字经济红利,积极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通过数字鸿沟治理消除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二)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农业资源市场化流通1.完善农业数据库建设,提升涉农数据管理能力农业信息化部署应当加强对农业产业链的基础数据体系建设,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户经营,积累供应链内部生产交易数据,建立农村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三农”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将涉农数据适度投放于社会中并建立配套法律法规,促进涉农数据的一体化采集和高质量分析,切实发挥数据资源对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标准化、智能化的支撑作用,并健全农村数字技术知
14、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农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2.多措并举推动金融下乡支持金融机构在农业农村领域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担保机构建立银担合作和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农户“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识别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小微信贷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产业基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作用,探索实施PPP产业链金融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引导和协同数字金融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三)强化人才培养,激发内生动力1.加强数字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新型农业人才强化人才支撑,结合实际需要,培育一批熟悉数字农业、网络农村建设、信息系统集成、数据
15、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复合型科技人才。发挥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和熟悉信息技术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建立科研人员到村工作制度,提高科技推广服务覆盖面,打造出一批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乡村人才。2.健全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数字经济人才在本土人才培养上,面向不同群体,应组织专业人才开展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提高农户农业信息化运用水平和数字素养。重点培养种养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打造乡村数字经济领头人。在引进人才培养上,可以抓住政策红利,建立研学平台,开通数字人才绿色通道,出台创业担保政策,加强资金支持,使数字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四)
16、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资本吸引力1.鼓励新型主体带动小农适度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职能部门可通过税收优惠、提供补贴等给予财政支持;推动信贷担保机制创新,鼓励新型主体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培育新型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励新型主体在金融、技术、信息、投资、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辐射带动小农户,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2.健全机制,促进土地流转集体行动程度的提高将显著提高农户转出土地的意愿,集体行动能够弥补转移人口监管土地的缺失,分担风险,促进农民流转土地。应当建立健全集体行动协商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引导作用,促进农民通过集体行动进行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