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力有序有效做好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若干措施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重点行业碳达峰为突破,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工业碳达峰与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目
2、标愿景紧密结合,优化路径措施,统筹工业发展和低碳转型协调关系,稳妥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各项任务落实。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注重区域协同、优化产业生态,坚持分行业分地区精准施策,推进行业间耦合链接,推动各行业梯次达峰。效率优先,源头把控。坚持效率优先,优化用能和原料结构,提升利用效率,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攻关和推广应用,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供给能力,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
3、。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达峰工作,以高质量的绿色产品服务供给,为全社会碳达峰提供有力支撑。(三)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减排效果显著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工艺装备产品,筑牢工业领域碳达峰基础。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
4、续下降,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实现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础上强化碳中和能力,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二、重点任务(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1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碳减排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推进石化等重化工业产能适度聚集,推进钢铁企业布局调整、改造升级。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促进钢铁、石化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产能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资源环境可承载地区有序转移。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
5、健康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构建形成5+N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2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对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严禁建设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严把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科学评估拟建项目,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要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按照规划布局和审批备案等要求对标先进水平提高准入标准。3 .优化重点行业产能规模。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深入实施四上四压,对钢铁、地炼、焦化、水泥、
6、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实施产能总量控制,严格执行产能置换要求。实施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分析预警和窗口指导,深入分析存量、在建项目产能及市场供需状况,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以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为主的综合标准体系,加强重点行业常态化监管,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任务,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4 .推动产业低碳协同示范。强化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纺织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实施煤气热电多联供、钢焦化多联产、炼化一体化。全面落实链长制机制,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精准强链补链稳链,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降碳行动,推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
7、业链,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及产业链之间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一批产业协同、以化固碳示范项目。(五)强化节能降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消费增长的最优先来源,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重点用能设备,强化节能降碳,推进用能低碳化、智慧化、系统化。1 .调整优化用能结构。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努力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持续压减煤炭消费,有序推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推动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构建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推进光伏、风电、生物质等清洁能源多元化、协同
8、化发展,推动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2 .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综合考虑电力供需形势,拓宽电能替代领域,在铸造、玻璃、陶瓷等重点行业,加快电窑炉、电锅炉、电动力设备等推广应用,加强对工业生产过程100ooC以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开展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电能替代,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提升工业整体电气化水平。强化企业电力需求管理与响应能力,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优化电力资源配置。3 .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以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为导向,强化区域内自主调峰,试点应用电力系统运行新模式。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
9、,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加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园区集中供热、能源供应中枢等新业态。4 .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按照强度优先、总量为辅的原则,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广先进高效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落实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政策。推动制造业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在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5 .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实施变压器、电机等能效提升计
10、划,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变频无极调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加大力度推动实施工业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开展高耗能落后设备核查,全面淘汰落后的能耗过高的用能设备和产品。(六)推行绿色制造,打造绿色低碳载体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深入推进清洁生产,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低碳工业园区、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1 .建设绿色低碳工厂。持续开展绿色工厂建设,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落实绿色工厂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对第三方评价机构监督管理。鼓励绿色工厂编制绿色低碳发展年度报告,引导绿色
11、工厂进一步提标改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2 .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导向的设计、采购、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的链式发展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制定低碳发展方案,优化绿色低碳供应链遴选机制,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纽带作用,引导绿色供应链企业发布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大力提升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物流绿色水平。3 .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加快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深入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
12、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推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积极推广集中供气供热,推动实现园区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中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园区,积极打造碳达峰碳中和优秀典型案例。到2025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到2030年,累计创建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50家。4 .促进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优化中小企业资源配置和生产模式,探索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碳减排能力。推动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等服务,在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创新
13、等领域培育一批研发精深化、产品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低碳服务模式,面向中小企业培育优秀低碳环保服务机构,助推企业增强绿色制造能力。5 .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深入开展清洁生产,系统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加强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探索开展行业和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及评价认证结果应用,将其作为阶梯电价、天气绩效分级管控、绿色等差异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七)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强化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充分发挥节约资源和降碳的协同作用,通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助推工业领域碳达
14、峰。1 .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引导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碳原料,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钢材、铝、铅等再生原料,推广易拆解、易分类、易回收的制造模式。推动绿氢规模化发展,优化煤化工、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支持发展生物质化工、海洋化工才隹动石化原料多元化。鼓励依法依规进口再生原料。2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延伸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促进高效再生循环利用。推进光伏组件、风电机组叶片等新兴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再生利
15、用。3 .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围绕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服务器等高值关键件再制造,打造再制造创新载体。积极开展再制造产品设计、剩余寿命评估、无损检测与拆解、微纳米表面工程等技术研究。面向钢铁、石化化工等行业机械设备维护升级需要,积极培育再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强再制造产品认定,落实自愿认证和自我声明结合的产品合格评定制度。4 .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鼓励和支持使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进一步拓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渠道,扩大在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绿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领域利用规模。深入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探索形成基于区域产业特色和固废
16、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推进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存量大宗工业固废有序减少。(八)强化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变革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工艺、装备重大突破,加快开展重点行业绿色升级改造示范,为工业领域减碳去碳提供科技支撑。1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围绕工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突破一批工业绿色转型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增强高效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供给。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2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力度。持续发布绿色低碳技术